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看名商
蔡紀典和蔡振祥各自在紙業和木業馳騁商場多年後,如今各是曆史悠久的潮州八邑會館和濟陽蔡氏公會的會長。
潮「蔡」和閩「蔡」事業有成後熱心公益,並成爲社團支柱。回首來時路,他們曾在順逆的企業經營中受過砥砺磨煉,他們求變與拼搏的精神讓「夕陽行業」的故事繼續流傳,在引領傳統社團的未來時,相信也將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蔡紀典蔡創豪——兄弟同心“躍然紙上”
潮州八邑會館新任會長蔡紀典的40多年精彩人生,躍然長卷上。
68歲的蔡紀典在榜鵝出生,父母是飼養雞鴨的農民,養育兩男三女,雙親的最大願望就是孩子能把書讀好,早日出人頭地。
蔡紀典身爲家中長子,從小就決心要爭取上學的機會,以便盡快翻身脫貧。在榜鵝念完小學,接著到新民中學及德明政府華文中學修完初中及高中課程,12年華文教育讓他打下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經商及爲人處世之道。
他一再指出:“如果我沒受教育,我就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也許只能是個遊手好閑的凡夫俗子。人生就如一張白紙,受教育吸取文化精華,就能用智慧和創造力設計、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圖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中生算是“奇貨可居”,蔡紀典高中一畢業,一份不錯的工作就等著他。1967年,剛滿20歲的蔡紀典到新興棧上班,新興棧是當時新馬主要的飼料供應商,東主翁烈強是他心目中第一位事業上的貴人。他在碼頭當書記,負責點貨、出貨,安排運輸及來往的記錄。這些在許多人眼中的“雜事”,卻讓好學不倦的蔡紀典慢慢摸熟了做生意的基本功夫。
在新興棧工作了五年,隨著家禽飼養業逐漸被淘汰,飼料生意也一落千丈,蔡紀典轉行到密駝路一家紙行當推銷員,給印度老板打工。
他笑稱:“我經常在貨倉看到大量的紙張,也發現紙張其實是‘日常用品’之一,有無限商機,何況我和中國紙張發明人蔡倫還是同宗呢。”
1975年,蔡紀典在小印度成立一家店面1500平方英尺的美金(Mukim)貿易公司,開始經營紙張進口和銷售,小貨倉暫時設在住家的榜鵝農場,就這樣做起印刷紙張與名片文具生意。兩年後,蔡紀典租下麥波申店屋,開始經營批發和零售紙張業務,不久後在附近的登納利巷(Tannery Lane)設廠。
2008年,爲了更好地反映業務轉型,公司易名爲“美金精品紙軒”,提供各類優質紙張,迅速建立本身品牌和銷售網絡。
說服弟弟加入家族企業
當業務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蔡紀典說服了在外出任高職、享有高薪的弟弟蔡創豪(61歲)加入家族企業,于1989年底另成立“美術花紋紙商”(Fancy Papers Supplier),並在橋北路開設零售店,爲周圍的美專、藝專學生、畫家和設計公司等提供特別用途的精品紙張。
蔡創豪說,花紋紙一詞源自日本造紙廠,它通常是指具有不同花紋、顔色與厚度的日制紙張,以“美術花紋”作爲公司的名字,已點出公司的市場定位,讓顧客可以馬上聯想到美術與紙張的巧妙結合。
起步的美術花紋紙商規模雖小,卻是五髒俱全、能以敏捷行動應付印刷與媒體業的“變天”,經銷的花紋紙不下千百種,彙集世界各地著名品牌,而且是引進數碼打印紙的先驅。
隨著電子書的面世、數碼時代的降臨,環保意識的提升,傳統印刷業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蔡紀典、蔡創豪兄弟不斷加快腳步、推陳出新。
蔡紀典說:“無紙、少紙世界的到來,顛覆了紙業和印刷業,當時代巨輪不斷往前滾動,我們不只要走快一步,還要設法走快兩三步與時並進、與國際接軌。我們加緊和廠商合作,爲客戶量身定做,結合現代科技,不斷爲紙張開發新的需求,走在時代前頭。”
上世紀90年代當數碼印刷剛冒起時,蔡氏兄弟就率先推出數碼打印機、印刷機專用的紙張。蔡創豪指出,市面上有10多種不同品牌的數碼印刷機,公司能配合客戶的要求,提供不同素質的用紙,因此客戶只要有機械,公司就能供應指定的材料,印刷出精美産品。
蔡紀典說:“我們的業務優勢是時時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公司可以在不同環境下順暢運作,而公司由家族自行管理,能對市場的改變、客戶的特別需求做出快速反應、靈活配合。”
助母校壯大最有成就感
美金精品紙軒和美術花紋紙商兩家“兄弟公司”的緊密協作、互補互助,一起采購而面對不同客戶和市場,不但發揮了經濟效益,也各自精彩。兩家公司來自歐洲的貨源占了八成,一成來自日本。自成立以來就以品質保證、增值服務,成爲高級紙市場的領頭羊。
經商環境的巨變,不少紙商不是不支倒下,就是紛紛改行。在1975年成立的紙商公會,會員公司數目從60家銳減至今日的30多家,而且大多數是外資公司。
