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近日杭州五千人抗議建垃圾焚燒廠引發警民沖突。每個國家都需要建化工産品和垃圾焚燒廠,但各地居民都不想讓化工廠或者垃圾焚燒廠設在自己家附近。彈丸小島新加坡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變身“花園城市”呢?
新加坡國土面積只有707.1平方公裏,人口卻逼近500萬,且多年來城市發展迅速,垃圾劇增,如何妥善處理垃圾一直是新加坡舉國重視的課題。經過3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得以成爲看不見垃圾的“花園”國家。
他們如何處理垃圾?市民如何看待垃圾焚化和填埋?帶著疑惑,我們探訪亞洲最大的大士南垃圾焚化廠、聖馬高垃圾填埋場,采訪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官員,試圖找出一個完整答案。
關鍵詞:1.7萬噸
新加坡每天産生垃圾近1.7萬噸,56%被回收,41%運去焚化。
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工業化進程開始加速。其國土面積約700平方公裏,但垃圾增長卻是爆炸性的。
新加坡無法坐視“垃圾圍城”的危險日益臨近,多方考察後,最後借鑒了日本和德國的經驗,選擇了焚燒的方式,並稱之爲“焚化”。
近年來,新加坡全國每天産生的垃圾量接近1.7萬噸,這些垃圾的56%被回收以循環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中,41%運去焚化,不能焚化的就運去填埋。作爲看不到垃圾的“花園國家”,新加坡實至名歸。
現在新加坡全國有5座垃圾焚化廠,其中4座在運營,分別是大士焚化廠、勝諾哥焚化廠、大士南焚化廠、吉寶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廠。
4座垃圾焚化廠每天焚化量達到6900噸,焚化後産生1600噸的灰燼。灰燼和不可回收也不可焚化的垃圾被運到聖馬高島——兩個小島之間搭建的人工島,離岸8公裏,專門用于填埋垃圾。
焚化已經竭力縮小了填埋垃圾所需占用的土地,但照現在日均垃圾産生量發展下去,新加坡有一天會無地可用。現在,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在號召人們共同爲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努力。
關鍵詞:第一座垃圾焚化廠
首座垃圾焚化廠于1979年投入使用,逐漸被居民區包圍。
當初建第一座垃圾焚化廠時,新加坡人的反應怎樣?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大士南垃圾焚化廠經理潘複仲表示,第一家垃圾焚化廠烏魯班丹建在新加坡中部偏西南處,1979年投入使用,從興建到使用,民衆和輿論都很理解也贊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烏魯班丹焚化廠選址興建時,周圍近5公裏還沒有居民住宅樓;二、市民充分了解國土面積有限,明白垃圾焚燒的必要性。
然而,1986年左右,烏魯班丹焚化廠附近逐漸建起居民住宅樓,對垃圾焚化廠形成包圍之勢。兩者相距僅約2公裏。
國家環境局時不時地接到一些針對垃圾焚化廠垃圾運輸車散發臭味的投訴。國家環境局媒介署署長助理Marine說,那時候一些垃圾運輸車車廂蓋老化,密封性不好,偶爾會散發出垃圾的臭味。每次有投訴,他們就趕緊回應並處理。“去年,烏魯班丹焚化廠運轉滿30年,8月就關閉了。市民投訴變得很少了。”
關鍵詞:0.1納克
廢氣排放量是法律許可的1%,其中二惡英含量少于0.1納克。
大士南垃圾焚化廠排放出的廢氣濃度少于1微克每立方米,是新加坡法律許可範圍的1%。其中二惡英含量少于0.1納克。納克是一個極微小的質量單位,1000納克等于1微克。潘經理自豪地說:“我們比一般工廠幹淨多了!”
新加坡4座國有的垃圾焚化廠初建時共計投資18億新幣,設備絕大部分是進口的。
2001年,爲了進一步降低二惡英排放量,新加坡政府出資給焚化爐更換最先進的氣體過濾帶。每個焚化爐投入200萬新幣。
在環境監測監管方面,新加坡政府環保部門與各垃圾焚化廠之間聯網,並裝有實時監視系統,24小時檢測廢氣排放量、二惡英含量等。聖馬高垃圾填埋場總經理翁宗平介紹,對填埋場四周水質執行檢測的是專業的實驗室,不屬于政府部門,檢測報告也對公衆開放。
關鍵詞:垃圾收集商
分類回收由垃圾收集商完成,現階段垃圾回收率接近60%。
垃圾收集商在這條享譽世界的環保生産線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多數垃圾收集商同時也是回收商。
雖然宣傳號召多年,但主動做到垃圾分類的居民仍不多。新加坡街頭最多見的也是單筒垃圾桶。
新加坡的垃圾分類是由垃圾收集商和回收商來完成的。
2001年,新加坡的垃圾收集開始全面私有化。現在全國有近400家生活垃圾收集商和大型工業垃圾收集商。他們都需要領到政府發放的許可證,才有經營資格。企業可以自由選擇垃圾收集商。
每天,垃圾收集商到商店和居民樓將垃圾收走,運到建在郊區或工業區的工廠,將垃圾分類。不能回收的垃圾,就運到垃圾焚燒廠焚化,一噸需付77新幣。
現階段,新加坡垃圾回收率接近60%。翁總經理介紹說,現在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垃圾回收目標:希望到2030年實現70%的垃圾可回收。
關鍵詞:政府所有
焚化廠和填埋廠不是企業,直接隸屬政府,工作人員都是公務員。
新加坡的國有垃圾焚化廠和垃圾填埋場都不是自負盈虧的企業,而是直接隸屬于國家環境局的政府機構,所有工作人員都是政府公務員身份,所有投資都來自政府財政,也沒有稅收,所有利潤均上繳財政。
垃圾焚化廠的運營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薪資和日常維護費用,運營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垃圾處理費;二是發電收入,每千瓦時約0.15元新幣,與普通發電廠價格一致。垃圾處理費和發電收入占運營收入的比例分別約爲60%和40%。
垃圾處理費不是由政府補貼,而是由企業、商戶、居民用戶繳納。
政府對居民用戶按照住宅面積的不同,對商店按照每日垃圾量大小的不同,確定垃圾收集費的標准,由電網公司收繳費用(不交不供電),然後支付給垃圾收集商,垃圾收集商分類回收後,將灰燼等運去垃圾焚化廠,以每噸77新幣的價格交足垃圾處理費。
這種運營模式,有效地保證了垃圾處理費的收繳,也保證了垃圾焚化廠的正常運營和投資回收。
關鍵詞:美麗的填埋島
垃圾焚化廠平時免費開放,11月是固定開放月。
平時,市民預約後都可免費參觀垃圾焚化廠。廠裏派工作人員免費講解,並帶市民參觀焚化流程點。
每年11月是大士南垃圾焚化廠固定的開放月。來參觀的學生團體是最多的。
聖馬高島不像填埋場,更像一個天然雕飾的海島公園,所以去參觀遊玩的社會團體很多。去年,這裏還迎來了多對“新人”,他們專門來拍攝外景婚紗照。
翁總經理說,聖馬高填埋場的岸堤都包有一層高密度的塑料膜,用岩石泥沙固定住,確保萬一有小小汙染,也絕不擴散。島上有一大片紅樹林,長得枝繁葉茂。
(文章來源于新加坡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