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前往印度交流十個月,他們眼中真實的印度什麽樣?
國內媒體宣揚的印度,是不是盡是我們對印度的偏見?
有同學說:
我覺得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挺大。我們剛到印度的時候,印地語剛學沒多久,也聽不懂印度人說的英語,感覺很忐忑。
但是我們走在聖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所在地——沃爾塔的街上,基本上走個十多米就會有個印度人過來說“你好”,甚至有個印度人可能是廣東人教的中文,跟我說的是粵語“雷豪”。可見,中國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體現在一些很細微的地方。
我們的一些老師也很懂中國人的習慣,在平時生活中也很照顧我們。而且我覺得印度人有一個特點非常好,就是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高層次的還是低層次的,他們都很願意學習一些新東西。
比方說我們學校的印度大廚在我們十個月的調教下已經會做番茄炒雞蛋和煎荷包蛋了,甚至又一次還想跟我們學習做大盤雞蓋面。我們自己在捯饬的時候,他們就在旁邊看,第二天就會了。
來之前,很多沒有接觸過印度的朋友都說,中國和印度很不友好,結果到了印度以後,我發現其實印度人真的非常友好。特別是我們只要在一個地方徘徊幾下,就一定會有一個慈眉善目的印度人過來問你是不是找不到地方了。他們會帶路、會幫忙,雖然有時候會幫倒忙,但他們的熱情是實實在在的。
還有一些在網上或兼職時認識的中國朋友,他們對印度神話很感興趣,來這邊旅遊後的反饋也特別好。雖然這裏窮一些、髒一些,但他們對印度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所以說,這十個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印兩國在文化方面有著巨大的相互影響。
“這個家也是你的家,千萬別忘了你的印度媽媽,全家都很想你”——臨別前在印度朋友家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我的印度媽媽。
有同學說:
來印度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改變了自己之前對印度的偏見。來之前大家都認爲印度就是貧窮、落後和髒、亂、差,來之後卻發現雖然社會環境確實不好,但老百姓們樂在其中,自己找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每天雖然過得平凡,但他們卻很高興。
雖然他們對于神的信仰讓人感覺有些無理取鬧,但是他們的那種虔誠卻讓你感動。看到那麽多神奇的人、神奇的廟,你會感覺信神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有人講,信仰會讓你的生活充滿希望,印度人信神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來前看到很多關于印度的負面報道,但來之後才發現印度人民的善良、樸實和熱情,不論在什麽地方,只要你有困難,都會有人主動伸手幫你,讓你感動。
我覺得兩國之間文化上的交流應該更多一些,應該更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應該親身來印度探索、體會印度,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沃爾塔是我的獨家記憶。
有同學說:
到印度這十個月,我最大的體會都是一些生活上的東西。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也都達到了,想去的想看的地方也都去了,從南到北,從東往西。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聖城”瓦倫納西。
雖然在座的很多同學都分別去了瓦倫納西,但只有我一個人去了恒河裏面沐浴,我也算受過印度教洗禮的一個人。我們是冬天去的,沐浴的時候感覺很冷,所以我發現我可能這輩子都不能成爲一個很虔誠的印度教徒。
在學習上,我平時也算用功,相比于國內,這邊的學習壓力不算大。我有一個“語伴”,平時他教我印度語,我教他中文,也跟著他去見識一些印度最家長裏短的東西。印度的二線城市雖然不算發達,但還算幹淨,該有的都有。
