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跟《摔爸》、《神秘巨星》一樣:反映社會現實,批判社會不公!而這次,它把炮口對准了:教育問題。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産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爲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電影叫做《起跑線》,名字起得相當傳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
印度電影,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的歌舞片外,一些剖析社會現狀,具有現實意義的影片也同樣打動人心、讓人印象深刻。
譬如,豆瓣評分9.1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讓人啓迪多多的《地球上的星星》;以及大熱的《摔跤吧,爸爸》等等!這些電影制作精良,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很有啓發性和教育意義,是不可多得的佳片。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
劇情介紹
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爲她覺得正是因爲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産階級。
于是,夫妻兩人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
雖然看起來米塔說得有點誇張了,但是其實很現實。也很理解米塔“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
我們也能從新聞上看到一些明星不惜花重金送子女進國際學校,貴族學校。
著名主持人李湘就將女兒王詩齡送到了國際學校,才使得女兒英語那麽溜,可以直接用流利的英語講解數學題。
拉吉第一次爲女兒報名時,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吃了很多苦頭,但無功而返。
因爲,好的學校要求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曆、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面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
說白了,主要看的是父母的經濟實力,以及父母的各項素養。所謂的招生,看起來更像是在招學生父母。確切的說,是篩選出哪些孩子的父母來自上層階級。
于是,來自中産階層的拉吉夫婦,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折騰後,女兒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板),因爲“店鋪老板”不是上層階級。
印度政府規定每家私立名校必須拿出25%的招生名額給貧困學生,但這項規定其實早已經成爲有錢人“竊取”名額的遊戲。拉吉一家也參與其中,不惜搬進貧民區假扮窮人。
劇情版海報中,一家三口並排而坐,虎媽米塔和女兒皮娅面帶笑容,而貓爸拉吉卻一臉茫然,顯然對正在經曆的一切心存疑惑。
上流階層憑身份入學,貧困階層靠政策入學,中産階級就成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那群人。
于是,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士之後,不得不搬到貧民區,開始了扮窮生涯,爲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
爲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但是鄰居依舊充滿希望,因爲政府的照顧政策,讓他的孩子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從而改變命運,事實真的如此麽?
25%的配額相對于龐大貧民階層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于是學校不得不依靠抽簽決定,大部分沒被抽到的貧民就失去了機會。
最後,極少數幸運進入名校的貧民學生,也大多不能順利畢業,因爲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裝成針對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各種名目的高額收費層出不窮,足以逼退這幫窮學生。
電影中,貧民鄰居爲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爲了孩子,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影片的喜劇部分,多數發生在拉吉夫婦假裝一個他們不屬于的階層的時刻。他們在上流階層無法融于的窘和在貧民地區無法融于的苦,爲觀衆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
下層階級出生的孩子,根本沒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那麽教育改變命運也就成了僞命題。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句話用在這裏,實在是恰當不過。
一個人無法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原生階級,讓社會産生向上的流動性,拉吉以及他的鄰居,所描述的這種遺傳式困境,正是階級固化的典型。
而解決辦法就是更多的人願意去公立學校,願意對公立學校投入更多的資源,拉吉送女兒去公立學校,是想起一個表率作用,他希望也有人願意跟著他這麽做。
《起跑線》采取喜劇的方式,描繪承受擇校焦慮的學齡兒童家庭的生活囧態,以教育折射人生態度,引導觀衆反觀現實,爲人生焦慮提供應對參考。
據了解,影片在印度上映時引發觀影熱潮和社會討論,最終脫穎而出,在filmfare中力挫同期在印上映的《神秘巨星》獲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兩項重量級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