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兼貿工部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在《聯合早報》推出的《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中指出,政策必須與時俱進,否則不僅無法帶動新加坡未來的城市規劃需求,反而成爲發展的絆腳石。
林心惠 報道
新加坡未來的城市規劃須發揮創意和想象,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新空間,這包括朝地底和高樓發展新設施,改變國人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要帶動商家和國人以創新手法打造朝氣蓬勃的城市,政策也得改變。
國家發展部兼貿工部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日前在《聯合早報》推出的《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中指出,政策必須與時俱進,否則不僅無法帶動新加坡未來的城市規劃需求,反而成爲發展的絆腳石。
他說:“我們要在基礎設施上多運用想象力,政策也要跟得上這種想象力。”
在最後一集節目中,許寶琨等四名嘉賓聚焦我國未來城市發展,探討城市建設如何支持未來經濟發展,以及城市規劃新點子與牽涉其中的決策考量。
張永昌:新空間産權
與相關法律條文須明確化
參與討論的盛裕(Surbana Jurong)控股集團國際業務總裁張永昌指出,我國過去靠填海擴大土地面積,今後要考慮的是向“空中”和“地下”發展,這些新空間的産權與相關法律條文須明確化,以鼓勵更多業主在地下或空中開發新空間。
張永昌說:“未來的制造業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很多工廠可以設在地底下,因爲員工並不多。可能管理人員在地面上,但很多操作要在地下進行,這也是我們要接納的前瞻想法。”
政府在2015年修改國有土地法令,明確規定地下空間的所有權,地表土地所有者只擁有根據新加坡高程基准計算(Singapore Height Datum)30米內的地下空間,這爲政府長遠的地下空間使用及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我國近年來也大力開發地下空間,這些大型工程項目包括裕廊島地下儲油庫(Jurong Rock Cavern),以及興建中的深隧道陰溝系統(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這將把原本占用土地面積的設施置于地底,騰出地面空間用于其他用途。
至于向上發展的城市規劃策略,也已運用在農業等領域。例如運用水耕和氣耕(aeroponics)的垂直菜園,可在狹窄的土地面積上生産大量蔬菜,逐漸減少我國對進口食品的依賴。
王才強:
我國有許多待開發空間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教授王才強認爲,我國尚有許多等待開發的空間,關鍵在敢于大膽想和推行。
他說:“高架基礎設施上下方的空間都可以利用,我們的一些學生就很有創意,建議在高架地鐵軌道上面多建一條腳踏車道……此外,以前高速公路一般上會把兩個社區分割開來,現在我們就有個契機,用這種方式把社區連接起來。”
近年來,我國大興土木建造新地鐵線等基礎設施,導致在城市發展與保留自然和曆史古迹的取舍經常引起熱議。許寶琨指出,只要更有效地利用現有土地創造新空間,就可以兩者兼得。
他說,我國可以更好地發展地下空間,把發電廠和倉庫等占用大面積土地的設施轉移到地底去。“這樣一來,我們肯定就有更多空間去保留一些我們想要的社區建築和公共設施。我們不要受到舊思維的局限。當然有些東西需要科技許可才有辦法做到,但我們必須要以前瞻的態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由華文媒體集團數碼部制作,獲通訊及新聞部和未來經濟委員會鼎力支持及渣打銀行協力贊助。
本集爲《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完結篇,有興趣重溫本節目五集內容的公衆,可上網到zaobao.sg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