而且我還跟著我的同學去參觀印度教的婚禮、穆斯林的婚禮,去看看行程到底是怎麽樣的。
雖然這十個月我經常抱怨印度這裏不好、那裏不好,但臨走之前,還真的有那麽點不舍。總之一句話,這十個月雖然我沒有多大的成就、多深的體悟,但確實是不虛此行。
恒河沐浴,清水淨心。
有同學說:
我覺得來到印度,宗教帶給我很多新奇的感悟。
一是關于印度教的,比如我們去瓦倫納西,看到很多打扮很奇怪的人,後來知道他們是印度教裏的尊者和苦行僧。當時感覺很奇怪,但是人家都很尊敬他們。我們在恒河邊觀看了祭祀恒河等各種儀式,包括唱歌、焚燒屍體。聽到人家說“羅摩,真理”,我就覺得這些東西特別新鮮、有沖擊感。
二是關于錫克教的,我們去了錫克教的聖城阿姆利則,看到很多包頭巾的大胡子,身上配個刀,很新鮮。最讓我震驚的是他們吃的東西是免費的,會讓人感覺到世界大同,讓人思考爲什麽在印度這種地方,宗教信徒可以做到這一點。
三是旁遮普邦的邊境升降旗儀式,就是印度這邊的士兵和巴基斯坦那邊的士兵在兩國交界處升降旗時,相互比試誰的腿踢得高,誰的肌肉壯。雖然我們是外國人,但他們允許我們去邊境拍照。我就問那些高高的士兵,你們認識國界那邊的士兵嗎?他們說其實認識的,彼此很熟的,這只是個儀式而已,現實生活中大家的矛盾沖突並沒有那麽激烈,當時我就對這個新奇之處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來到印度以後覺得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就覺得在印度生活得很舒服那是沒有可能的,雖然印度很多很好的東西,但更多的是面對各種不斷出現的問題,需要你一直去想辦法解決。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我剛來的時候還覺得好煩呀,但是後來覺得蠻有趣的,就像打遊戲一樣,打一關過一關,然後就積累了很多經驗,就像是一種人生關的累積。各種困難都要自己解決,你很難求助于他人,而且男同學太少,基本還是要靠自己。
恒河河灘上的小男孩。河灘、在洗澡的牛,到處都是他的玩伴,都是他的遊樂場。
有同學說:
我覺得來到印度真的是能近距離的去看那些印度特有的東西。覺得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吧,我會對印度有些地方、有些人産生自己的想法,可能開始會有那麽個結論,但是到了印度之後,漸漸會發現這個結論不是那麽可靠,就有了新的認識。
舉個例子,我當時去大吉嶺旅遊,我特別喜歡當地的那種氛圍,度假勝地,吃的也很好,甚至吃到了牛排,每餐都吃得很飽、很開心,當地的環境也特別好。當時我們去的時候是冬天,就有點冷,但是景觀還是很不錯的,真的很舒服,我就享受了那麽三天。
後來我看到一本印度作家寫的小說,叫《繼承失落的人》。他把背景設置在1986年,當時庫爾查人暴亂。我就突然回憶起我看到的那一切,我就覺得我看到的實在是太膚淺了。我當時遇到了很多人,他們都是尼泊爾當地人長相的,就像我們當時那個旅店的房東,還有一些小攤小販。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們當時去一個茶莊買茶,當時有個導遊姐姐也就是當地茶莊的工作人員,還跟我們特別詳細地講解,她還舉著一副照片跟我們說,其實那個照片很簡單,就是一個婦女在采茶,然後她就問說你們知道爲什麽當地是婦女在采茶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什麽價值,我自己是不會去思考的這個樣子。然後她就說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當地開茶莊,當地人不堪他們的壓迫,然後他們就從尼泊爾過來,而且都是拖家帶口的過來,男的就會做一些更加繁重的工作,女的就負責采茶。當時就沒有覺得什麽,但是看到那本書就有一點觸動,就是心裏面還是有一點不是很舒服的感覺。當時就覺得自己看印度還是看得有點膚淺了吧,至少是了解得太少。
然後之前就是在拉賈斯坦邦那邊,因爲是沙漠,就覺得可能會很荒涼,但是去了以後發現還是很驚喜的。它那個城市很小,對于旅遊來說就是那種景區比較集中、比較小的。那邊最驚喜的是去了一個木偶劇場,我們當時想去看木偶劇,後來碰到一個老爺爺,他其實是那個木偶劇場和木偶劇場所屬的博物館的創辦人。
他當時很熱情,就給我介紹了他的博物館裏面的一些東西。其實在他的博物館裏都看到過,但我們都不知道他是怎麽弄的,當時就感覺學到了很多。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一直堅持宣傳當地的一些文化。
