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最新一期《中國簡報》中題為「不斷演進的中國核戰略:中國會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嗎?」
的文章猜測,隨著解放軍火箭軍持續增強的飛彈力量,中國核戰略的意圖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國國內也有爭論未來應否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
文章認為,中國在對核武器進行現代化的同時,內部也在爭論核戰略是否需要轉變,包括是否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一種觀點認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中國戰略性運用火箭軍部隊施加了某些限制,減少了危機響應的靈活性。
此外,一些人認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減少了中國本已規模很小的核力量的可信度,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可以增強中國核威懾能力。
上述分析人士都對俄羅斯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以彌補其常規力量短板的做法印象深刻。
他們認為,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騰出中國稀缺資源,實現中國核心戰略目標的「最有效方式」。
文章稱,中國戰略分析人士還列出了中國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可能的外部威脅動因:中國常規力量無法防禦大規模外敵入侵;如果敵人使用常規力量攻擊中國核基地,對中國和戰略部隊造成重大威脅;
解放軍的軍事行動面臨巨大威脅,比如在保衛領土完整時遭遇大規模軍事干預;敵方有意越過核門檻;敵方常規部隊攻擊三峽等重大戰略目標,造成不亞於核打擊的破壞性。
不過,支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人士認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會削弱危機響應靈活性,而且是否首先使用核武器,決定權掌握在最高層。
至於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會否增加中國的核威懾能力,他們認為,一些國家可以奉行「首先使用」政策,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會輕易冒險。
文章認為,中國核軍力正在向「高效」和「生存能力強」等方向轉型。
要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必須對其核戰略進行全面再評估。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但同時,外界需要對中國核政策、戰略和軍力的動態演變進行仔細分析。
中國核戰略專家楊承軍1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核政策不會改變。
因為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要遏制核戰爭爆發,一旦有國家對中國發動核打擊,中國可以進行有效核反擊。XLW
中國幾十條核潛艇突然現身此處 大事要發生了
中國依照目前的他自身的核武器武力來看,中國可以在24-72小時內,對日本發動2-5次的飽和核打擊。按照美國軍方提供的”拉拇II”型飛彈以及”標準III”攔截機率推算,那麼至少會有35-55枚當量為20-50萬噸級核彈頭,落入本島。
這不算中國實施的中子核武器雲層。那麼約等於2500萬噸彈藥毀滅基數。這樣日本在最初的核戰中,包含東京在內地大型城市,都將毀滅在這次核打擊中。而另外一部分彈頭攻擊目標就是日本4大海軍基地。吳港,橫須賀,沖繩,嚴島。
這些是日本12支聯合驅逐艦艦隊,必須停靠的重要港口。日本自身深水港不多。僅有這些港口可以停靠日本大型水面戰艦。那麼由此可以判斷,日本海軍最終地命運如何?
而中國如果發動核武器打擊,雖然不會引起華盛頓的恐慌,但是,華盛頓以及五角大樓軍方,是不會貿然出兵以核武器戰對抗中國的,那麼等於美國自願意淪為2等國家。這是根據最新五角大樓中國軍情分析報告指出的。
最多華盛頓僅僅在開戰前期,進行適當的調節。這也是肯定。雖然美國目前擁有4300枚核飛彈。但是,中國製造核飛彈數量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他僅僅6年就部署在浙東沿海一線多達631枚飛彈。
而這些飛彈一半是瞄準日本的。洲際飛彈方面,中國目前依舊擁有在1周內快速生產部署大型遠程飛彈的總體能力。
彈體已經部署在很多秘密地點。而僅僅裝填彈頭就可以馬上稱為洲際飛彈。這就是中國一貫的”狡猾”理論:沒有彈頭就是火箭!有了彈頭就是飛彈。
這就像中國葫蘆島基地內,鋪設的23條”大青花魚級”型核潛艇艇身一樣。中國並不把這些列作裝備,而是”半成品”。但是,毀滅日本目前世界格局下,不符合中國利益!中國需要日本在很多事務上進行擴張。
而自己則是一面指責,一面藉口日本擴張而開始自身的軍事擴張。日本目前對於中國就是一個”亞洲最牢固的擋箭牌”。亞洲國家處於中國地理位置龐大,而擔心中國軍事崛起速度。
因而,中國很可以利用日本2戰罪責,充分調動亞洲的反日情緒,來掩蓋自己擴張軍隊的野心。而中國在東海問題表現出”懼怕”日本。是中國必要地戰略的手段。他們就是知道自己有這個控制東海局面主動權的能力,因此才會裝作那麼楚楚可憐。
實際上,日本在東海問題上,舉步為艱。處處失算。即得不到華盛頓的諒解於支持,反而亞洲各國在中國的暗地慫恿下,都在紛紛指責日本。
導致日本艦隊如同”消防隊”四處滅火。部隊部署十分分散。甚至根本不能完全集中。這與當年中國在對付日本侵略時期,採取得分割包圍戰術,十分相似。因此,保留日本的生機,是符合目前中國利益的選擇。
但是是不是符合今後10年甚至15年中國的戰略發展?這還是需要看華盛頓最終如何對中國強盛勢頭的最終結論!XLW
印度核潛艇出師未捷身先死 還有臉叫板中國?
