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看名商
台灣遠東集團以紡織業起家,曆經60年的持續發展,經營的核心業務橫跨10多種産業,旗下共有九家上市公司,是台灣外省集團中的第一大,掌權近25年的第二代傳人徐旭東的超前想法,是許多華商守業者望塵莫及的。
台灣遠東集團(Far Eastern Group)爲寶島的五大企業集團之一,也是台灣外省集團中的第一大。
1945年由紡織業起家的遠東集團,曆經一甲子的發展,經營的核心業務如今橫跨10多種産業,涵蓋石化能源、紡織化纖、水泥建材、百貨零售、金融服務、海路運輸、通訊網絡、建築、酒店和社會公益等。集團旗下約有250家海內外公司,共有九家上市公司,即遠東新世紀(原遠東紡織)、亞洲水泥、遠東百貨、東聯化學、裕民航運、宏遠興業、遠東國際商銀、遠傳電信,以及在香港挂牌的亞泥中國,家家均爲各行業的翹楚,享有“台灣一絕”之譽。
目前,遠東集團總資産估計達758億美元(約1075億新元),2015年的營業總額達187億美元(約265億新元),員工總數超過5萬8000人,其中單是董事長和總經理等高管就有數百人,股東則不下60萬名,業務遍及海峽兩岸、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日本等地。
集團的資産大致上可略爲分爲三部分:生産、制造事業占三成;土地資産三成;投資占另四成。其中生産、制造事業又可分爲石化、化纖、防治等三大塊,而第二代掌門人、現年75歲的徐旭東正是這個龐大集團的總舵手。
遠東集團的創辦人徐有庠(1912年-2000年),出生于江蘇海門市,上世紀40年代初在上海商圈嶄露頭角。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撤退到台灣。徐有庠和徐渭源兄弟將上海工廠設備拆遷運台,並在台北縣板橋設立今日遠東集團先驅公司遠東針織廠,並另創台灣遠東紡織公司,生産棉紗、棉布等棉紡品,成爲台灣第一家由紡織、織布、印染整理到成衣的一體化紡織公司。公司通過兼並其他公司,不斷擴大生産規模,進而確立了在台灣紡織界的龍頭老大的地位,經營化纖、紡織、印染及制衣等四大業務,下轄20多家工廠,大量生産多元脂棉、絲及加工絲、布、紗、針織品與襯衫等産品。
如今,遠東紡織已建有全球最大的聚合産品生産線,日産量估計達600噸聚脂絲等産品。
紡織業奠下基石
紡織業是民生基礎工業之一,也是遠東集團江山的第一個大基石,許多事業都是建立在這一大基石上的。
爲了進一步規劃投資上遊化纖原料,以掌握關鍵原料供應的穩定,徐旭東也積極發展石化工業,集團旗下的亞東石化公司的聚脂生産所需的重要原料純對苯二甲酸(PTA),一年産能達100萬噸,而在上海分廠的年産能另有74萬噸。石化能源業是遠東集團爲健全化纖工業發展而向上遊整合的産業,初期是爲了確保原料來源穩定,時至今日則以特用化學品及綠色環保原料爲發展方向,加速提升企業成長與競爭力。
上世紀60年代是遠東集團加速發展的10年,1967年在台北成立遠東百貨,跨足零售業。第二年,徐氏家族成立裕民運輸公司,後改名爲裕民航運公司,專營海運業務。
遠東百貨是台灣唯一上市的連鎖百貨集團,結合購物、娛樂、生活、餐飲及文化機能,提供舒適自在的購買休閑環境,而在中國大陸有十多家分店的遠東百貨及太平洋百貨,也是中國時尚消費流行的領軍者之一。
遠東集團的運輸業務初期是爲海內外的水泥客戶提供服務,進而由境內的陸路運輸發展成遠洋的海陸運輸,客戶也由早期的水泥,擴展至大宗物資,以及工業産品等運輸服務,並且是台灣規模最大、船型最完整的上市散裝航運公司。
水泥是經濟建設與城鎮發展的基礎,也是遠東集團跨出業務多元化的第一大步。遠東集團是在上世紀50年代進軍建材業。徐氏兄弟合資成立亞洲水泥公司,建有制造廠、研磨廠及水泥廠,生産的“洋房牌”水泥每年超過400萬噸,暢銷島內外。
今日的亞洲水泥公司總資産居台灣大企業的首10名,是僅次台灣水泥公司的第二大水泥廠商,長期居同業的第二位。1964年,徐氏另與新加坡陳氏家族合資在新加坡成立亞洲水泥公司。除了新竹和花蓮兩座水泥廠、已遍布全台的亞東預拌混凝土廠,集團也在中國大陸設有多達12個生産基地,兩岸水泥年産量已突破3000萬噸。
遠東集團經營金融業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先成立亞東證券公司,後獲准成立遠東國際商業銀行,並在1984年至1987年的短短四年裏分別成立多家租賃和投資公司,跨足銀行、證券、租賃、保險、資産管理和投資信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1984年,遠東集團成立鼎鼎大飯店公司,正式進入觀光旅遊酒店業,而台灣經貿的蓬勃發展,國際商旅需求的大幅成長,擁有420間客房的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以及擁有336間客房的台南遠東國際大飯店也相繼啓業。
資信科技掀起鋪天蓋地的巨變,通訊事業成爲了徐旭東帶領遠東集團成功轉型的典型例子之一,旗下的通訊業務包括遠傳電信、新世紀資通、全虹通信及安源通訊,通過新科技的日新月異,提供更多元化服務,將通訊、資信、娛樂及交易等合而爲一。
此外,徐旭東也率先跨入車輛電子服務市場。遠東集團投資與經營的遠通電子收費,于2006年初提供國道高速公路電子收費服務,帶領台灣走向智慧型交通新境界,目前的ETC電子服務用戶已不下500萬,服務總車次更超過10億次。
徐氏家族還開設有亞東工業專科學校、元智大學,以及亞東紀念醫院等教育、醫療事業。
1990年代重返中國大陸
