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于2月6日早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教授于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廣東潮州市。他曾經在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擔任系主任,爲期三年。履新期間,除教學和行政外,他也做了許多有關中華文化和本地潮州曆史、文化和古迹的研究,做了許多深入和創新的項目。
饒教授集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毫無疑問是世界級學者。他學識淵博,是公認的文史權威,也是世界一流的學術大師。他通過自學而成爲一代大師,在學界更與錢锺書並稱“南饒北錢”。他治學嚴謹,國學成就不凡。錢锺書去世後,又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他研究古代文史,是甲骨文研究的權威。2011年,饒教授成爲自2005年前任社長啓功先生去世後,獲選出任懸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同年12月,他獲選爲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在2013年3月23日的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他被授予國際中國研究的最高獎項——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他也是書畫大師,尤擅山水畫,寫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于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影響頗大。書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隸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音樂文學以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也是饒宗頤教授的重要學問領域,建樹頗豐。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資深的古琴家,在上世紀50年代從嶺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習指法,有所成就。
上世紀70年代初,饒宗頤教授被聘請爲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對新加坡的潮州文化、曆史、古迹研究貢獻良多,可以說引領了新加坡潮州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加上後人如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等人的努力推動,潮州文化在新加坡的發展蓬勃且迅速。當中的例子就是醉花林俱樂部。因楊榮文的協助,成功說服政府批准醉花林的重建計劃。如今俱樂部活躍于潮州社群,有聲有色,成爲發揚潮州文化的一大重鎮。
可以說,正是饒宗頤教授在新加坡的種種貢獻,促成了新加坡潮州文化繁盛多彩的現況。新加坡的潮州團體應該積極參與潮州文化的推廣與發揚,以展覽、講座、繪畫、曆史等爲媒介,使得新加坡的潮州文化積累更深厚的底蘊,豐富新加坡的文化版圖。
饒教授的貢獻不止于此,他也對東南亞區域的海外華人華僑史有深入的研究,重要著作有《星馬華文碑刻系年》以及《新加坡古事記》兩種。他發表了多篇論文,如《新加坡古地名辯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蘇門答臘北部發現漢錢古物》《蒲甘國史零拾》《論述中緬文化關系》《論述中越文化關系》等,爲海外華人華僑史研究增添了珍貴的資料。其中,又以其1970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稱的檢討:蒲羅中問題商議》與許雲樵教授、陳育崧先生展開了爲期九個月的論戰,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
饒教授爲筆者遠親,他曾多次私下向我抱怨,在新大不受重視,所以在任期三年之後重回香港中文大學,並在香港被公認爲最重要的世界級文史權威,爲香港學術界添光增彩。事實上,饒教授很喜歡新加坡,他在新加坡培養了一些研究生,他更熱衷于新加坡潮州人社區活動,暢談他最喜愛的潮州文化和風俗。其實他只能講流利的潮州話,卻成爲世界頂尖級的文史大師。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我們的確須要發揚不同種族、不同文化所保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從饒宗頤教授的成就,以及他對新加坡華社、潮州社群的貢獻來看,新加坡華人社群應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優良的中華傳統文化,並將之發揚光大。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饒宗頤,重新發現饒宗頤,進一步探討國學精神在新加坡的價值,以及別具特色的新加坡潮州文化。
作者介紹
潘國駒教授是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所長。
本文原題于《潘國駒:紀念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刊發于《聯合早報》,感謝作者授權新加坡眼發表。
講座信息
饒宗頤教授在新加坡
主講者:楊斌教授(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系副教授,著名國際學術期刊主編)
時間:2018年2月10日,下午2點半
地點:醉花林俱樂部四樓,190 Keng Lee Road, Singapore 308409
報名方式(入場免費)
電話:6466 5775 轉 409/408
網站: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