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新加坡的華僑中學慶祝百年校慶,朋友圈又雙叒叕曬照片,又雙叒叕發視頻,尤其唱校歌的場面——12581名校友和來賓齊聲歌唱,場面宏大!
有些讀者好奇了,爲何新加坡的這所中學的校歌聽起來好像很有民國風,中國元素十足?話不多說,再聽爲敬:
華中校歌來自新加坡眼00:0002:52
其實,這首校歌來頭不小,創于1939年,作詞者是華中教師邵慶元,他原來在廈門大學任職,1937年日軍南侵之後,來到新加坡,在華中教中文。
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首80年前創作的這首詞吧~
海天寥廓 雲樹蒼茏 中有我華中
(碧空如洗,一覽無遺,在武吉知馬的山丘上,一棵棵蔥茏的大樹叢中,就是我華中)
禮門義路 時雨春風 吾侪托帡幪
(“禮門義路”出典于《孟子》,指君子應該遵循“禮”和“義”的正道;“時雨春風”也出自《孟子》,指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吾侪”,即“我輩”“我們”;托,即“托付”;“帡幪”,本指古代帳幕之類的物品,後引申爲覆蓋;“吾侪托帡幪”,即“我們在母校的庇護下成長學習”。)
猗與華中 南方之強 我中華之光
(“猗與”,歎美之言也。後面兩句簡單易懂,不必多言。注意“南方”二字,是以中國爲中心,符合當時華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面貌。“我中華”這個表述,更是清楚表現了當時華僑的政治和文化效忠。)
雄立獅島 式是炎荒 萬世其無疆
(“式”,即“榜樣”“楷模”;“炎荒”,指新加坡;“式是炎荒”,意思就是“我們華中要在這番外之地做好中華文化的榜樣啊”。那個年代的華僑,認爲東南亞等地是“炎荒之地”,十分普遍。)
人生茫茫 學海洋洋 吾侪當自強
(這三句簡單易懂,不多言。“自強不息”是華中校訓,此句加以呼應。)
朝乾夕惕 日就月將 莫負好時光
(這三句簡單易懂,告誡、鼓勵學生認真學習)
猗與華中 南方之強 我中華之光
雄立獅島 式是炎荒 萬世其無疆
(此二段重複詠唱)
迨予庶士 笃實輝光 斐然已成章
(意即:等我們同學將來學業有成,到了社會上發光發亮,事業斐然成章。)
膂力方剛 經營四方 前途浩且長
(這三句簡單易懂,不多解釋,指同學們成年之後開展各種事業,前途無量)
猗與華中 南方之強 我中華之光
雄立獅島 式是炎荒 萬世其無疆
(此二段重複詠唱,然後結束全曲)
華中校歌曲子采用美國波斯頓作曲家亨利·湯普森(Henry S. Thompson)1857年創作的一首民謠,原名《安妮·萊爾》(Annie Lisle)。
這首民謠的旋律後來被全球很多中學和大學采用爲校歌旋律,這些學校包括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在中國則有南京的金陵中學……….
▲始建于1925年的華中鍾樓
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華中初級學院和華僑中學一脈相承,然而,由于年代相隔甚遠,華初校歌的歌詞就與華中的有很大差別。
小知識1970年,新加坡教育部計劃創建十所初級學院(所謂“初級學院”,指的是兩年制高中教育,授課與大學類似,學生先在一兩百人的大型講堂課上聽講,然後分到小班進行分組、討論、辯論)。
當時決定,由華中撥出部分土地(即今天的華中高中部所在地)籌建其中一所,這就是後來的華初。
李顯龍畢業的國家初級學院(簡稱“國初”)是新加坡的第一所初級學院,華初則是第二所;但國初是國家辦的,華初則是政府輔助的,有自己的董事部。華初董事部同屬華中。
▲華初院長馮福澤(左)和董事長陳共存(陳嘉庚之侄)
現在我們看看華初校歌歌詞:
我們親愛的祖國,一片欣欣向榮,
華中巍峨矗立,肩負教育的重任。
兄弟姐妹共聚一堂,爲知識我們努力,
爲理想我們團結,共朝目標邁進。
貫徹德智體群,培養健全身心,
服務國家,努力學習,爲光明前程奮鬥!
願華中大業千秋,康壯又堅強,
猶如松柏長青,日月絢耀永恒!
