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知名當代華文作家及文化獎得主英培安昨天(1月10日)下午1點35分因病去世,享年74歲。
英培安
(圖源:網絡)英培安(1947年1月26日 — 2021年1月10日),筆名爲安先生、孔大山,是一位當代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華文作家。他生前寫了許多著作,作品涵蓋了戲劇、散文、小說等。他所寫的作品後來也常被翻譯成英文、馬來文、荷蘭文等。他曾獲得了四次新加坡文學獎、新加坡文化勳章以及東南亞作家獎。英先生的主要作品有《畫室》、《騷動》、《日常生活》等,而其中《騷動》和《畫室》都分別在2004年和2012年獲得了新加坡文學獎。除了寫作品,他還曾開辦兩間獨立書店。
前些日子就知道您入院了,心裏也做好了准備,您安詳的走了,心裏很悲傷,一路走好。我認識的英培安先生,是個多才多藝的作家,會唱歌、會畫畫、彈琴,他的著名小說《畫室》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畫室中,通過畫家顔沛與學生們多條故事線的發展,描述了新加坡華校生的生活,小說以諷刺的手法深刻揭示社會另一面,顔沛被捕後而導致婚姻的破裂、以及建雄走入森林莫名其妙跟了大胡子成爲野人的描寫,都勾勒出複雜的人性,他的筆鋒尖銳而又寓意深刻。英培安展現了純熟高超的小說技藝。《畫室》中建雄的故事曾于2012年被李集慶改編爲舞台劇《影子森林》,在新加坡作家節的“優劇”單元上演,受到觀衆的好評。之後,九年劇場又忠于原著的方式完整改編《畫室》,于2017年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上演。他的多部小說都深受讀者的青睐。新加坡又失去了一位傑出的作家,一路走好
—— 新加坡天地豐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另外的一種有一陣子,我也有過英培安似的那種“甜蜜”(英培安曾寫過一首詩《甜蜜》),然而,更貼切的說,那是一種“惶惑”。我想,知識分子的悲哀,有時正是如此--一種面對現實的挑戰而無從排遣的“惶惑”。當然,我相信,一個真正熱愛文學,甚至願意把青春奉獻給文學的人,是不輕易讓“惶惑”迷失自己的。除非你已背棄了文學,或把自己隔絕于“自傷”的小天地裏……我又想,處在這種“無可奈何”的環境裏,暫時的“惶惑”是免不了的,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苦悶的象征”吧?畢竟,苦悶是蝕人的。然而,一直苦悶下去,一直在感歎“沒有詩也並非很難受的事情”,其實是在“自傷”。我不以爲“沒有詩”是“甜蜜”的,也不以爲任自己在“惶惑”中的“自傷”是美的。幸而,英培安不是三毛,他有個性,一個完完全全的個性。而這,又與三毛式的“自傷”,確確不同!—— 懷鷹英培安先生,您是敝人所仰慕和尊敬的本地詩人和作家。敝人曾經在2011年十月十七日到您位于橋北路中心的“草根書室”,當時您的新作品《畫室》剛好從出版社寄來店裏,我直接向您要求簽名並成爲全世界第一個購買這本書來拜讀的讀者!對于您的離去,敝人非常悲痛,願您一路走好!悼辭悲切贈達賢;念茲在茲憶斯人;英君歸去後登仙;培育後學竟永逝;安兄禀性謂至誠;先輩助吾解疑難;生離之際情不舍!10/01/2021—— Alfred Chang雨天裏,讀到作家英培安先生辭世的新聞。我記得若幹年前,在那一間小小的草根書室與他談起文學的那個雨天。他留下的許多作品,將繼續和不同世代的讀者談論文學的真誠,在這個有風有雨的世界。謹以三行詩,向前輩致敬。——梁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