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驚人消息!
新加坡爲建空軍基地,要扒近10萬墳!
簡直是鬼哭狼嚎的節奏!
昨天,這間震驚新加坡地府的事兒已經宣布了!
爲擴建登加空軍基地(Tengah Air Base),將征用周邊的土地,幾個農場、蔡厝港的4萬5500個華人墳墓和3萬5000個回教墳墓得遷墳,現有的林厝港路也必須改道。
這次擴建計劃,是爲了容納將于2030年後搬遷的巴耶利峇空軍基地的部分軍事設備,並且新建一條飛機跑道。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遷移後,將騰出東北部800公頃的土地供新發展用途,這比碧山或宏茂橋市鎮的面積還大。此外,從巴耶利峇到濱海南一帶的建築限高也將解除,未來這一地段可以建更高的樓。
衆所周知!新加坡人多地少,地面上的面積已經超級有限了,想入土爲安就太難了!
目前,新加坡面積最大的墳場——蔡厝港墳場的規模已經逐年縮小。
縱觀蔡厝港墳場的發展,已經曆了5起的起墳計劃!
蔡厝港墳場的第5期起墳計劃已于昨天(17日)正式開始起墳,受影響的是華人墳場的遺骸重葬地段(Exhumed Remains Section),下葬年份介于1947年至1975年。
接著這個話題繼續聊!
今天,就說說新加坡墳場的事兒!
新加坡最大的墳場——蔡厝港墳場
1996年12月5日,原本位于福榮山的竹仔巷死難者遺骸被遷到蔡厝港華人墳場。
75年前新加坡淪陷後第二天,日軍開始大舉在武吉知馬的竹仔巷(具體位置在今天華中後面的南利園一帶),屠殺村民和在那裏避難的華人,持續數日,死難者估計高達2000多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新加坡多處曾發現日據時期死難者的亂葬崗,掀起了要求日本政府償還“血債”的運動。
“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于1962年秋由公衆建立,葬有“星洲武吉知馬區五個半石竹仔巷”村民,承建墓園的是“東海有限公司”。當時,竹仔巷需重新發展,因此華社發動死難者遺骸的清理工作,並將遺骸集中在一起葬在福榮山墳場。
1995年,政府征用福榮山。1996年12月,“華族殉難義士紀念碑”和這些遺骸被遷移,並原樣出現在蔡厝港華人墳場。
新加坡最多英雄的墳場——克蘭芝陣亡戰士公墓
一踏進大門,就能看見一座紀念碑,碑上以各種文字寫著:“爲一切自由人而死。”
修剪得整齊的草坪說明這裏有人專門維護,墓碑排列整齊,顯得格外莊重與安甯。
關于這段曆史,網上有很多介紹。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克蘭芝墳場內,刻有名字的墓碑約4700個,另有2萬4000人的殘骸由于無法辨認,名字都一起刻在了幾個大石碑上。
另外這裏也有許多墓碑上並沒有名字,只有類似于“a soldier of the 1939-1945 war,known untogod”或“a Australian soldier of the 1939-1945 war,known unto god”這樣的幾行文字,就是這寥寥幾行文字,便記載了一個人的一生。
從墓碑上看來,他們在戰亡時大都20多歲,非常年輕的生命,來不及享受這世間的美好,便殉葬于殘忍的戰爭之中。
埋骨于克蘭芝的兵士們,或許,他們不理解這場戰爭的全部意義。或許,這就是他們此生的意義。而什麽又是我們此生的意義?
戰士們的遺體沒有運回故鄉,留在了新加坡,留在克蘭芝烈士公墓裏。有人說他們被派來這裏打仗,注定是失敗的,因爲他們缺乏信念,這片土地上沒有他們想保護的親人和朋友。然後,這些在他們死後都變得沒有意義。
新加坡最意外的墳場——日本人墓園
新加坡日本人墓地公園坐落于新加坡中北部楊厝港附近,遠離遊人雲集的鬧市區。
一百多年前,有日本僑民到新加坡謀生,當中有平民、僧人、落魄文人、妓女等等。
1888年妓院老板,也是多個雜貨鋪的老板而木多賀治郎連同幾個商人,向英國殖民當局申請墓地。
殖民政府批准後,此處成爲日人集中埋葬的地方,大多是平民和妓女。
後來日本人出錢買下這塊地,擁有了永久地契,並聘請了守墓人。二戰中,隨著日軍登陸新加坡,這裏也成爲部分日軍的墓地,二戰後,更是將各處日軍遺骨移入,包括被判處死刑的戰犯。
繼續聊遷墳場的事兒!
受到蔡厝港墳場的第5期起墳計劃影響的華人墳場的遺骸重葬地段有許多華社名人的遷葬墓,這些遷葬墓大部分來自土地被征用的老墳場。
著名僑領陳若錦(1859年-1917年)的墓。陳若錦是19世紀新加坡的先驅人物陳金聲的孫子,若錦街(Jiak Kim Street)就是以他來命名的。
陳若錦生前熱心公益,爲了保護華人群體的利益,還參與創辦了英國海峽華人協會(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也就是土生華人協會(The Peranakan Association)的前身。陳若錦受英文教育,作爲土生華人,他也能說一口流利的馬來語。他也是當年新加坡銀行業和保險業的翹楚。
陳若錦的女兒陳霰娘(1948年去世,享年54歲)也葬在蔡厝港墳場,她是陳慶炎總統的外婆。
新加坡早期報章《叻報》創辦人薛有禮的弟弟薛有文(1859年-1909年)。薛有文幼年在槟城的聖芳濟書院受教育,後隨其父往廈門經商,從1890年起在彙豐銀行擔任買辦,直至去世。他的祖父是本地福建幫的開山鼻祖薛佛記,兒子是擔任過中華總商會會長的薛中華。
小科普一下:
根據新加坡土葬條例,1998年11月1日起的所有土葬,安葬期限僅爲15年。土葬超過15年後,將被分批起墳。
起墳後,如果死者的宗教允許,死者的遺骸將被火化。
如果有後人認領,骨灰將被存放在骨灰甕安置所。
如果無人認領骨灰,將在起墳3年後被撒入大海。如果死者的宗教要求土葬,遺骸則會被重新葬在較小的墓穴裏。
因此,要避免親人的墳墓被起墳,最好就是選擇火葬。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