擔任公會會長20多年的蔡紀典可說是坐看雲起雲散。他說:“經營紙業協助推動文化傳承和推廣,是個有意義的事業,不過電腦的普及和數碼印刷的興起,難免會讓一些紙商迷失了方向,經營方式也出現基本上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現象是個人散客增加不少,不過平均紙張用量卻減少。以前紙商是大批供應幾個主要客戶,現在則是訂戶雖多,運送到各處的紙量卻少了,這無形中加重公司的營業成本。”
除了是潮州八邑會館會長,蔡紀典也擔任普甯會館會長、蔡氏公會顧問多年,而讓他引以爲傲的是領導母校新民中學咨詢委員會及校友會。
1992年,蔡紀典的老同學吳中博返校出任新民中學校長,邀請他回校服務時,他義不容辭地一口答應。他說:“幫助母校發展壯大,成爲後港區最好的中學之一,是我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回饋新民是個人的理念:爲人莫忘本,飲水要思源;施比受有益,是人生的最大欣慰。”
蔡振祥——壯士斷臂另尋商機
時代飛速變化,産品推陳出新,舊商業已難以在新環境中永續。市場一出現逆勢,企業要在險中致勝,就必須敢于突破。有突破才能爭取到新商機,否則將難免陷入寸步難行、坐以待斃的困境。
國際油價在跌跌不休之際,建源工業(Kian Guan Industries)主席蔡振祥不得不另辟蹊徑,將部分核心業務轉向礦土貿易,也做回木業老本行,開拓企業的另一春。
在商場拼搏多年,蔡振祥摸索石油轉口生意的訣竅和運作後,于2000年以百萬美元買下二手的儲油船,開始涉足石油及相關産品的進出口貿易。當能源市場欣欣向榮之時,石油貿易就占了建源工業營業總額的九成半,旗下的儲油船多達六艘,其中一艘容量達兩萬噸。
國際油價由高峰往下猛跌,在低處徘徊多年,直接沉重打擊到建源工業的石油轉口貿易。
蔡振祥說:“石油市場雖然稍微穩定下來,不過目前仍無法預測幾時能重露曙光,但公司業務不能就此停頓下來,更不能坐以待斃。商場如戰場,我們在十字路口鼓起勇氣、發揮智慧,及時調整業務發展策略。”
蔡振祥唯有壯士斷臂,其中一個動作就是賣掉兩艘儲油船,在他看來儲油船如果無法善用,就等同于一堆不斷貶值的海上廢鐵。在收縮石油貿易業務、重新確立發展定位之余,蔡振祥也把這方面的業務交給次子蔡桦彬負責,好讓他能全力主攻新業務。
賣油船轉做礦土礦砂貿易
建源工業今年初開始從馬來西亞彭亨及柔佛運送高磷土到中國,每月運送量達一萬噸。高磷土又稱白雲土,具良好黏性、可塑性和耐火性,是陶瓷、造紙和耐火的材料。
此外,建源工業也將把越南的鐵礦砂,運往中國山東銷售,每月供應量估計有三萬噸。
蔡振祥說,礦土、礦砂貿易目前只是新業務的一個起步,公司必須果敢跨出第一步,必要時再加快腳步。
蔡振祥的第二個應對動作就是在兩年前重返木業老本行,在東馬沙巴采購柚木,出口到印度和中東國家。
66歲的蔡振祥出身木業之家,父親和伯父都開設鋸木廠。身爲長子,他從小就到鋸木廠幫忙。1967年,在德明政府中學修完中學後,蔡振祥轉至英校上課,並在新加坡大學修讀了六個月的木材分析培訓課程。
當時新加坡木材局規定,所有出口木板都需要木材分析員簽字批准,蔡振祥于是報讀有關課程,學會分辨各種各類木材,隨後也到家族設在麥波申的鋸木廠工作。
1978年當他27歲時,蔡振祥退出家族生意,掏出20萬元資金與兩位朋友另起爐竈,做起火鋸業及木材轉口貿易,雇有三名員工。兩位朋友一是把工廠租給他的火鋸廠商,一是木材供應商,基本上都不參與公司日常運作,因此公司事務都需要他親力親爲。
五年後,兩位合夥股東相繼退出,由蔡振祥獨自經營的公司,也做起出口生意。公司先搬到克蘭芝,然後另以整百萬元買下英美公司(Anglo-American Co)在裕廊的工廠,占地五公頃的廠房,擁有木材烘幹設備。
木材業興旺時期,蔡振祥曾向裕廊海港租用貨倉存放木材。除了轉口鋸成木板,建源工業也從事木材加工業,以及德國商家訂購的木制托盤,並在砂勞越詩巫設立大型鋸木廠。
付百多萬美元學到的“功課”
上世紀90年代,木材業由盛轉衰,建源工業于是調整業務重點,卻一連兩次在陰溝裏翻船。蔡振祥無限感慨地說:“90年代經濟萎縮,木材業受波及,收賬也難。有位顧客拖欠了200萬元無法償還,建議我合作豆類買賣,說是賺了錢好還債,我開了信用證,開始小批小批地做,不過在一次大宗買賣時,貨輪一到印度,買方未付款即上船提貨,結果貨去船空,一分錢也收不回,一損失就是600萬美金。”
“接著,一位中國朋友建議買賣石油,叫我出資。當時我對買賣石油是一竅不通,不過還是答應試一試。第一宗交易,開了400多萬美元的信用證,可是石油一經檢驗卻不合格,買方不肯付錢提貨,而合夥人又未曾出資,最後索性撒手不管,我只好自己處理一整船的劣油,這一虧又是一百多萬美元。”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他潇灑地說,生意場上難免跌跌撞撞,重要的是虧了錢就要設法加倍賺回來,不要怕失敗,遇到問題就要學習面對,然後克服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虧損百多萬美元可說是蔡振祥東山再起的學費,他竟然能在虧大錢後迅速摸透其中奧秘,四兩撥千斤地進行石油買賣,成爲我國主要石油貿易商之一,可說是“塞翁失馬”。
在打拼事業之余,蔡振祥也積極參與社區及公民活動,先後出任文禮公民咨詢委員會主席、福建會館、晉江會館、籃球總會領導多年,目前是具有87年曆史的濟陽蔡氏公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