前幾天,印度媒體爆出,該國一艘核潛艇「趴窩」已長達十個月之久,卻一直瞞而不報……
「趴窩」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進水了。進水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船員忘了關門。
不知道哪個船員忘了關閉後側推進艙的一個艙蓋門,而且,還一直都沒有人發現。於是,艙門就這樣一直開著,海水就這樣一直灌著,潛艇就這樣一直在水裡泡著。
等發現時為時已晚,只能「開膛破肚」來一次大修。所以事故發生以後,十個多月的時間裡,潛艇一直都在維修和清理,沒挪過窩沒下過海。據印度海軍稱,現在已經修得差不多了。
被弄壞的這艘核潛艇,叫「殲敵者」號,是印度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核潛艇。
作為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殲敵者」號的滿載排水量6000噸,滿員差不多100人,裝載的飛彈射程最遠3500公里。而同樣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美國的「俄亥俄級」排水量都快接近兩萬噸了,是「殲敵者」的3倍,還裝備了24個垂直發射管,搭載的「三叉戟」飛彈射程高達12000公里。再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都是「萬噸艇+萬公里彈」的配置。
可就是這樣一艘「小兒科」級別的潛艇,一造還是30年,同級別三艘潛艇大約在5億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造出來,僅這一艘「殲敵者」號,就花了超過26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艘潛艇,印度卻還是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的核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已經超越了中國,足以比肩美俄等國最新的核潛艇。可就在不久之前,印度還把向俄租的潛艇給撞了個大窟窿。
印度第一次租核潛艇是在1988年,花了巨資租到了蘇聯的670型核潛艇,主要是想摸索核潛艇的構造和操作原理,為自行設計國產核潛艇打基礎,租借期滿以後就還回去了。2012年,印度花10億美元又向俄羅斯租了一艘「阿庫拉Ⅱ」級攻擊核潛艇。
結果,去年10月的一次訓練結束後,該潛艇在進港的時候,撞海底去了。潛艇腦袋給撞了個稀爛,聲吶罩嚴重受損。據說又花了6億美元請俄羅斯來修,好像到現在還沒修好。
印度挺「執著」,有點錢就造在武器上了。就在前不久,2017年底,印度的第二艘戰略飛彈核潛艇,「殲敵者」的兄弟「阿里達曼」號,也下水了。
而且印度媒體近日又報道了一條消息,說印度海軍正盤算著向國防部提交今年的首份特大號「購物清單」。據說這份清單中除了第2艘國產航母之外,還包括額外57架進口艦載機,預計總額將高達1.6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620億元。
莫迪在2014年的時候就信誓旦旦地提出了所謂的「印度製造」計劃,根據當時制定的這個新政策,在未來10到12年,印度全部武器裝備中的至少一半要實現國內生產。到了第二年莫迪更是誇下海口,號稱印度將不再充當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角色,要完成在5年內實現70%武器裝備硬體由國內生產的目標。
一直以來,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供給都嚴重依賴對外軍購,「萬國牌」的名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打莫迪提出「印度製造」之後,這幾年印度在向美國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購買武器的同時,都會附加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求與印度共同研發,或是在印度境內製造,不過很多時候,都會被無情地拒絕。
印度國產「光輝」戰機,本來是比照著美國的F-16那一代造的,結果一造就是三十多年,F-16都退役了,「光輝」呢?交付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了。就連閱兵的時候,都不是飛過場的,而是被卡車拖著走過閱兵場的。
印度國產「阿瓊」坦克,全世界最貴的坦克,1972年就開始研製了,又是幾十年過去,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生產指標,印度陸軍也拒絕接收。
而且根據印度媒體最近發布的消息,印度陸軍已經決定啟動未來新型主戰坦克的招標了,徹底放棄了「阿瓊」。不過,據說,這個招標項目要採購的200多輛坦克,還是要在印度境內生產。
印度什麼東西都想弄,什麼東西都想跟中國比著來,不顧國情,不考慮自己的國防工業實力,就急於上馬各種國產武器項目。搞到最後,就只能是問題百出。反觀我們的「中國製造」「中國配套」「中國創造」,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