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知名曆史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赓武最近在《海峽時報》發表一篇占了一整版的長篇評論,題爲《中國崛起與新加坡的“華人困境”》,文中提出了本地區一個極敏感的問題,即隨著中國的崛起,以華人爲主的新加坡社會將何以自處?
最早去的華人:土生華人或娘惹人
對中國國內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看來很奇怪。中國變得富強,成爲世界大國,難道全世界華人不應該“喜大普奔”?但事實上,全世界華人與其種族母國中國的關系無論從曆史還是從現實來看都很複雜,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就更是如此。
就以人口構成而言,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爲主體的國家,本地居民中華人占到四分之三,其他分別爲馬來族、印度族和少數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新加坡的華人,首先要置放在東南亞三千萬華人的大背景下來看待。華人到東南亞,最初是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過去的,後來幾百年陸續有中國人下南洋,遂有今日蔚爲大觀的局面。東南亞很多華人總體上說確實是“世世代代,心系祖國”,以各種方式爲在東亞大陸的母國做出了貢獻,這一點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明顯。當著名華僑陳嘉庚在中國大陸慷慨解囊之時,他其實是以一個海外中國人的自我認同這樣做的。
二戰以後,東南亞國家紛紛擺脫殖民宗主實現獨立,但東南亞大多數華人並沒有因此“翻身做主人”,而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被更加歧視的狀態。1965年蘇哈多發動政變推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卡諾,並在全國開展反共排華大清洗,此後印尼所建立的“新秩序”,對華人設置了種種歧視,包括不能學華文和過春節。華人的平等權利,在東南亞其他各國也被不同程度剝奪。
新加坡大概是唯一的一個例外,因爲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擔憂受到不平等對待的反倒是其他種族。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後,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這方面的政策是法治基礎上的種族平等,唯才是用,但在社會政策的某些方面根據種族比例分配資源,同時以嚴刑峻法防範和懲罰任何挑起種族和宗教矛盾者。
獨立以後多年,新加坡在外交上的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處理和中國的關系。作爲處于當時冷戰狀態下被普遍對中國懷有敵意的異族國家所包圍的華人國家,李光耀政府在中國政策上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以自保:一是強調新加坡和中國、以及新加坡人和中國人的區別,要給地區和國際社會制造一個新加坡雖是華人爲主的國家,但和中國絕不相同的印象;二是刻意在官方外交上保持和中國的距離,雖然不排斥,甚至是積極推進和中國的非正式交往,但新加坡立志要做東南亞和中國最後一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但是新加坡和中國在1990年正式建交之時,兩國關系已經相當熱絡,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新加坡積極和中國開展經濟交往,李光耀和鄧小平也建立了密切關系。但新加坡從來都把自身安全和美國所主導的地區和國際安全秩序緊密連系在一起,即使它和中國的經濟關系已經非常密切。中國現在是新加坡第一大貿易夥伴,這本身也許不令人吃驚。但2014年新加坡是中國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這確實讓一般人難以置信。
中國這幾年國力的迅速增強,以及在國際社會積極有爲的表現,再加上中美在東南亞某種程度上的競爭,新加坡如今日漸面臨選擇的壓力。對此王赓武教授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如果作爲華人國家的新加坡還如過去一樣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東南亞地區其他國家也許會滿意,但中國卻大概會失望。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民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第二,如果本地區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者因爲中國與他們國家的雙邊關系原因發起反華浪潮,甚至是迫害他們本國的華人,那麽新加坡需要有所行動。根據王赓武的看法,行動的目的是避免中國受到壓力以介入東南亞事務;第三,如果中美在亞太發生沖突,這將置新加坡于非常爲難的境地。
王赓武教授提出的這幾個問題,是長期以來新加坡所面臨的外交上的局限。新加坡在過去幾十年來以“小國大外交”的氣魄長袖善舞,將這些問題都處理的很好,有效地超越了這些局限。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也反映了東南亞學者們對中國未來外交模式的憂慮。隨著中國國力的繼續發展壯大和外交政策的固定模式的成形,對如何處理與東南亞國家關系和與美國關系,北京更會從自身對國家利益和國際局勢的判斷來行事,這也是新加坡未來應對其“華人困境”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作者王江雨博士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亞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海外優秀學者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國際貿易與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商法、中國法律傳統,以及中國公司證券法。爲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校友。近年來多關注新加坡政治與國際關系。感謝作者授權新加坡眼分享本文。
附:維基百科關于新加坡華人與中國人的區別: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mainland China
There exists, however, some degre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in terms of mindset, culture, and languages. While mainland Chinese are largely Sino-centric in their outlook of the world, Singaporean Chinese are educated in English medium schools (but also are taught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are exposed to western influences. As such, the local Singaporean Chinese culture is a blend and mix of southern Chinese culture, local Singaporean culture (with various influences from cultures of other ethnicity) and western culture.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culture compared to that of China.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and folks custom are preserv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but are no longer practised or seen in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regional rites and rituals practised by Singaporean descendants of peasant immigrants from southern China.
There are also distinctive recognis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ngaporean Mandarin and mainland Chinese Mandarin accents. Colloquially, many Chinese Singaporeans also speak a mixed language, toggling between Singlish or Singdarin. Many of the local Chinese dialects in Singapore such as Hokkien, Teochew, or Cantonese have also been largely acculturated and differ from what is spoken in China.
Relation with current Chinese migrants
Singaporean Chi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have had a testy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While the reasons for such a contentious relationship are multi-factorial, one of those mentioned wa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Singaporean Chinese (whose ancestors were mainly from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and mainland Chinese (who are mainly from North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