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發站內信,問我把孩子送去新加坡讀小學有什麽利弊。這個事情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索性寫篇文,回答這位朋友。
先說一下新加坡的學制。小學六年,中學三年,高中或初級學院兩到三年。這個跟國內大體上一樣。我沒有在這裏讀過書,孩子也還沒上中學,所以對中學到大學的事情沒有感性認識,我只能說一說比較熟悉的小學,說的也絕不全面。
這裏大概有百多兩百所小學,學校收生是劃片兒的,也就是學校周圍兩公裏之內的孩子,原則上都能進那所學校。就我所知,小學的設施都不錯,該有的都有,老師的素質也比較平均,因爲老師的分配也是按片兒的,老師住在哪裏,通常就會被分到住家附近兩公裏方圓的某所學校。
從前這裏教育資源缺乏的時候,實行兩班制。也就是一部分孩子上午上學,另一部分下午上學,共用教室和其它設施。一般上午班是早上七點半左右到下午一點半左右,下午班則是一點半到六點半左右,各個學校在作息時間上稍有差別,但最多半個小時。通常高年級孩子是上午班,低年級下午上學,小娃娃就不用早起。也有學校是二、四、六年級上午,一、三、五年級下午。近年來,兩班制的學校在逐漸減少,教育部的目標是過幾年(到2016年以後),所有的學校都實行單班制。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多年來的目標(簡言之)是“爲社會培養有用的公民”。不過這個“有用”的定義,隨著時代有變遷。從前也許是做個好的工人,眼下卻是能夠適應全球化的環境。一直以來,這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非常警醒自己沒有資源,唯一能抓的是人力資源,所以對教育很重視,務必做到能培養多少就培養多少,盡量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最好的人才身上。
這樣做,基本上是對的,但是有一些副作用。一方面,新加坡的基礎教育還算紮實,人民總體上務實耐勞,誠實勤懇,出色的人才雖然不多,特別差的人渣倒也不見泛上來。最近的大選也顯示新加坡人雖然稱不上伶牙俐齒聰明機變,但是民衆的頭腦其實很清楚。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個成就。另一方面,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弊端也存在,問題主要在于人才的遴選機制啓動得太早。
那位朋友問是否學校有種等級制,差生會降級。不是的。詳情是這樣:差不多五年前,這裏還實行一種叫做小四分流的制度。做法是在小四的時候進行一場全國性考試,根據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個等級,然後在小五小六時分別對待,成績最差的一小部分學生(大約2-3%)得到的教育資源明顯減少。因爲當局相信,既然他們成績差,就不值得國家在他們身上投資。但他們不會降級,還是一年一年讀上去,只是學校對他們要求降低,他們學的東西也比較少。這個制度實行了很多年,給很多人留下永久性的傷害。因爲在十歲的時候就被權威貼上差生的標簽,並被剝奪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當然會産生非常深遠的影響。這部分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他們長大以後也不是一定沒有出息,也有中學和高中可以讀,但是分流制度的殘忍不容否認。而且這樣一種機制,更主要的作用是使得孩子、老師和家長一刻也不敢放松,一上學就拼命要爭上遊。因爲掉隊的後果很嚴重。當然這正是當局想看到的。
所以新加坡的學制下,壓力最大的學生不是高中生,而是小學生。在社會各界的批評反對下,分流制度在2008年正式走入曆史。大家都同意,在一個孩子十歲的時候就對他下結論,實在是太早了一點。不過小四雖然不再分流,把學生按成績和資質進行劃分的思路卻是根深蒂固的,很多學校把成績好的學生放在一班教,成績差的另放一班,這樣子可以因材施教是沒錯,但是家長當然會千方百計不讓孩子進差班。況且,還有小六會考呢。
小六會考,顧名思義,就是畢業時的全國大考。這場考試決定孩子進什麽中學。新加坡的中學,硬件方面都不差的,但是因爲按照成績收生,生源差別很大,于是就有名校和普通學校之分(小學也有所謂名校,但那是家長的口碑,並不是正式的),兩者的師資和校風差別很大。少年時代的夥伴是極其重要的,跟優秀的孩子爲伍,當然好過跟蠢笨無聊的夥伴在一起,長大以後,中學同學又是極重要可靠的社會關系。孩子進了好中學,只要肯努力,基本上以後就比較順利,路都鋪好了。所以,孩子、老師和家長,都必須盡全力考好這場考試。你也可以想象,小學的各科教學當然都是跟著會考的指揮棒走的。我們國內的人都很明白這種情形,只要把高考換成小六會考就可以了。不過高考時,學生18歲,小六會考的學生才12歲。
總的來說,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是一種追求效率的培養選拔人才的過程,不斷把學生進行比較,然後把他們放在體制認爲是合適的地方繼續受教,得到不同的資源。在這個體制裏,孩子掉隊的後果的確很嚴重。當然如果孩子一開始掉隊,後來追上去了,那麽在中學階段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這樣的孩子很少。
背景說得差不多了,可以說標題裏那個問題了:把孩子送到新加坡讀書好不好。
這是個大問題,而且每個家庭都必須做出切合自家情況的判斷,其他人絕對無法代勞。本地孩子受這種教育有其利弊,中國孩子過來之後會産生其它利弊。
如果想把孩子送出去讀書,我覺得要想清楚幾個問題:我爲什麽要把孩子送出去?我想讓孩子受到怎樣的教育?我想讓孩子成爲怎樣的人?新加坡能不能滿足我的要求?我的家庭能否經受這樣一種改變?
