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甚至放眼全世界,金門都算是一個是獨特的地方。
金門縣位于福建,但目前歸屬台灣方面管轄。她離大陸(廈門)只有10公裏,遠比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城市爲台中,235公裏)近,近到用高音喇叭就可以向對岸喊話。在許多地方,人們一直認爲金門是台灣的,大概只有金門人和祖籍金門的人們,當然還有熟悉福建和金門曆史的人們,才會斬釘截鐵地說:“金門自古自來就是福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金門島上還伫立著一座福建省政府辦公樓。而且還有個省政府班子!(盡管這個省政府還不如所管轄的金門縣政府有實權)。
金門本名浯州,唐朝中央政府派官員陳淵攜十二姓族人開拓浯州,在浯州牧馬,後世稱之牧馬侯,尊稱爲“開浯恩主”、“恩主公”、“聖侯”、“恩主聖侯”等。
金門人至今以陳淵爲崇高的本土神明,設孚濟廟祭祀。這是金門縣英坑村的孚濟廟。新加坡大華銀行(UOB)黃祖耀即是在新加坡第二代金門人,祖籍金門英坑。他父親黃慶昌在1935年創辦了大華銀行。
南宋碩儒朱熹曾在同安任主簿,並一度在金門視學。明洪武年間因設有衛所,號稱“固若金湯,雄踞海門”,因而改名爲“金門”。清康熙年間,在此設有總兵署。
在現當代,金門曾經是戰火的代名詞,戰地文化當然也成了金門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峽兩岸對峙時,金門就是前線,承受了多少炮彈的轟炸。但金門今天成了悠閑的代名詞,對于繁華的台灣社會,金門離島寄托了現代人對于田園風光農耕社會的一點夢想,所以金門旅遊行程往往是休閑觀光住民宿這樣的風格。
紀念金門戰役的莒光樓。
曾經的海岸防線。
這是鑿開山體建造的坑道,用以保護軍用艇免于炮火轟擊。
北山古洋樓:此處爲1949年古甯頭戰役/金門登陸戰時,共軍登陸之後的指揮所,後國軍反撲,在此展開慘烈爭奪戰,死傷無數,至今甚多靈異傳說,也不知是否導遊有意誇張。
據說,爲了戰備,金門的路都不設路牌,而且路邊統一種上木麻黃,這樣敵軍登陸之後就不容易認路。(不過在GPS年代,這招大概已經過時了)
用炮彈殼生産鋒利的金門菜刀。
在農耕時代,金門由于土地貧瘠,只能種植高粱、花生、芋頭、番薯之類的食品,而且海岸生産蚵仔,因此在金門菜肴中,很多是以這些原料入菜的,而且都成了金門的代表菜、特色菜。
剝蚵。
蚵仔煎。這個很有意思,同樣是蚵仔煎,在閩南(如金門、廈門)、在福州和莆田、在潮州,做法都有點差異。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的更像潮式的多一些。
蚵仔面線。
作爲田園風光小島生活的代表,你如果以爲金門是落後或貧乏的,那麽當你聽到“金門是全台灣福利最高的縣市”(比如說,三節配酒、幼稚園到國中學生享受免費營養午餐、上學免費等)的時候,一定有點吃驚。
很多人以爲旅遊業是金門的支柱産業。其實都想錯了。好吧,金門高粱酒才是金門的支柱産業。金門高粱酒,也叫金酒,在金門稱爲“金雞母”,也就是會下金蛋的母雞。金酒創辦人葉華成是旅居新加坡的著名金僑之一,後來回鄉創業,屢經艱苦,在胡琏駐守金門期間開發了金酒。
各種檔次的金酒價格差別很大。
省政府宴客當然得上金酒。
這就是高粱田。
所以你看到滿島的高梁地,是農耕社會田園風情,也是不動聲色支撐起全島福利的綿綿財源。實際上,金門本地所産的高粱已遠遠不足金酒生産所需,經常要從中國大陸東北進口。
金門這個地方在曆史上並不富有,但是在南洋,許多富商都是金門籍。雖然意料之外,卻又是情理之中。當土地撐不起全家活口時,只好順著季風,從一個海島南下到更遠的海島,即是“落番”,已經成爲金門的一個獨有曆史現象的名詞。
著名的陳景蘭洋樓。陳景蘭,大商人,慈善家,是旅居新加坡的著名金僑之一。
水頭村聚落,左邊較高的獨立樓是著名的得月樓。當年許多在南洋致富的金門人衣錦回鄉,蓋起了有南洋和西洋特色的“番仔樓”,同時,因海盜猖獗,這些樓房經常有嚴密的防衛措施。得月樓其實是一座炮樓,可居高臨下用火铳射擊來犯海寇。
如果你在新加坡,歡迎來金門會館來參加“台灣制作人/導演何明瑞電影分享之夜”分享會,了解金門曆史文化。何導演將分享紀錄片《魔力假期·金門》與微電影《回鄉飯——落番客的回香味》兩部作品的制作心路曆程。
魔力假期·金門
2013年由文化局出版,是何明瑞導演耗時兩年制作的人文旅遊式記錄片,用溫暖的心,透過金門的風情,突出所有景點,使到這座曾經一度戰雲密布,曆史錯綜的島嶼,掀開其神秘面紗,呈現金門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特殊的地方族群性格。
回鄉飯–落番客的回香味
2015年何明瑞導演與金門北山玩洋藝民宿合作推出微電影《回鄉飯》。金門人因金門土地貧瘠,討生活不易,許多人出洋尋求更美好的生活。被稱爲“落番客”的金僑,不管出外打拼是否有所成就,回鄉曾經是最終的旅程。畢竟親情割捨不掉,故鄉才是命脈根基。
《回鄉飯——落番客的回香味》就在這個背景下逐步展開。影片所要描述的就是遠離家鄉多年後,回遊子那種割捨不了親情、近鄉情怯,以及忘不了的家特有濃郁香味。
金門老街。是不是有點古早的感覺?
著名的金門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