我們當時還購物了,平時購物我們都要砍價的,但那天就沒有砍價,就爲了支持一下他。我對這個老爺爺印象特別深,覺得他很有愛,這麽大年紀了還要堅持宣傳印度文化。
印度之裝飾藝術繁複精美,印度本身亦複雜迷人,得以入印地語之門,近距離接觸印度,吾侪幸甚。
有同學說:
來印度十個月,我覺得收獲最大的就是增加了我對文化的包容性。印度是個宗教博物館。
在中國,我對宗教知之甚少,沒什麽感覺。來到印度,我認識了很多印度教、錫克教和佛教的朋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克什米爾認識了很多很友好的穆斯林,和他們進行了很友善的交流。
之前在國內看到一些關于宗教極端分子搞恐怖活動的報道,讓我對某些宗教信徒有種畏懼的感覺。但在和克什米爾的穆斯林進行了關于宗教、生活的交流後,我發現真正的穆斯林是很善良的,恐怖活動也是少數極端分子做的,穆斯林的本質是向善的。
我在德裏和其他很多地方認識了信印度教的朋友,在阿姆利則認識了信錫克教的朋友,在克什米爾結識了信穆斯林的朋友,他們的寬容、友愛,改變了我對恐怖主義的恐懼,同時也增長我對宗教方面的認識。文化包容性的增長,對我以後認識和理解世界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雪山馬上騎行,不忘聖潔印度。
有同學說:
我去過很多印度城市旅遊。以前就對印度很感興趣,很多地方都想去玩,但是我們平時看到都是負面報道居多,我的很多朋友同學都要我一定不要去,說在印度不安全的風險系數比其他地方都要高,但我沒有理會就直接去了。
我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印度還是好人多,而且沒有大家想的那麽恐怖。就像大家平時都說印度是什麽“強奸之國”、德裏是“強奸之都”,但是我遇到的很多外國女性遊客她們對印度的評價都很好。而且我遇到的印度人對我都很友善。
比如我們在孟買的時候想找郵局,就問一個行色匆匆的印度老伯,他並不是只給我們指個方向告訴我們怎麽走,而且親自把我們領到郵局門口。我們在果阿的時候,我不知道那個公交車該怎麽坐,而且我都坐過站了,然後我身邊的一個女孩子就特別熱情的把我送上我應該坐的那個公交車,看著我上車才放心的走了。我去科欽旅遊時住的是民宿,特別旮旯的地方,我就隨便問一個人,他就把我往那種旮旯的地方領,我當時還挺心虛,但最後當我找到我要找的那間民宿的時候,我就發現他領的路並沒有錯。
從科欽之後,我越來越能感受到印度人民的熱情和友善。平時我們看到報道,說印度女性地位低下,但我看到很多人對女性都很尊重,比如公車上會給女性主動讓座,德裏的地鐵還有專門的女性車廂。在焦代普爾的時候,我會席地而坐和印度人聊天。
這些旅程中的經曆,讓我覺得印度人民對中國知之甚少,我們也同樣是這樣,彼此都還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的印象中。我在中國的外教,他在來中國前還認爲中國是改革開放前農村的樣子,他還問我現在中國的女性是不是還裹小腳。所以我覺得加強聯系非常有必要。
前段時間看了季羨林老先生寫的散文,寫了他兩次訪印期間遇到的印度人民特別友好的事情。前天在我們離開那格浦爾前,一位老人家來找我們聊天,他提起毛澤東、周恩來、柯棣華,他很多都知道,就像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生辰年月我都不知道,他卻一清二楚。這讓我覺得季老先生寫的文章不是因爲曆史原因或是他的學術背景,而是中印人民間的友誼真是存在的。將來我將繼續學習印地語,讓我身邊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印度是什麽樣子。
經過一晚的顛簸從達蘭薩拉來到了阿姆利則,到達金廟時是淩晨四點。馬杜賴,瓦拉納希,多門城,烏賈因……在印度教聖城見過那麽多信徒,以爲早已習以爲常。但這對錫克教夫婦面對金廟虔誠的背影,依然心裏一震。無論是生活方式,或心理慰藉,可信仰,只要不傷害,何時何地,就應值得被尊重。
有同學說:
我剛來印度的時候對印度人的一些看法和習俗也不是特別受得了,但時間長了就有兩點感受:
第一就是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環境內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什麽階層什麽地位,而且他們都是很樂于接受這樣的身份,他們說話做事沒有特別的憤怒也沒有特別的反抗,他們可能會有不情願的,但是不會有什麽表示。
我們在沃爾塔,平時接觸都是一些低種姓的人,我們學校的老師有些也是低種姓的人,但是他們平時的交流也都是很有愛的。