以我的觀察,孩子在這裏讀書的好處是:第一,雖然有會考的壓力,不過平時孩子的功課還是比國內少,尤其是小五以前。而且因爲上學時間是半天,孩子還有半天時間玩或者做其它事情。當然有些家長要把孩子灌飽,給他上各種班,那是他自己的選擇。家長也完全可以不折騰孩子。第二,孩子可以融入英文環境,比較全面地接觸西方文化,以後的路比較寬。第三,學校相當重視課外的活動,鼓勵孩子發展興趣愛好。這已經制度化了。考試雖然重要,但的的確確不是唯一重要的。這裏的老師常會抱怨這個那個活動幹擾了教學,可是抱怨歸抱怨,老師們其實都支持孩子們除了考試和文化課還應該做別的事情。(而且這裏不以孩子的考試成績來考核老師。)第四,這裏的社會風氣比較好,價值觀相對比較穩定,對孩子的保護也比較周全。
說完了好處,說一說不那麽好的方面。
如果是讀小學的話,不要等小五小六了才動這個腦筋。來得越早越好。因爲國內的孩子來讀小學,學校一般會讓孩子降一級,補英文。本來該讀五年級的孩子,過來之後要跟四年級的孩子一起上課玩耍。咱們的孩子除了英文之外,其它科目都學得比本地孩子深而快,心智也比較成熟,你讓他一直跟比他小的孩子呆在一起,未必是福。
上面說了學習壓力的事兒。這個事兒還有另外一面。咱們華人的性子,到哪兒都一樣。到哪兒都要出人頭地,要面子要裏子,所以壓力的大小,要看家長能不能看見孩子的成績不是名列前茅也沉得住氣。把自己和孩子搞得很緊張結果把老師也弄得很緊張的本地家長,我自己就應付過很多。國內的孩子出去了,當然更要把書讀好,不然豈不是白來,辛苦了幾年結果上了個鄰裏普通中學,那還不如在國內讀書。結果家長只有更緊張。這種壓力,你能頂住麽?國內來讀書的孩子很多,多數都表現很好,前年的小六會考全國狀元還是國內過去的一個孩子。結果把本地人弄得很不爽。XD 這些孩子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尤其是英文方面,他們的父母也都很努力。結論是:壓力一定是有的。
再一個,英文上去了,華文自然就下來。常來我這裏的朋友都知道我多麽緊張花生米的華文,因爲學華文在這裏絕對是逆水行舟的事情,一不留神她就滑下來了。大環境是英文的,孩子自然往英文上靠。英文學好了,華文卻不地道,你願意接受這個後果麽?如果你接受,那就沒問題。有些父母,繼續把孩子的華文抓得很緊,我很佩服。但更多的父母,則認爲孩子的華文應付考試綽綽有余,可以不抓,還是抓英文。英文當然要抓得牢,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就丟掉了華文。我覺得,身爲華人,華文絕對是不可以丟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如果孩子小學就出來讀書,那麽他長大以後會不會回去家鄉,答案其實蠻明顯的。這個後果也要考慮。
上面都是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另外,孩子和媽媽過來之後在生活上也有很多需要考慮的東西,對家庭的影響很大,這裏不討論。只想說一點,不要把很小的孩子送去什麽地方寄宿。18歲以下的孩子,除非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因素,否則無論如何應該有父母的陪伴指引。父母不應該爲了圖方便或其他原因,把教養孩子的責任交給別人,因爲,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父母。我知道一些獨自到新加坡上學的孩子,要麽性格漸漸孤僻,要麽行爲出現問題。孩子的父母在國內都有錢,以爲給了錢孩子就沒事,托這個托那個,其實都不如自己真正負起責任。既然把孩子送出國讀書,花了很多錢,爲什麽不能花時間和精力,把事情做好?別的事情也許有了錢就可以,唯獨教養孩子這件事,錢的力量只能到某個地步。孩子沒教好,錢再多,事業再成功再風光,都是空的。
最後,祝那些想送孩子出國的父母一切順利好運,這是個大工程。
最最後,請不要問我出國留學的規則和細節,我真的不清楚,我從來沒做過。這篇只是我這些年觀察思考的總結。如果要知道細節,網上相信有很多地方可以搜索,新加坡教育部的網站也提供很多信息。
(感謝作者花襲人授權新加坡眼平台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