包姐說:
自從上一篇攻略篇推出以後,關于下篇的推送延遲了很久。思量再三,還是決定把同伴–西郊吳彥祖的這篇心得公布,以此作爲新加坡考察的收尾。不同于以往只在特色的繁華中感觸商業跳動的脈搏,對于行業的敬畏,我們更要俯下身傾聽這座城市最本真的聲音。當我們享受著城市帶來的便捷、舒適,無趣的生活中總被有趣的因子撩撥,商業的終極追求不正是如此麽。
夜幕下的濱海灣金沙,流光溢彩,繁華璀璨。置身于水灣湖畔,才真切感受到新加坡的城市魅力和屬于500多萬新加坡人的城市榮光。近處金沙帆船酒店屹立百米高空,宛如一座未來方舟載送獅城人民駛往前方;一對情侶依偎在河畔,盡情感受著夜風的吹拂。
金沙帆船酒店
這場新加坡之行起意于一年前,忙忙碌碌,跌跌撞撞,才在這個初夏成行。這是一個從小就很向往的國家,原因可能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對自由的渴望,即便這是當時基于年少認知對新加坡的初始印象。從事了商業零售行業後,接觸諸多優質的品牌及品牌的設計團隊,他們的新加坡背景,更讓我對這個被柔佛海峽切割開的小國心生向往。
「烏托邦」的城市畫像
南中國海的風吹到最南端,似乎也將華人世界推到了他能撫觸的地方。新加坡是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唯一獨立政權國家。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李光耀年代就是一部新加坡奮鬥史,這位家長式的國父帶領東方文明在此與世界接駁,創造了一個最起碼他認爲的精致的“烏托邦”。
置身新加坡,熟悉的面孔、文字及語言會讓你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而這種感覺心中一掠便立刻心生敬畏。中國傳統儒家教化式的治理方式與英式的精英文化融洽結合,造就了一個清新脫俗的政治和人文環境。
如果我們拉升觀察的視角,將全球視作一個區域市場,在發展初期,新加坡片區周邊市場環境欠佳,人口總量少,地塊狹小且自然資源缺乏,在這樣一個區域布局産業以實現經濟騰飛,我們似乎從商業規劃的邏輯也有迹可循。
在新加坡城市規劃館,我們第一次以全視角的方式浏覽了新加坡,這個高度濃縮的強經濟體,他們似乎不情願展示他的産業經濟,而把墨彩放在了先進的城市治理上。在規劃館內,我們仿佛乘坐“城市發展曆程的時光機”回到50年前,見證他們的蛻變。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
任何國家都是需要實體經濟作爲後盾的,只是這個問題擺在李光耀及他的繼承者面前顯得更爲棘手,城市及國土面積的狹小,農業需要全部進口。然而即便這樣,爲了滿足石化産業集群的發展,新加坡決定通過填海的方式將七個孤立的小島連接在一起,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石化基地—裕廊化工島;同時實施“第二對經濟翅膀”的政策,布局海外産業園,其中便包括蘇州工業園區、巴淡島工業園區。
科技方面,新加坡發布T21計劃,要求大學與公共研究院作爲研發和創新的核心力量,並創造國內創新科技産業扶持政策,落地大量科技産業和研發基地落地;作爲亞洲的十字路口,不得不說其地理優勢,天然的貿易中轉站和金融中心爲新加坡注入了得天獨厚的生産關系,作爲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港口之一,在這裏交融了多國貿易和貨幣交易,形成了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的産業模式讓我想起水木然在《個體崛起》中提到的觀點,“縱觀世界經濟,當今世界真正的中心只有兩個:一個是金融的核心華爾街,一個是科技的核心硅谷。”,從這個邏輯設計裏,金融的本質是生産關系,科技的本質是生産力,一個經濟體想要強大,科技和實體是作用是直接帶來增量;金融和互聯網的作用是優化存量,從而促進增量。我們相信風的路徑都是一樣的。
新加坡的「人、貨、場」
聊完産業,我們來看商業,如果把整個新加坡看成一個商業綜合體,讓我們看看她是怎樣構建她的人、貨、場的。
從業態布局來看,這個龐大的城市規劃布景是基于人口布局和密度的,這人口的布局似乎不是基于自由流動,而是基于城市管理者底層的居住政策架構。新加坡的房子分爲政府組屋、私人公寓和別墅。但政府組屋的房屋占總量的80%,是由政府出資建造的。這就從底層上管控著人口的分布。爲這座城市場景的搭建制造內容基礎。
政府利用組屋的政策優勢確保了人的集中和留存,同時政府刻意引導居民親屬關系的紮堆集聚,便使得新加坡城區內大規模人口流動減弱,更有利于區域商業的布局和打造,並且有利于消費者忠誠度的打造。在這種構建下,除非是中心商務區這樣的城市地標核心區人流較多,其他區域交通動線及其通暢,人民的商業需求也基本可以在組屋附近完全解決,這也就能解釋通新加坡鄰裏中心商業的發達原因。