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學習印度概況,我就問老師一個問題,這麽多年一直有人想改變這種現狀,但一直沒有成功,是不是因爲大多數人都安于現狀?一些高種姓的人像婆羅門、刹帝利他們都是想維護這種現狀的,但是那些低種姓的人呢?可能改革的阻力不是來自于高層,而是來自于下面的一些人,他們可能不會去思考一些問題。
但是我又覺得印度是一個很複雜的國家,它的邊界問題、宗教問題,還有因爲英國人撤走之前留下的殖民地遺産,像我們去了克什米爾,當地人更強調他們是克什米爾人,然後南印也有一些這樣的問題。還有一些沙漠地區,當地人會說他們是大漠的人。所以在印度這個國家,雖然印度教徒最多,但是他們的文化與宗教還是很豐富多彩的。
第二就是我覺得自己比想象的更有包容性。來之前家人對我很擔心,會拿出很多負面新聞給我看,但是來到這裏以後,你會發現實際的東西和外邊講的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在十個月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同化了,我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加懶散了,平時出門的時候就踩個人字拖,我說不出是好是壞,但是覺得我再回去可能也不會這樣了。
傑伊瑟爾梅爾的沙漠,養育了世世代代以經營駱駝騎行爲生的駱駝人。照片中這個小小駱駝人叫sumer,今年十二歲。
有同學說:
我覺得中國人對印度的了解非常的少。我的同學聽說我要到印度來留學,就問我印度是不是真的有飛餅、真的有咖喱之類的問題。可是據我的所見所聞,我沒看到印度到處都有飛餅,不少印度人自己也不知道咖喱是什麽。
我覺得中國媒體對印度的報道不少是博人眼球的娛樂性新聞,像什麽有個印度男子長得特別高,有的印度人長得特別奇特的那些,並不是以真實的情況或第一手的材料來介紹印度。
還有,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深遠。比如,《羅摩衍那》裏面對哈努曼的描述就和《西遊記》裏面對孫悟空的描述非常類似。而且在印度旅行比較多,我對印度神話也比較了解,深入骨髓。受他們的影響,我還看了《摩诃婆羅多》這個電視劇,發現印度人對神的崇拜已經超出對著雕像來崇拜的層面,而是真心實意的覺得要有這種信仰。
我在火車上遇到一對旁遮普夫婦,當他們聽說我不信教的時候十分驚訝,覺得人怎麽可以沒有信仰地生活。所以雖然我不信教,但我覺得有些人有他自己的信仰也是件好事。
喀拉拉傳統舞卡塔卡利。黃臉角扮演者是位白發消瘦的老者,演出前獨自在後台化妝,毫不起眼。可當他盛裝上台,舉手投足間,卡塔卡利舞靈魂盡現,讓人仿佛重回摩诃婆羅多的史詩年代。
有同學說:
我來說說在印度旅遊時遇到的一些小事。在去齋普爾旅遊時,去一家餐廳吃早餐,大家低頭玩手機,也不說話,這時印度老板對我們說:“你們是中國人吧,只有中國人經常低頭玩手機互相不說話”。
這是當今社會中國人的通病,人與人直接的交流都缺失了。但在印度,由于手機業不發達,人們接觸新事物的途徑較少,但他們更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他們更願意彼此交談,樂于助人。
就像剛有有位同學的“語伴”現在變成我們大家的“語伴”,有什麽事情找他,他都會積極的幫我們。還有一次我的腿被狗抓了,學校的老師每次都親自帶我去打針換藥,讓我很感動。我們離開學校前,學校還給我們開了個“告別聚會”,送給每個人一個盆栽,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十個月的生活以及和印度朋友的友誼。
點亮的不是燭光,是每個印度人民心中虔誠的信仰。
有同學說:
剛開始,在新聞上看到印度火車上挂人的圖片,使我十分抗拒在印度乘火車旅行,但親身體驗後才發現沒那麽誇張,並逐漸愛上了搭乘火車旅行。來之前看到很多印度寺廟,讓我難以分辨,但參觀了衆多印度寺廟後我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基本能辨認出不同的寺廟屬于哪個教派。在和印度人打交道中深刻感受了他們的拖拖拉拉,但最終也會辦成,所以我已習慣並適應。
大年三十在加爾各答的華僑學校裏看當地華人的舞獅迎新彩排,以往覺得俗氣的恭喜恭喜現在聽來格外親切順耳,成片的燈籠看得人心裏暖融融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感受到年味。
有同學說:
