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人們更熟悉的應該是它的另一個譯名“香格裏拉”,
在藏語中,它的意思是“極樂園”,
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神話世界,一個理想的淨土,世外桃源,人間天堂。
當香格裏拉的美名隨著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和發達的旅遊産業傳播開,
人們也開始對這片土地趨之若鹜。
可是真正能夠走進這片土地深處的遊人卻很少。
今天推薦的這部紀錄片,講述的就是那些一般遊人足迹到不了的香格裏拉——
《香巴拉深處》
這又是一部央視爸爸帶我去看“詩與遠方”的紀錄片。
它的總制片人顔占領就是之前的藏地紀錄片《第三極》的總制作人。
《第三極》引出了最近的兩部紀錄片:
一是《第三極》導演曾海若監制、《舌尖上的中國》程工導演的紀錄片《極地》;
另一個就是這部《香巴拉深處》。
私心來說,我其實愛《極地》更多一些,它多了一份藏地高原上土生土長,細膩的可愛。
而《香巴拉深處》則是多了一份川藏香巴拉地區的人們與時代,與外界的交流。
既然是央視爸爸帶我們飛。
當然,入目之處都是美景,紀錄片中的畫面都賞心悅目。
不管大雪中的土地;
還是飄著薄霧的草地;
又或者是和人們親昵相處的動物;
和腼腆,素淨的藏族少女。
《香巴拉深處》的鏡頭像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做“人間仙境”。
可是與神話故事裏那種遺世而獨立的仙境不同,
紀錄片中的香巴拉是沾了地氣,有悲歡喜樂,也有人間煙火的地方。
帕花甲愛馬。
他的生活,除了養家,唯一的事情就是馴養出好馬。
姜瑪爾就是他訓的一匹俊朗的何曲馬。
它在比賽中帥氣的拿到了冠軍的獎杯,它的名字被草原上的人們高呼著飄上了雲天。
它是帕花甲一家的驕傲,
它也是帕花甲一兒一女的好夥伴。
然而最終帕花甲還是將姜瑪爾賣給了專業的馬術俱樂部,一是片中說的,爲了讓姜瑪爾有更好的訓練環境,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
另一方面,或許也是爲了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帕花甲的兒子爲此哭成了個小淚人。
年紀小小的他,不懂爸爸的考慮和苦心,他只是單純地喜歡騎馬的感覺。
覺得那種感覺比坐車舒服。
帕花甲要孩子學會騎馬、趕牛和牦牛一起生活。
可是他同樣也希望盡可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自己沒有文化,但是不能讓孩子也沒有文化。
帕花甲的弟弟,在紀錄片拍攝時正好拿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即將離開家,獨自去遠方上學。
他是帕花甲家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也是高原上兩代人不同生活軌迹的體現。
《香巴拉深處》花了很多筆墨來體現傳統和現代、原生和外來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
金川勤勞的季洪均奶奶還在每天做飯、餵牛,用傳統的柴竈來熬雪梨膏。
而買雪梨膏的顧客已經變成了外來的遊客。
《香巴拉深處》紀錄片中行走這很多人。
有的從外面走去詩裏,有的從詩裏走出來,有的離開了遠方,有的追逐著遠方。
歸去來兮,歸去來兮……
奏成了不同文化、不同故鄉、不同背景的人們對這片土地的贊歌。
最後,我借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一句詩。
祝福姜瑪爾,祝福澤仁拉姆,祝福王正陽,祝福所有行走在香巴拉的生靈:
“去吧,但願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