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過歪果仁現在已經慢慢的被東方化、中國化,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很熱乎滴!
七夕前,就有對兒歪果仁過了一個難忘的七夕前夕。
今年其實還有一個大事件,就是當年讓人淚奔的經典巨作《泰坦尼克號》上映20年周年。
片中Jack和Rose至死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衆,電影中那句“You jump,I jump!”直到現在還是令人回味無窮。
這不,也許是聞到了七夕的味道,或者是海的召喚,倆人居然相約在浪漫的法國。
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和凱特·溫斯萊特被拍到在法國聖特羅佩海邊度假,兩人有說有笑,相擁散步,跟20年前相比,兩人都發福不少。
從“You jump,I jump”,到“You fat,I fat”,時光改變了很多。
曾經郎才女貌的兩人,遇到對方時是最好的模樣。
20年來,兩人確實是不斷“加碼”,終于一起變成了這樣:
實在是感歎歲月這把殺豬刀啊!
同樣的擁抱,當年是這樣:
現在卻是醬紫滴:
雖然體重不斷上升,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人氣。
現在的Jack蓄起了胡子,每天褲衩T恤。
現在的Rose變成了更大一只。
就算變胖了、顔值降低了,他們的演藝之路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各種獎拿到手軟。
這份“You fat, I fat”的情誼,可比“You jump, I jump”實在很多。
既然今天是七夕,不單單是一個發誓遭雷劈的日子,其實“七夕”更多的是一種商業的炒作,讓它只保留了那份難忘的“相逢”!
其實,它的套路不只是“相逢”!七夕也被稱“雙七”,此月、此日皆爲七,故也稱重七。
在中國民間,在不同民俗文化的洗禮中,也賦予了“七夕”更多的名字。
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香日。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爲星期。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爲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因爲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爲之,故稱之小兒節。因爲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這一天還有很多的習俗,不只有小別勝新婚,久旱逢甘露的“相逢”!
還有很多民間風俗!
待小圈兒一條一條說來——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爲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絲就失敗。
乞巧,是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爲“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抛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5、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爲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爲“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8、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禀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爲什麽,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制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未能免俗,聊複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爲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爲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10、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爲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新加坡圈房産專欄作者: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