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周觀察疫情和抗疫措施,不禁想起當年在消防隊的經曆。
1994年,大學畢業之後不久,我進了民防部隊,成了尉官學員。
尉官課程爲期九個月,學的主要是三個課題——消防(防火與救火)、公共危機管理(天災人禍如墜機、塌樓、危化品事故、恐怖襲擊、心理危機管理等)、民事防衛(備戰,如戰略儲糧、防空演習、心理防衛)。
1994年,在新加坡民防學校學消防滑杆。
從尉官課程畢業之後,我在民防部隊任職了四五年時間,曆任前線消防隊的小隊長、中隊長(新馬稱爲“XX消防局局長“)、新聞主任兼發言人。
這四五年的時間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前線救火救災的時候,看在眼裏的災情,浮現在腦裏的甲方案乙方案,分秒必爭,決策就在幾秒鍾內,腎上腺素飙升,異常興奮,不知疲憊,往往是換班人馬到了,從救火前線退下來之後,脫掉防護服,在新加坡30度的氣溫下猛然發抖。有這麽幾次是夜裏救火,從火場撤離之後,我坐上自己的車,一直發抖,把車上冷氣關掉還不夠,得轉到暖氣供應,兩三分鍾之後才緩過氣來。
1996年,以前線指揮的身份參加某消防演習,背景是區級指揮所。
在火場和災場,我們看到的、經曆的很多事,是一般人沒機會經曆,也因此沒機會在現實中認真思考過的。如果我沒有那段經曆,我肯定也沒有那種體會。
在開始談經曆之前,先提一個根本的概念——資源有限。
無論做什麽事,資源一定是有限的。小隊長有小隊的資源,搞不定了,響應升級,局長接手指揮。局長有局長的資源,搞不定了,響應升級,消防區長接手指揮。區長有區長的資源,搞不定了,響應升級,民防總部接手指揮。民防總部有整個民防部隊的資源,搞不定了,內政部接手指揮。內政部有國家資源,搞不定了,就搞不定了。即便外國給你派特遣拯救隊什麽的,也終究不是無限資源。
所以,任何指揮官第一個要存在心裏的概念是,資源有限。
資源有限,但仍要救火救災,因此,就要分輕重緩急。
重的、急的,優先做。輕的,緩的,最後做。至于重的、緩的,和輕的、急的,哪個優先哪個押後,要看當時手頭上的資源和戰術。能與手頭上的資源和戰術匹配的就先做。
然後進入現實問題:一棟普通住宅樓著火了,一戶房裏有兩個人,另一戶有五個人,你先救誰?
別告訴我“我所有人全都救”。這個答案三歲小孩都給得出來。
先救五個人的,因爲人多。是嗎?
可是現實偏偏不會那麽簡單。現實會存在很多變量——這些變量逼你只能選擇先救誰。而且,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而且瞬息萬變,很可能這分鍾做出的正確決定,五分鍾後出現了新情況,使得你的決定變得很SB。
例如,你決定先救五個人,你架好梯子,剛爬到八人的那一戶,剛要救人時,它爆炸了,原來它存有危化品。五個人全沒了,爬上去的兩個消防員摔死,梯子摔壞。你手中再也沒有人力物力去救那兩個人。于是,響應升級。但是,在新的資源抵達之前,那兩個人在你面前燒死了。
本來是可以兩全的方案,到頭來一敗塗地。
你“先救五個人“的決策有錯嗎?
錯,因爲你當時不知道五個人的那戶有危化品。
沒錯,因爲你當時無從知道普通住宅樓存有危化品。
但是,鍵盤俠不會放過你。幸好我在消防前線那會兒還沒鍵盤俠。
當年民防部隊的一個指導思想是:在任何時間可以處理兩個重大災難。這個指導思想有兩層意思:1. 所有資源必須按“同時處理兩個重大災難“來配置,2. 在處理一個重大災難的同時,必須時刻記住你手頭上的資源不能“不惜一切代價”投入。
當然,如果情況惡化到連第一個重大災難都無法應付的時候,你的第二套資源也得拿出來。
當你把決定動用第二套資源時,你已經知道手中沒有牌了,連方塊三都沒有。
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孤注一擲。
說易行難。
什麽是“萬不得已”?你怎麽知道已經萬不得已?你又怎麽知道還沒到萬不得已?
