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政府經濟部門、商協會、中介機構、商務咨詢機構和其他合作夥伴,對區域市場進行研究和商務溝通,如何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各項自由貿易協定,十分重要。
前幾天跟一些商界的朋友座談,由于我曾經擔任過我國駐滬商務領事和外企在華總經理,于是讓我談談企業境外經商遭遇失敗的問題。
生意不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核心競爭力問題。核心競爭力是所有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核心競爭力強的,獨占鳌頭,喝湯吃肉;核心競爭力弱的,只能在旁邊分杯羹;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運氣好的撿些剩下的殘羹剩飯,運氣不好的關門大吉,已經醒悟的趕緊發掘發展核心競爭力,重新制定策略,重新進入市場。
某公司甲上世紀90年代初進中國做工業産品。中國當時缺乏高端技術和産品,因此市場定位和價格分化很大,一邊是進口的高端産品,一邊是本土生産的低端産品,價格大概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高端産品利潤極厚,但市場很小;低端産品利潤極薄,但市場很大;兩個極端都擁有各自的不相幹擾的市場。
甲公司走的是高端進口産品路線,從日本、歐美進口高端産品,到了中國境內略爲加工,貼上自己品牌轉賣給下遊,同時配搭以比較完善的售後技術服務,引領行業,賺個盆滿缽盈。大概過了十多20年,情況卻變了。這時,一方面外國高端産品已經直接進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也開發出高端産品和技術服務;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經過20年的惡性價格競爭,這個行業越來越不願意使用高端産品,更無視上遊産商的售後技術服務。原先的高端和低端泾渭分明的市場開始模糊,甲的産品就逐漸失去當年的吸引力了。
另一個是中國企業進入新加坡的例子。乙公司是中國一家網絡遊戲開發公司,借今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的東風,把新開發的足球俱樂部管理遊戲引進新加坡。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營銷,遊戲生意在中國做得風風火火,在本地卻經營慘淡。究其原因,這個遊戲是中文界面的策略遊戲,不是簡單的射擊或探險的動作遊戲,進行遊戲時必須翻閱許多材料,包括各個世界強隊的中文資料,玩家與網絡必須時時刻刻進行各種交流。新加坡的足球遊戲迷哪怕對這些信息了若指掌,但是看中文資料畢竟隔靴搔癢,有些人甚至就看不懂,往往玩兩下就放棄了。這個遊戲沒能在新加坡紅火起來,意料中事。乙在中國有核心競爭力,但是這個核心競爭力未能轉化適用于新加坡環境,于是沒有成功。
再有一個常見的失敗因素是文化融入問題。我們一般愛說東方文化怎樣,西方文化怎樣。實際上這是很籠統的。且不論東方、西方這麽廣大的文化概念,僅僅在東南亞,各國文化就有差異;擴大到亞洲範圍,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主要國家,文化也很不一樣。就算把範圍縮小到大中華文化區的中港澳台,彼此也很不同。因此,談文化融入,首先一定得認識到文化差異無所不在;這樣的文化差異如果沒掌握好,可以影響生意的成敗。
丙公司是個跨國汽車租賃企業,業務遍布全球。十多年前以特許經營模式進入中國,三幾年後因放任中方夥伴胡亂經營而失敗。幾年後,公司重整旗鼓再次進軍中國。丙吸取前次教訓,這次以獨資經營形式進入中國,可以自主獨斷經營,不受中方夥伴牽制。進入中國市場後,丙堅守美國集團公司的守法文化。當時北京汽車租賃行業存有許多不盡合法的現象,如租賃汽車應注冊爲營運使用,絕大部分同行卻注冊爲非營運,一來避免較高保費,二來避免較低殘值。這已形成不成文行規,政府監管當局對此行爲視若無睹。美國總部認爲不可思議,我卻認爲完全可以理解而且應該入鄉隨俗。北京市府辦大型活動如奧運,都需要汽車租賃企業出血提供新車支援,于是在車輛注冊手續上睜只眼閉只眼,讓企業省點費用,等于是一種利益互換,互相給予方便。丙卻堅持嚴格按照法規進行注冊,甚至在主管處長屢次暗示不要擾亂市場現狀之後始終不動搖,認爲自己的堅守法規,一定能得到北京其他外企的支持,轉而吸引來他們的訂單。可惜事與願違,絕大多數外企盡管歡迎丙的堅持守法,但在價格壓力下,還是選用了不嚴格守法的其他競爭對手。這類的例子還很多。丙90年代進入中國是因爲過度本土化而失敗,21世紀進入中國則是因爲過分強調自主而失利。
還有一個因素是期望值問題。很多外國人提起在中國做生意,總喜歡說“中國有13億人,每人給我一塊錢,我就發財了”。這個提法至少有兩個問題。首先,中國不是個同質市場,也不是個單一市場,如果以爲在中國的經濟龍頭上海成立家公司,就理所當然覆蓋全國13億人市場,只能說太天真。其次,即便整個中國都是囊中市場,你的産品和服務是否能克服物流成本等問題,供應千裏之外的其他地區,也還是個問題。盲目樂觀會導致判斷失誤。
同樣地,我們常講外國企業以新加坡爲跳板進軍東南亞。這個理念是好的,但必須能夠有效落實,並不是簡單在新加坡成立家公司就算輻射東南亞了。如何通過政府經濟部門、商協會、中介機構、商務咨詢機構和其他合作夥伴,對區域市場進行研究和商務溝通,如何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各項自由貿易協定,十分重要。
我們常常喜歡學習成功企業。但我總強調,對失敗案例的借鑒更爲重要。聰明的人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睿智的人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
(本文首發于《聯合早報》。作者許振義是南洋嘉木商務咨詢的創始人,曾任新加坡駐中國商務領事,通商中國總經理,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事務處主任。目前作者從事翻譯工作及新中兩國商務、教育咨詢。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