新加坡組屋
從大的城市場景拉近到細微處,我們看到的是城市的亮點區域打造,不論是華人組屋改造的chinatown,還是印度人彙聚的小印度社區,都足見政府對人種文化的尊重和妥協。
小印度
如果將新加坡城區看成一個整體的商業場景,那麽政府就是這個超級積木結構的構建者,而這個超級樂高的驚人之處就是其細致到骨頭裏的小場景的構建,我們會在VIVO CITY購物中心屋頂忽然撞見一片水天相連的休閑廣場,孩子們在旁邊肆意的玩耍,也會在OASIA HOTEL的門庭前遇見一片渾天自然的樹林,幾顆老樹在這裏靜靜矗立數十年。這似乎像極了中國蘇州園林的構建方式,讓人在極致小的事物上發現別有洞天的大美。
正是有這樣的感覺,才讓我時刻感覺新加坡最美的地方並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或徇爛多彩的夜景,而是隨手即拍的街景,我喜歡克拉碼頭河邊的人行通道,我喜歡索菲特酒店對面街角的白房子,喜歡夜幕下RIVERSIDE POINT橋墩下情侶輕輕的說話,喜歡一個僧人模樣的馬來人忽然跳入路牙。
精英社會背後的人文
人,我堅信生來是孤獨的,于是我們用一輩子的掙紮來洗脫它。
新加坡與生俱來的帶有孤獨的基因,當年李光耀帶領部分華人建立這個國家時有,現在每個在新加坡打拼的外籍人有。在回來的當天晚上,在樟宜機場候機廳偶遇兩個濮陽老鄉,他們告訴我他們在網上訂購了當天午夜飛往天津的機票,再准備花費近6個小時坐大巴回濮陽老家,而支撐他們做這樣決定的動力是一張便宜了近200元的機票,在熱水間短短兩分鍾時間,他們似乎發現新大陸似的和我這個老鄉熱情攀談,兩分鍾時間卻讓我捕捉了如此多的的信息,不是我觀察能力強,而是異鄉孤寂感反饋給他們的熱情使然。
新加坡是個十足的移民城市,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美人同生活在一片天地,我們一路從CHINA TOWN 追到小印度,從烏節路的後街到市井味十足的美食廣場,卻讓我深刻理解在這國度自由的意義。早期的華人帶著背井離鄉的孤獨,促使新加坡的主政者對社會群體的關注比很多國家更呵護有加。
精英社會是崇尚個人的社會,每個人都想將自己的成就放到最大,這種社會結構終將造就一批批默默奮鬥的社會精英,也終將衍生更多的孤獨患者,在克拉碼頭的運河邊,我就看到一邊是小酒吧裏的觥籌交錯,一邊是河堤邊幾瓶啤酒的一籌莫展。
那一刻,我想起窦文濤在《锵锵三人行》裏提到過一段往事,初到香港的他與許戈輝、魯豫兩個同學一塊租住在柯藍家裏,一天三人故鄉離愁苦上心頭,一塊站在維多利亞港對望太平山頂,三人躊躇滿志、一醉方休。夢想的孤獨感是精英主義的附庸品。
“我一個人的時候也偶爾和自己說說話,我一個人也害怕,我把床頭擺滿了娃娃。”一首歌裏這樣唱道。
幸福終點站:商業的未來想象
在旅程即將結束的時刻,我們走訪了最後一站,樟宜機場旁的JEWEL購物中心,一個足夠用誠意诠釋新加坡城市形象的超級MALL。
JEWEL購物中心品牌結構分析:
JEWEL購物中心品牌商家302家,品類占比前三名分別爲餐飲、時尚服飾、手袋配飾,各占比49%、13%和9%,呈現出高端時尚類購物中心特質。其中各類餐飲147家,占比49%,爲該購物中心第一品牌,從細分分類上可以看出,全球各地特色餐飲店58家,網羅全球菜系和烹饪方式,輕餐店29家,咖啡22家。生活方式店鋪22家,占比 7%,除了耳熟能詳的MUJI外,還有ACTION CITY 、SUPERMAMA等集合店。
垂直森林、超乎想象的將瀑布裝成商場中庭,足夠的公共區域留白,闖堂而過的軌道列車,構建了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商業空間。
對于JEWEL,只有去靜靜的感受她,再結合新加坡城市未來設想理念去理解他,你才能真正從內心發出一個聲音:這就是新加坡。
國內商業一直在學習和創新,但一味追求品牌的新穎和經營的特色,不一定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在新加坡,我們看到的是消費場景的構建,人群的存留設置和水到渠成的品牌、商品陳列。所以,這篇文章沒有剖析大量項目,而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商業的本質。如何去城市主政者的角度去構建社區;如何從景觀設計上去重塑場景;如何從人的情感出發去發掘訴求。我想這樣的人、貨、場,才是商業經營的本質。
湯姆.漢克斯有一部影片,叫《幸福終點站》。他在機場裏邂逅了美國的一切,也邂逅了屬于他的幸福。我想我們在這裏邂逅了商業考察終點站的驚喜,也徹底的邂逅了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