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七月十號在《聯合早報》新彙點“四合院”發表了一篇“過路人”的文章,沒想到引起很大反響。一周後有讀者在早報“言論”中發表“移民與祖國”文章,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引發一些討論也很不錯,甚至線上線下都有很多不同的討論和立場。
這種話題大家多談可以增進了解,我認爲是好事。這也引申了對新移民考量去與留的問題。我是老移民了,已在新加坡這美麗的家園生活了二十七年,可算是落地生根了。
怎麽界定新或舊移民?我以國家的房屋政策作爲標准,新移民要成永久居民三年後才可以買組屋。我希望社會大衆不要以口音爲評判標准,不是土生土長的口音就當是新移民,因爲鄉音難改,長大後才移民過來的人,用香港回歸中國五十年變的承諾的名言來說,其賣口言也是五十年不變。
根據2012年IPS調查顯示,本土新加坡公民和新移民的思想觀念還是存在著一定大的差異的,舉些例子來看: 59%的新移民認爲應該和鄰居之間搞好關系,而同意這一觀點的本土新加坡人占81%; 41%的新移民擁有講英語的能力,而本土能講英語的新加坡人占70%; 新移民平均花49%的時間生活在新加坡,而本土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居住的時間大約在70%; 種種數據都顯示出新移民和本土新加坡人之間的明顯差距。
我們首先要認知這種差距,但我們更要明白有這差距是正常和自然的。
所以政府也常常鼓勵新移民要多參與社區活動,多與本地人交流增進了解,也勸導本地人更加包容,讓新移民更容易和順利融入本地社會,成爲一份子而不是限于小圈子。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所以新移民來到這真的很需要朋友。
理性上、數據和統計上,新加坡都是全球排名前列的,所以才會吸引到很多人想要移民過來,既然他們肯下決心排除萬難移居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除了要面對生活起居的衣食住行外,更要努力學習與適應文化的差異去迎接新生活,所以基本上沒人想要走,其實更需要得到幫助。人是感性的,如果在這裏感到不受歡迎和不被接納,甚至是被歧視和排斥的話才會有離心。
我希望民衆不要太相信網絡上抹黑新移民的報道,從而對新移民産生負面的情緒和觀感甚至偏見,一竹杆也不應打翻一船人。
我更希望新移民入鄉要隨俗,入境要問禁和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要太自我而忽略本地人的感受。 也不要相信誤導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很寬松,其實要拿這裏的永居和公民身份是極度困難的。
去與留的考量其實很簡單,這好比夫妻關系。每一對夫妻結婚時都不會想離婚,只想幸福快樂的白頭到老共度一生甚至是三生。比喻說絕大多數的婚姻雙方都是本地人,應該不會有文化差異,但也會因爲生長和教育背景不同,而在思想和行爲上有差距而導致矛盾和磨擦對嗎?更何況是來自江湖外“星”人??
但我確信只要用愛心去互相尊重和包容,多去欣賞對方的優點而不是集中去找缺點去攻擊或太執著據理力爭去否定對方的話就會開心結果和皆大歡喜。
我常常祝願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也祝願新移民在這裏開枝散葉,提高"生産力"並感恩社會。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主動和積極與政府及各民間團體合作,深入了解社會所需,多關懷及幫助弱勢人士,多做一些社會公益和慈善活動,發揮正能量。如果我們不求回報的付出,本地老百姓和上天都會眷顧的,就能體現新加坡的價值觀正如新加坡的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爲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我希望新移民都好像我們祖輩和建國一代一樣,繼續爲新加坡作出貢獻共同打造新加坡爲我們安居樂業,世代相傳的美好家園。
(作者:陳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