現在孤注一擲,萬一再冒出災難怎麽應付?現在不孤注一擲,將來連孤注一擲的機會都沒有。
各種天人交戰。
所以科學決策很重要。但是,還是繞不過這個怪圈——憑什麽甲方案就是科學決策?乙方案爲何不是科學決策?
專家,各有看法,有些看法還不相容;各層參謀和領導,也各有主張,有些主張還不相容。圍觀群衆和災民更有各種看法和主張,更互相不相容。
所以,最後還是落到一個點上——對決策者的信任。
任何方案都有風險,都有得失。世間不存在萬全的方案。所以,決策者必須預測、評估風險,權衡利弊後,勇敢承擔起值得承擔的風險。如果有萬全的方案,事態不會惡化如此。既然有風險,有得失,如何衡量風險,如何判定得失,因人而異。既然因人而異,肯定就有爭議。越大的事,爭議越大。連中午去哪裏吃麻辣燙還是海底撈還是蓋澆飯都能有爭議,何況災難應急?
缺乏對決策者的信任,或決策者威望不足,或決策者寬嚴皆失,指揮無力,戰役必定一塌糊塗。
1961年新加坡貧民窟河水山大火,就有村民從消防員手中搶過水龍,去撲快燒到自己鋅板屋的火頭。更有村民急著搶救自己家裏本來就不多的財産,堵住了消防車進場施救的小路。爲什麽?因爲不信任消防隊。
緊急時刻,有多少人能讓消防員在自己身邊灌救鄰居的房子,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屋被焚毀?有多少人會聽“要錢不要命啊“的勸,不沖進焚燒的房子裏取回自己的終身積蓄?
不是他們“要錢不要命”,而是他們認爲自己沖得進去,也沖得出來;也有可能是他們認爲失去一切還不如被火燒死,比如沖進去救父母、救孩子,甚至是救一個對自己來說意義極其重大的東西,哪怕這東西對外人來說是渺小得不可思議。
救火還有一個萬不得已的辦法,就是隔離帶滅火,也有人叫“防火障“。以棚區爲例,一大片棚區失火,火勢蔓延,消防隊完全無力直接撲滅。一個壯士斷腕的辦法就是在火場前方或周圍把一部分棚區緊急拆除,讓火燒不過來,形成防火線,那麽後面的棚區就安全了。
這個做法當然可以滅火。但….. 如果你家不巧就在被選中的緊急拆除棚區中,你會怎樣?
有些人會跟消防隊拼命。
因此火場和災場才需要警察維持秩序。
因此消防法才賦予消防隊在救災時有移除、征用、破壞財産的權力。
救災,從來都是考慮大局。
我們在民防學校學習滅火時,都是模擬工業廠房、住宅、酒店大火。負責指揮的學員一下車就是命令:“這裏給我兩條水龍,那裏給我架起5米梯子,跟我沖!”