相比華中校歌,華初校歌有幾個特點。首先,它是白話文,而華中校歌主要是文言文,有些部分是文白兼有。這首先就體現了時代的語言風貌。
其次,這首校歌歌詞並非個人創作,而是首屆教師的集體作品,曆史時代特點明顯——“一片欣欣向榮”六字,完全可以重現新加坡獨立初期人們面對困境,對未來的憧憬,“努力”、“理想”、“團結”、“奮鬥”,這些字句也重現了人們對青年學子的期待。
再次,華初校歌效忠的對象是“祖國新加坡”,不再是“我中華”;作詞人不再以中國爲中心,所以不再見到“南方”“炎荒”“獅島”這些的字詞;並且,歌詞並不強調學生的華人身份(這個很重要,因爲華初有非華籍學生,盡管人數很少),與華中的“我中華之光”的差異是相當清楚的。
從1919年“新嘉坡南洋華僑中學校”創校,學校以“南洋”“華僑”爲名,到1939年邵慶元創作校歌歌詞,歌詞中多有“我中華”“南方”“獅島”“炎荒”等顯現中國中心意味的用詞;到了1974年華初出了歌詞,已經沒有了對祖籍國的向心,而是心系新加坡,以新加坡的“欣欣向榮”和自己的“光明前程”爲奮鬥目標。
▲1983年的華初校園
不過,最大的不同是,華初有英文版校歌!
Aspart of our glorious land, sharing her spreading fame,
HwaChong will firmly stand, always to maintain her name.
Multi-racial we study together,for knowledge we wish to attain.
Many races we shall gather,each day to achieve its aim.
Weshall strive with verve, for health in body and mind.
We’lllearn to lead and yet to serve in character ruggedly fine.
MayHwa Chong shine forever, her name big and strong,
Oneand all, let’s stand by her, that she may live on and on.
英文版校歌就更爲明顯,它強調多元種族(multi-racial;many races)共生共存共同學習,這是1939年華中校歌歌詞沒有提及的。
從這些細微之處,我們不難發現新加坡華人從殖民地華僑到新生國家公民的身份和認知的轉變。
除了校歌歌詞,從兩校校徽設計的沿革也能看出從“新加坡華僑到新加坡華人”的轉變。
▲這兩個都是華中1919年創校的校徽。校徽有紅黑黃藍白五色,取自當時北洋政府之五色旗,亦稱“五族共和旗”。
▲五色旗
周圍團以金星,代表南洋華僑之團結。星數十八,暗合辛亥革命之後湖北軍政府所使用“鐵血十八星旗“上的星數。
▲鐵血十八星旗
▲這是二戰前的校徽。 校徽上的CHS爲The Chinese High School的縮寫。這種盾牌的設計源自英國騎士盾牌,是上世紀初馬來半島英國殖民地十分常見的徽章設計,極具殖民地色彩。
▲1930年至2004年的校徽如上。校徽上的羽毛筆和鐵錘分別代表文(學術)和武(意志與體魄)。火炬代表光明熱情永不熄滅的學習熱忱。整體圖案象征“學以致用”“自強不息” 。
▲這是華中初級學院(1974-2005)院徽。四支朝上的紅色箭頭代表德智體群“四育”的發展。中間以橫線貫穿,有如稻杆捆紮,象征著“豐收”,亦象征團結一致,攜手邁進,力求進步。
▲今日的華中校徽。2005年,華中和華初兩校合並後,以此爲統一的新校徽,沿用至今。新校徽原本是華中的領徽,由華中舊校徽上的火炬演變而成,巧妙地結合火炬的圖形與藝術化的“華”字,蘊含了建校宗旨與校名的聯系,以及推行雙語雙文化的教育使命與弘揚中華文化之豐富意涵。
後記2004年7月25日,華中大家庭各成員組織代表出席在華初誠毅堂舉行統一校名會議,表決校名的啓用。投票結果是,中文校名定爲“華僑中學”,英文名定爲“Hwa Chong Institution”;華僑中學的中一到中四爲初中部,原華中初級學院解散,成爲華僑中學高中部;華僑中學英文原名“The Chinese High School”不再使用。2005年1月1日,華僑中學和華中初級學院正式合並,采用六年制直通車課程,學生不必參加劍橋普通水准會考,在高二參加高級水准會考。這是華中自主後的另一座裏程碑。
相信大家從華中、華初的校歌、校徽的沿革看到了新加坡華人的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轉變。本文結束之前,再給大家看一首校歌歌詞:
曰吾中正,至大至剛。
矗立星洲,巍巍昂昂。
華夏聲教,廣披炎荒。
歐印文明,他山之長。
好學力行,知恥是倡。
日新月異,不息自強。
止于至善,萬國同光。
大哉中正,悠久無疆!
這所中學在新加坡也是名校,再過幾天就要慶祝80周年校慶。它跟80年前的中國也有極其緊密的關系。大家猜得出是哪所學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