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觀察
hosb
@sph.com.sg
念初級學院時,我和另外30多名偏愛華文這個科目的同學,申請修讀高級華文。不過,學校基于需投入額外資源等原因,不太鼓勵學生這麽做,華文部主任還逐一勸阻。加上考慮到須在其他同學下課後,以及在星期六上課,不少同學後來都打消了念頭,只有12人堅持到最後。
盡管12人中,只有兩人上大學時報讀中文系,大學畢業後以華文華語爲主要工作語言的就僅我一人,相信大家都不曾對10多歲時所做的決定感到後悔。畢竟,那是大家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昨天在國會記者席聆聽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宣布將“科目編班計劃”擴大至所有中學,我的思緒不禁回到當年的堅持。
明年起,本地125所提供普通源流課程的學校,將讓成績符合標准的普通源流中一生,根據強項修讀程度較高的科目。可貴的是,學生可修讀的高程度科目不只一科,而除了小六會考成績,校方也可憑中一生的年中或年終考試的成績,允許他們修讀較高程度的科目。
這意味著,學校需要在編排和協調上課時間方面下不少工夫,如果學生人數足夠,或許可像我們當年選修高級華文般另外開班;學生則要珍惜難得的機會,發揮所長。
五根手指各有長短,如果說科目編班計劃是認同一名學生對不同科目的興趣及能力各異,那另一位教育部長——主管高等教育及技能事務的王乙康,所宣布推出的工藝教育局技術專業文憑,進一步發揮因材施教的精神。
不少工藝教育學院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報讀理工學院。然而,他們目前要達到目標,平均成績(GPA)就得符合標准,也就是還得展示一定程度的學業能力。
王乙康說:“但許多工教院學生有的是一雙巧手,邊做邊學才是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這也是讓他們精通各種手藝的更自然途徑。”
他認爲,讓工教院也可以頒發專業文憑,這個更趨于“學徒制”的途徑,可讓學生意識到要自我提升,獲理工學院錄取不是唯的一途徑。他也宣布仿效當年開辦培智課程(BEST)與彙智課程(WISE)全國培訓英語與數學的計劃,推出Future@Work,協助全國人民了解日新月異的科技及其影響,同時讓國人具備分析和使用數據的能力。
不論是王乙康還是黃志明都舉例論證。前者提了新加坡導演陳敬音爲了不辜負父母期望,先完成大學教育再到義安理工學院修讀影片制作高級專科文憑課程,“打破考獲大學學位後非得修讀碩士或博士課程不可的思維”,是個“有關教育可以爲、也應該爲新加坡人做些什麽的故事”。
黃志明則特別表揚德惠中學五屆學生,爲配合去年50周年校慶培育“金禧胡姬”所付出的心血,他們從失敗中學習到植物遺傳的奧妙,凸顯學校在培養勇于嘗試、肯拼敢闖等精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黃志明說,勇于嘗試、肯拼敢闖的精神不僅僅是勇于創業的精神,而是“打破界限的態度和思維,要創新和突破”。
從把個人愛好發展爲個人專長、拓展全人教育、說明條條大路通羅馬、終身學習,到提升所有員工對數碼科技認識的全國培訓計劃,兩位部長勾勒出職前和在職學習的願景。
與其說兩人是在敦促年輕人把握機會,不讓青春留白,還不如說他們更希望每個人的生命都不留白,希望大家時刻捉緊學習機會,充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