然後就是紅紅火火的大幹起來。
畢業之後,派到前線。有一次,一個老隊長跟我們聊天,他說,年輕的時候,有家香燭店(也就是儲存、擺賣各種蠟燭、香、金銀紙、各種紙紮的祭品的店鋪)著火。火頭不小,他帶隊滅火,照樣命令帶著兩條水龍往裏沖。
大火滅了之後,爲了防止死灰複燃,留下一條水龍繼續噴水。四處噴水。包括還沒被火直接燒到,但是被輻射烤得炙熱隨時能起火的各種紙品。
事後,店主哭喪著臉跟他說,店裏毀于火燒的損失,大概也就跟毀于水泡差不多。消防術語把這個叫water damage,中文好像叫“水損“。
(示意圖。來源:網絡)
火燒成灰的,他沒辦法,但眼睜睜看著水泡成糊的,心更疼。
過,猶不及。
所以,在消防隊,我們很注意是否反應過度。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我們存在的目的不是滅火,目的是減少損失,滅火只是手段。不要本末倒置。
但消防隊很容易過度反應,尤其是新人指揮官。因爲火場衆目睽睽,前線人員有種壓力,好像非得大幹一場不可,否則會被罵不作爲或少作爲。
曾經有老隊長說過,住宅樓三樓單位著火,專業消防人員都知道得帶水龍沖進去撲,在地面用水龍往窗口裏射作用甚微。但還是得做。爲什麽?因爲很多人圍觀,包括屋主。圍觀的人需要看到你在用力幹活。
帶水龍在樓裏滅火,消防術語叫進攻(aggressive firefighting)或內攻,很有效,必須做,但沒人看到。
(圖片來自新加坡民防部隊)
拿水龍從樓下射,消防術語叫防禦性滅火(defensive firefighting),主要是防止火勢蔓延的,在有限的住宅樓火災中作用甚小,但圍觀群衆認爲有用,甚至會因爲這條水龍的出水而歡呼鼓掌,爲了避免“衆怒“,所以也必須做。
防禦性滅火(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不要過度反應。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代價。
凡事皆有代價。所謂“不惜一切代價”,其實往往已經把代價限定好了。“二營長,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山頭給老子拿下,部隊打光了老子給你補充,恢複你番號”——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一切代價”等于你這個二營,如果二營打光了,是否繼續投入別的代價那就另說了。
(來自網絡)
救火救災也一樣。前面說了,救火救災的目的是什麽?是減少生命和財産的損失。既然目的是減少損失,那麽就得考慮投入的代價。
2004年11月,地鐵環線尼诰大道站地下工地坍塌,管工王耀標本來有充足的時間逃出,但他卻跑回隧道,大聲喊叫其他人逃命。結果,自己被困30米深地底,坍塌的鋼架狼藉,水淹數米。民防部隊在地底深處搜尋三天之後,仍找不到王耀標。由于連日大雨,現場坍塌結構極其不穩,很可能進一步坍塌。如果進一步坍塌,不但搭上施救人員的性命,也要影響附近高樓的建築結構安全,唯有迅速用混凝土填充,防止巨大窟洞再次坍塌。
爲了人道主義施救,是否要冒這麽大風險搭上更多人命?很殘忍。但這就是現實。
防火也一樣。人人都知道高樓有各種防火系統,包括自動警報系統、自動灑水系統、自動防火簾、防火門、逃生樓梯、逃生樓層、逃生燈、滅火器,還有每個房間不得超過xx的逃生距離,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
防火系統是不是越多越好?從安全角度說,肯定是,恨不得每隔一米就設置個自動灑水淋頭,恨不得每扇門都是1小時以上擋火規格,恨不得住宅樓也裝自動灑水系統。但是,從建築成本和維護成本考慮,就得平衡了。再說了,即便願意爲防火投下遠超平常的巨資,每棟建築的空間是有限的,把防火做到極至了,留給其他重要系統如通訊、空調、高低壓電的空間就不足了。所以還是那句話,平衡。
消防員的自我防護,也有代價。我們都知道,消防員要戴頭盔,穿消防衣,手套、安全靴,還有呼吸配備,甚至有時還得全身防護服。但,防護講究的是適度防護,不是最高防護。爲什麽呢?防護等級越高,行動和通訊越不方便。因此,消防員進入火場的核心區肯定要戴呼吸配備,否則一口高溫空氣吸進去,咽喉馬上燒壞,馬上腫脹,窒息而亡。如果是危化品處理,還得全身防護。
但是,如果身在前線指揮所,或是滅火之後在現場做起火原因調查,盡管也有氣味甚至微量有毒氣體,但肯定不必戴上面罩,因爲太費力氣。有害物質的濃度是高是低,對消防人員選擇穿戴什麽級別的防護裝備,十分重要。在消防隊五年多,我看到的、學到的很多,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幾個——資源有限、科學決策、考慮大局、權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