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許多人下南洋謀生,一去就是一輩子。本文是台灣一位教授回顧一位金門人96歲的人生曆程,裏面亦包括半個世紀前新加坡的舊時掌故。)
新加坡友人傳來李增紅先生于今年2月1日辭世的消息,心中感到悲傷與不舍。雖然和他僅有數面之緣,但我一直非常敬佩他在海外奮鬥及反饋鄉裏的精神。
李增紅(1920-2016),出生于金門古甯頭,就是1949年爆發金門戰役的主戰場所在地了。
1947年,已經27歲的他跟隨姊夫到新加坡謀生,留下新婚三年的妻子及四個月大的女兒在金門。一開始,他經同鄉介紹,在新加坡河邊幫忙洗船。工作了70天之後,他鼓起勇氣向老板詢問可否支領薪水以便寄回金門,老板竟回答「已經給你供吃供住了,還想要工資」。他感到繼續下去沒有前途,便離開這個工作。
▲李增紅先賢成長記錄
之後,他住進由古甯頭鄉親所組成、位于吉甯街的「古甯同鄉會」,一個月三元月租,並找到貨車的搬運工作,一天工資四元,若沒有貨可搬,則幫忙洗車,一天二元。這樣一個月平均有百余元的收入。我在2007年曾到新加坡對李增紅進行口述訪談,他清楚回憶起1950年代一天的開銷是:
經過十余年的省吃儉用,他累積了一些資金,1962年,李增紅與印尼的金門鄉僑(蘇門答臘的黃水桌、泗水的黃章掘等)合股組成「聯源公司」(貿易行,又稱九八行),由對方寄印尼土産到新加坡來買賣,大宗貨物如咖啡豆、樹膠、糖等。
當時,不少九八行集中于源順街(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一帶,許多商人在采購時都會沿街比價,所以往往公訂的2%利潤(這就是前面所說九八行的意思咯,成交後的傭金是成交額的2%,貨主實得98%)還下殺到1%,才能爭取到客源。
另一方面,自國外進口貨物、成爲新加坡代理商,也是聯源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包括日本的朝日啤酒、A One沙丁魚罐頭、美國佳美香皂及永備電池(EVEREADY)、墨西哥鮑魚罐頭、荷蘭奶粉等。後期也有從台灣進口水果(荔枝、龍眼),若能先進口,搶得市場先機,價錢及利潤愈好。1970至1987年是聯源公司的黃金時期。
另外,我也訪談過李增紅的大女兒李聰慧。1956年,時年9歲的她與母親倪珠賢一起被接來新加坡。當時從金門坐軍機不用錢,但要有關系才能拿到位子,她回憶著機艙內人貨混雜、臭氣沖天的景況。在台北等候數日後,再經香港、曼谷而後至新加坡,航程時間超過七、八個小時。
到新加坡後,李聰慧于光華學校、中正中學讀書。17歲畢業時進入聯源公司工作。她提到當時什麽工作都得兼任,包括公司的財政、康樂、秘書、打字,也得與外國公司寫信聯系,或是寄外國船的出貨單等,在父親不在公司時,全由她一個人打理。當時雇用了6、7個職員,但貨船到港時則需要雇用臨時散工幫忙搬貨,數量不一,主要看貨物多少,但要能臨時調得到人力才行。
1960年代,李聰慧一個月領60元工資,其中20元給父親、20元給母親,非常孝順。1980年代大環境改變,政府進口貨物,以及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1961年成立)出現後的勞資關系改變,九八行就逐漸沒落。
1997年,李增紅反饋故裏,斥資新台幣一千萬元于古甯頭興建以他與夫人共同命名的「增賢書室」,添購圖書、鋼琴、運動器材供裏人使用。
▲中間穿黑色西服爲書室剪彩的,就是他
並成立「增賢書室基金會」,定期頒發獎學金,鼓勵親族後輩用功學習。李增紅曾經說「人要讀書,千萬不要做青暝牛。」他因環境所迫,沒有機會上學,憑借著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在社會拚搏。他希望圖書室可以帶動家鄉孩子的讀書風氣。
▲李增紅(中排右三)抱病回到老家金門,頒發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讀書上進。
李增紅的辭世,象征著反饋故裏的華僑世代之結束,但他所留下來的典範,卻是永恒不朽的史詩。謹以此文敬悼他。
(江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