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工部兼教育部政務次長劉燕玲在《聯合早報》推出的《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中,鼓勵新加坡人趁年輕到國外闖一闖,尤其希望大家能到市場未經開發的發展中國家探索與學習。
全球是市場,也應是職場。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擁有海外工作經驗將成爲求職者的最大優勢之一。貿工部兼教育部政務次長劉燕玲因此鼓勵新加坡人趁年輕到國外闖一闖,尤其希望大家能到市場未經開發的發展中國家探索與學習。
劉燕玲日前在《聯合早報》推出的《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中,也將新加坡人比喻爲“萬能插座”。
她指出,與企業老板聊天時發現,雇主對新加坡員工有良好印象,主要是因本地人從小生長在多元文化社會,因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我們很容易就能融入不同的環境,這是我們的強項。”
其他參與訪談的嘉賓,如渣打銀行新加坡人力資源總監湯石群和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鄭德源也同意劉燕玲的看法。
在工作崗位上,湯石群必須與銀行裏的年輕職員討論職業規劃。她指出,自己經常也會鼓勵大家在30歲前到國外,“花三到五年的時間真正在外地生活,然後把經驗帶回來”。
“就像現在我也正鼓勵一名年輕人到非洲去。我告訴他,去闖吧!我們會爲你提供安全網絡,如果跌倒或失敗了可以再重來,沒關系的。”
鄭德源則指出,如今像美國、台灣與韓國等地都陷入年輕人就業不足的情況,新加坡如果要避免這個狀況,就必須確保國人擁有良好技能,累積更豐富的經驗。
除了國外工作經驗,嘉賓在訪談上也聚焦討論技能的重要性。
政府目前陸續在精密工程和零售業等領域推出産業轉型藍圖(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以及相應的技能框架,劉燕玲指出,這主要是爲了更好地將各領域的技能需求與教育和培訓制度連接起來,確保本地員工能爲未來職場做好准備。
盼落實“行行出精專”
她說:“我們經常說行行出狀元,可是這樣還是講到狀元。其實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新加坡有一天能夠落實一個願景,那就是行行出精專。”
不過,劉燕玲也坦承,在亞洲社會裏,要追求技能精專,改變家長對學術成就的注重,仍會是挑戰。她也認爲,不管是追求文憑或技能,孩子的興趣最重要。
“如果你選擇一個科目主要是因爲這個科目能讓你考到好成績,但卻完全對它沒有興趣,那當你踏入職場時,能否持續保持熱忱將成問題。”
也在訪談上分享看法的本地香水品牌SIX創始人李浩勳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約30歲時決定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秉著一股熱忱與信念,勇敢創業。
適應新經濟三大要素
李浩勳認爲,年輕人要創業或在職場上取得成功,除了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之外,也要有患難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
他說:“我們必須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得起挫折。如果AQ不夠高的話,那應該就做不下去了。”
劉燕玲則指出,接下來本地員工和企業要適應新經濟,最重要的是三大要素。首先,如上述所說,她認爲國人應憑著自己的目標與興趣勇敢前進,也不要怕走艱難的道路。
第二,不論規模大小,企業應更宏觀地看待人力資源問題,做最恰當的調配。
最後,劉燕玲指出,企業必須建立良好的文化,鼓勵員工從錯誤中學習,努力做各種嘗試。
《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由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數碼部制作,獲通訊及新聞部和未來經濟委員會鼎力支持及渣打銀行協力贊助。
本節目共五集,每逢星期二在星和視界都會台播出,公衆也可上zaobao.sg觀看。
多添一技多學新知 更易適應經濟轉型
目前經濟趨向疲軟,充滿不確定性,一些領域也出現裁員情況,員工如果能多添一項技能,多學一門知識,將能給自己更多安全感,較好地適應經濟轉型,並在必要時轉換工作跑道。
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鄭德源在《聯合早報》推出的《時事講堂之看見未來》節目中指出,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國所面對的周期性挑戰不同,如今新加坡面對的經濟不明朗,更多是長期的結構性挑戰,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也表示一些現有工作崗位消失時,新的崗位將會出現,政府主要得解決的是技能錯配問題,推動員工掌握新職位所需的技術與知識。
他說:“這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狀況,勞資政三方同心協力非常重要。”
鄭德源舉例說,像醫療業與資訊通信業就有不少新的就業機遇。“隨著數字化與機器化時代來臨,未來工作也會集中在服務業和科技業這兩個廣泛領域,而且到時候我們著重的不能只是科技,而必須是高科技,提供的不能只是服務,而是高接觸服務(high touch service)。”
貿工部兼教育部政務次長劉燕玲則以咖啡店裏的“咖啡頭手”(負責泡咖啡的員工)爲例指出,泡咖啡既然有不同泡法,可用機器,也可用布袋過濾,甚至用手工磨咖啡粉,一名“頭手”就應學習各種方法;如果要考慮創業,他也應該“學習烘烤糕點”,既加深也拓廣自己的才能。
她說:“多學一項技能不會吃虧,技能是屬于我們的。只要提升自己,職場上的選擇就能擴大。”
對話會上的嘉賓都認爲本地不少領域仍有就業機遇,問題是員工是否懂得把握。
渣打銀行新加坡人力資源總監湯石群解釋說,本地銀行業面對的是“結構分叉”問題。“這意味著市場所需要找的技能未必是流動人員所用的技能,需求和供應本身無法達到平衡點,這時候員工就必須抱持轉型的心態。”
她指出,如果有職員願意從前線轉到後勤服務,渣打銀行會給予支持與配合,包括爲四五十歲的中年轉業者提供幫助。
她說:“如果是五到十年前,大家可能都還不太適應到了四五十歲還要轉型的狀態,但我相信經過一代人之後,大家會慢慢接受。到了下一代,更多人也會覺得這是正常的變化與嘗試,而不是什麽特別的狀況。”
我們經常說行行出狀元,可是這樣還是講到狀元。其實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新加坡有一天能夠落實一個願景,那就是行行出精專。
——貿工部兼教育部政務次長劉燕玲
過去的金融危機中,我們面對的是周期性挑戰,現在則面對長期的結構性挑戰,因此更必須去克服和應付技能錯配的問題。這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狀況,勞資政三方同心協力非常重要。
——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鄭德源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大家必須對新媒體有一定認識,懂得如何使用新媒體……我們也必須更好地去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了解如何與其他國家的夥伴們溝通和合作。
——本地香水品牌SIX創辦人李浩勳
如果是五到十年前,大家可能都還不太適應到了四五十歲還要轉型的狀態,但我相信經過一代人之後,大家會慢慢接受。到了下一代,更多人也會覺得這是正常的變化與嘗試,而不是什麽特別的狀況。
——渣打銀行新加坡人力資源總監湯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