1996年,徐旭東果敢跨出一大步,遠東集團回到創始人的出生地,旗下的遠東紡織在上海浦東的星火開發區買入60多萬平方公尺土地,投資6000萬美元興建聚酯絲與聚酯加工絲廠,這也是遠東集團重返中國大陸的開山大作。
今日,徐旭東主管下的遠東集團,在大陸各地營業基地超過50個,集團旗下的核心業務——紡纖、水泥、百貨都引入了大陸市場。如今,遠東集團的業務已涵蓋珠三角、長三角、大西部,以及新崛起的渤海灣。
展望未來,徐旭東率領下的遠東集團,以“擴大經營格局”“強化研發創新”“發展集團綜效”“推動綠色發展、永續成長”等四大方面和諧發展策略,爭取成爲各産業第一流的企業爲目標,不斷創造新價值,而擁有13億人的中國大陸市場,是他早在10多年前就重兵布陣的大舞台,將成爲遠東集團未來戰略中重要核心的部分。
管理方式 中西合璧
徐有庠有一妻一妾,目前掌管遠東集團大權的核心人物徐旭東,是二房的長子。
徐旭東從小在美國受教育,曾任紐約花旗銀行經濟分析師。1970年返台後,先在亞東工專學校電子計算機科當主任。1993年,從父親手中接管家族企業之後,徐旭東並不是只求守成的企業第二代管理者,在積極拓展制造業版圖的同時,他擴展其他行業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
掌管集團近四分一世紀,徐旭東的超前想法是許多守業者望塵莫及的。他言簡意赅地說:“經營的環境瞬息萬變,未來的世界會呈現什麽模樣,我們未必能立即知道所有答案,但我確定知道的是,遠東將秉承‘誠、勤、樸、慎’的立業精神,積極轉型,不僅要‘沖破混沌、應變致勝’,更要站在趨勢的浪頭,創造出新的成長動能,展現世界一流企業的典範。
“以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策略架構;深具彈性、靈活的運營體系;以成功的兩岸布局,開創成長的第二曲線,是遠東集團‘沖破混沌’,邁向另一個高峰的基石。不過,即使掌握突破難關的關鍵優勢,仍存在許多無法掌握的變數,這其中包括近年來中國市場結構性的轉變及國際經濟的大起大落。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或許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對環境作出‘應變’,因此我們的主要商業模式已改爲‘求變’。能變才有生存,所有的行業幾乎不變就無法生存。”
在立業精神上加入“創新”
徐旭東接班後,在“誠、勤、樸、慎”的集團立業精神上,另加入“創新”,強調集團面對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務必創新求變,不斷以閃電速度切入到具有強大社會需求的新領域,不斷在新領域裏,以全球産業競合中,找到合適乃至最佳的戰略位置。
他說:“很多人都知道遠東集團的立業精神是‘誠、勤、樸、慎’,卻不知道我們也講求創新。經濟轉型期,科技創新是帶領大家走出來的關鍵。前人辛苦打下的基石,身爲接班人,我更有著一股使命感。”
徐有庠爲人處世的“謙和”經常讓人如坐春風,人們看到的總是他笑呵呵的臉。台灣媒體評價台灣企業巨頭的領導風格、管理哲學時,一般人往往把郭台銘管理鴻海集團好比管理軍隊,有明顯的鐵血作風;台塑王永慶的管理方式就像大家長管理一個大家庭;張忠謀的台積電遵循的則是美式管理。
相比之下,有上海背景的遠東集團在留洋徐旭東的手裏,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管理方式:公司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也不失東方傳統的人情味,強調不斷創新和勇敢嘗試,但又十分謹慎和小心,溫和之中不失堅定。去年,徐旭東的獨特經營管理入選北京大學華商智庫課題組的重點研究項目。
繼承父親的親和優點
徐有庠每一年年底都會按照慣例到遠東集團下屬的各個關系企業參加尾牙。
尾牙是台灣企業的一個傳統,每年即將結束忙碌的一年時,企業都會宴請公司全體員工。徐有庠不僅每年都會參加尾牙盛會,也親自在宴上端著酒杯與每一桌的員工碰杯。徐旭東繼承了父親的這個親和優點。
徐旭東說:“父親遷廠來台之後,幾乎沒有閑暇生活,最大的休閑活動就是巡廠,親自到第一線看看員工,幫大家打打氣。”
徐旭東在年節期間,三天跑了重慶、天津等中國的六大城市,舟車勞頓不是“閱兵”,而是去“勞軍”,趁著過年到處爲員工打氣加油。
徐旭東在評介父親時說:“基本上他是一個創造者,他是一個愛工作、愛創業的人,深愛工作的動力使他活到80幾歲還在上班,我們從他那邊學到的就是滿懷理想企業人的打拼精神。
“他也是一個真正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人,他在抗戰時期受教育的機會不大,所以他對教育很重視,創辦了工學院、大學,甚至于專科學校,他就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念書。後來他覺得台灣也需要私立醫院,所以我們就開辦了有1100個病床的亞東醫院,也就是現在的醫學中心。”
遠東將積極轉型,不僅要“沖破混沌、應變致勝”,更要站在趨勢的浪頭,創造出新的成長動能,展現世界一流企業的典範……不過,即使掌握突破難關的關鍵優勢,仍存在許多無法掌握的變數……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或許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對環境作出“應變”,因此我們的主要商業模式已改爲“求變”。能變才有生存,所有的行業幾乎不變就無法生存。——徐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