我的家鄉在四川成都,來到印度後我覺得很榮幸,因爲在很多餐廳都有一道叫“四川炒面”的菜。印度人給我的印象深刻,和中國人差別很大。第一是他們都很熱情好客,有時候甚至是過于熱情。有時候還不熟只是打了個招呼,他們馬上就會拉著你唱歌跳舞。
之前我也問過印度人爲什麽這麽熱情地和我們中國人搭讪,他們解釋是擔心我們剛到印度,不好意思開口,所以他們要主動來找我們聊天。這讓我挺感動。
第二我覺得印度人特別善良。之前很多中國人對印度人有偏見,可能是因爲顔值的問題,印度人有點像中國的混混,但接觸過後你會發現他們人都挺好的。
我在孟買旅遊的時候,不慎將錢包遺失在用餐的餐廳,當時我並不知情。當天深夜,有人敲響我的旅店房門,詢問是否有人掉了錢包。開始我並不相信,後來隨其到餐廳,才發現真是我的錢包,錢和相關證件都在裏面,一樣不少。原來餐廳老板拾到我的錢包後,發現是中國遊客的,就一家家旅店詢問,終于在深夜找到了我。我萬分感動,這件事極大的改變了我對印度人的印象。
第三是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特別有個性,他們說一分鍾差不多是半個小時吧,習慣了就還能接受。我去瓦倫納西旅遊的時候是和一位印度朋友一起,住在一個農村家庭,品嘗了當地美食。剛去的第一天,印度人還比較冷淡,但第二天就非常熱情了。
我收獲最深的是從印度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印度人在政治、外交方面就像一個海綿一樣,特別能學習。這十個月的生活讓我在生活自理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專業特別是口語聽力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勿忘,勿念。
有同學說:
回首這十個月的生活,就好像進入了一個新世界一樣,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中生活了十個月。印度人的日常作息就和中國人不一樣,飯點較晚,感覺每天的時間多了,而且在學校只有上午有課,下午和晚上都空了出來,感覺特別悠閑,跟國內很不一樣。
來印度前,我對這個國家的感覺很複雜,感覺這是一個又文明又野蠻的地方。以前對印度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媒體和課本,來了這裏之後最大的感覺就是他們對宗教的狂熱。之前去別的國家旅遊看的更多的是自然風光,在印度看的更多的關于宗教的獨特建築。印度有很多華麗的廟,也有很多其貌不揚的廟,但不管是怎樣的廟,必然都會有很多信教徒排著長長的隊伍在虔誠地祭拜。
雖然我不信教,但我對印度人信教的方式挺有感覺。印度的年輕人也非常想把他們的文化傳向世界。比如參觀德裏的國家博物館時,負責講解的導遊非常熱情,將每一件展品都詳細講解,那種認真不僅僅是在完成工作,而是真心的希望我們這些外國人了解印度文化。一個半小時的講解延長到三個小時,直到博物館關門。
在其他城市這種情況非常多見,許多印度人會主動向外國遊客宣傳當地的曆史文化。在印度看電影也很神奇,有的電影院在電影開場前大家會起立唱印度國歌,這讓我特別驚訝。觀影的印度觀衆突然全體起立,神色莊重嚴肅的齊唱國歌。在這種氛圍感染下,我和同伴也不禁起立,靜靜地看著他們唱國歌。印度人的愛國熱情可見一斑。剛來印度時,我對印度更多是一種畏懼之情,但這裏的人對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新奇、好奇之情。
這是在恒河夜祭的時候,到點燈儀式時,原本端坐在原地的印度人全部蜂擁過來點火,把我都擠到了一邊。當時火光照在他們臉上,我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到對神明滿滿的敬仰與虔誠。
印度是個多棱鏡,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即使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印度的全貌,現在看似理解的也不一定正確,但重要的是大家用心了,用自己的心靈去體味這個國家,用自己的腳去丈量這個國家,用自己的手去拉緊這個國家朋友的手,這樣就能夠更全面、更辯證、更有耐心地對待異域文化,這是成長爲大國的中國新一代年輕人應有的素質。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這5篇文章你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