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與新航危機處理反差強烈
距離馬來西亞航空(下稱馬航)MH370航班失聯已超過十天,針對馬航事件處理的種種不當,外界對馬航危機處理能力的指責越來越強烈。
曆史上,馬航的危機處理遭人诟病已久。1977年,馬航一架波音737-200(編號:9M-MBD)客機在飛行途中遭到劫持,隨後墜毀,機上100人全數遇難。而劫機原因和墜毀的過程到現在都是個未解之謎。
與馬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航空(下稱新航)。2000年,新航一架波音747-412(編號:9V-SPK)客機在台北中正國際機場起飛過程中發生意外,導致機上83人罹難。新航在客機失事後立刻派出數百名員工飛赴台灣幫助遇難者家屬,安撫受傷乘客以及機組人員,並迅速對空難事故受害者的家屬做出賠償。
新航與馬航系出同門,前身都是馬來亞航空。1972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府間的合作破裂,馬來亞航空一分爲二,拆分爲馬航和新航,自此兩家公司各自發展。
2013財年,新航淨利潤同比增長13%,而2013年馬航淨虧損則是上一年的3倍。有報道稱,馬航員工的生産效率十分低下,每人每年爲公司平均創收22萬美元,僅有新航員工的一半。
新航經常被評選爲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而馬航則存在諸多問題,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馬來西亞國企體制導致馬航亂象
馬航是馬來西亞唯一的“國字頭”航空公司,其最大股東國庫控股公司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主權基金,由政府總理擔任該機構董事長。
同樣的,新航也是一家國有企業,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馬錫公司擁有新航近60%的股份。但是,兩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卻想去甚遠,這或許是兩國不同的國企體制造成的。
新馬兩國都經曆了國企改革的階段。新加坡的國企改革采用“淡馬錫模式”。改革重點是減少政府幹預,堅持市場化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同時全方位強化企業風險監管。
與新加坡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在實行國企改革後,僅在企業股權結構和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政府並未放松對這些企業的控制。
馬來西亞的國有企業分爲兩類。一類是由財政部投資的國有企業,由財政部下設的MOF INC公司管理,主要是金融、運輸、通訊企業,以及公用事業等服務性企業,政府對此類企業主要采取政策性控制。
另一類是由代表聯邦和州政府的各種基金管理投資機構投資的企業,亦稱爲官聯企業。此類企業以營利爲目的,投資方式以資本運作爲主,分布在石油、交通、港口、機場、通訊、汙水處理、高技術開發等領域。由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負責管理。
馬來西亞法律明確規定,航空、電力、石油等領域的重要企業,除政府以外的投資者持股比例不能超過10%,且外國投資者不能購買公司原始股票。對于重要國有企業,主要由其他國有企業相互參股,對非國資比例較大的企業,政府還擁有一票否決權掌控該企業的發展方向。馬來西亞的“命脈企業”仍集中在中央(聯邦)政府層面。
在政府嚴控之下,馬來西亞國企的管理者與政府往往關系密切,這也造成企業盈利目的不強,缺乏監督,腐敗醜聞時有發生。1994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指示當地企業家達祖丁收購虧損嚴重的馬航,在私有化過程中,馬航的業績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發惡化。
達祖丁掌舵馬航期間,累計虧損80億馬幣(約合24億美元)。達祖丁本人還因涉嫌腐敗遭到馬航內部多名高管的舉報,但案件都無果而終。最後,馬哈迪領導的政府以每股8馬幣的價格向達祖丁買回馬航股權,那時,馬航股票市值不到4馬幣。
由此看來,馬來西亞的國企體制是導致馬航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馬航困境背後:“本地兒女”政策成分水嶺
如今馬航雖然與新航處境迥異,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並非沒有機會。新航成立之初只有10架飛機,空服人員全部爲女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航空業增長迅速,新航也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而馬航則逐漸陷入困境。在這背後,馬來西亞“本地兒女”政策的推出成爲重要分水嶺。
“本地兒女”政策出台于1971年。這項政策意在提高馬來人的收入,該政策成爲在升學和就業等領域優待馬來人的根據。彼時馬來西亞貧困階層基本上全是馬來人,華人絕大部分爲富有階層。
爲此,各行各業在政府支持下設立了許多由馬來人支配的公共企業;對非馬來人企業,政府規定凡雇工25人以上,資本達50萬馬幣以上的,須將股權的30%保留給馬來人,産品的30%交馬來人代銷;土地開發,石油、天然氣采煉等,優先供給馬來人等。
“本地兒女”政策直接造成的後果是馬來西亞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此後,高端技術人才缺失的後果逐漸顯現,馬來西亞經濟受到沖擊,馬航也與新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77年,馬來西亞與韓國的人均GDP相當,都在1000美元左右。但到了1995年,韓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接近馬來西亞人均GDP的3倍。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1年居住和工作在國外的馬來西亞人約爲150萬,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5.3%。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馬來西亞政府公開承認國內存在嚴重的人力資本赤字。同樣是2011年,馬航淨虧損達到破紀錄的11.7億馬幣(約合3.6億美元)。
在馬來西亞,馬來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60%,華人占25%,印度人占大約7%。“本地兒女”政策導致在某些領域,華裔、印度裔難以受到重用。人才缺失使馬來西亞企業缺乏改革動力,難于引進市場化的人才,馬航事件只是這一矛盾的影響的冰山一角。
“本地兒女”政策還將非馬來人排除在公職之外。目前,馬來西亞內閣的31名成員中,馬來人占了29位,華人只有1位。政治和財富的不對等使馬來人和華人的矛盾由來已久。以往,經濟高速增長掩蓋了這些矛盾,但這仍是影響馬來西亞穩定的一大隱患。
(文章來源于騰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