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才·再創高峰系列
人才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須仰賴一套完善的人力資源戰略,持續爲團隊注入新血。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就堅信,唯有及早辨識人才,方能充實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讓他們學有所成後順利擔當領導職務。
這家國際醫療保健公司目前在新加坡設有兩所制藥廠,負責供應活性藥物成分,助總公司研發和推廣創新藥物。
葛蘭素史克副總裁兼廠長林福興說,近年來,兩所制藥廠與總公司的研究與開發部合作,引領著先進制藥技術,其傑出表現的背後,是員工們的熱忱和才幹。
林福興說:“過去幾代領導人與人力資源部攜手創建了一個牢固、進取和系統化的人力資本發展策略,才有了今時今日積極性強、參與度高的工作團隊。”
在葛蘭素史克,人力資源部並不負責日常行政工作,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夯實人才儲備,以及培育和保留人才上。
林福興指出,公司在栽培企業接班人方面,會先鑒別有潛質的員工,並將之細分爲“准備就緒型”(ready now)、“蓄勢待發型”(ready soon)與“後勢看漲型”(ready later)。
加入實習計劃赴英培訓 通過職務輪換累積所長
如此一來,這些具有領導潛力的員工可通過工作輪調或參與特定項目,豐富其經驗和知識。
“一些人會被借調到位于英國的總部,以拓展其人際網絡和扮演跨職能角色。另一些則可能調派到其他國家,與當地同事一起設計和建設新廠。如此一來,他們回國後已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可勝任領導職務。”
生産經理張開皓(41歲)約15年前就通過實習培訓計劃加入葛蘭素史克,並被安排到英國的研究與開發部,擔任一年半的研究科學家。
他憶述,當年,在我國參與藥物研究與開發的機會有限,生物科技研究園啓奧城(Biopolis)也還在興建,處于起步階段。
“我通過這項實習培訓計劃,獲得了研發新藥和制藥過程的第一手經驗,而這些都屬于葛蘭素史克這類大型制藥公司的核心業務。”
張開皓因此得以在回國後,擔任新加坡制藥廠的化學工程師,也曾被調派到可持續發展部門,協助制藥廠減少廢料與碳足迹。
如今,他主管制藥廠其中一個生産部門的運作。
提供250個實習崗位 培養本地專才
回首職業生涯,張開皓認爲,盡管自己的專長是技術與工程,但職務的輪換讓他更了解公司各方面的業務,有助他應對日益複雜和多變的制藥業。
葛蘭素史克除了在公司內部培訓員工,也積極爲我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栽培本地專才。
過去三年,葛蘭素史克爲本地大學、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提供超過250個實習崗位。公司也將觸角伸向中學和初級學院,例如安排立化中學的學生到制藥廠參觀,讓他們見識制藥過程的精細程度。
林福興說:“我們希望這樣的體驗能夠啓發年輕的理科生,在科學和工程學術道路上繼續邁進。”
葛蘭素史克也認爲,新加坡仍然欠缺化學人才。爲此,公司從去年起與教育部合作,在新加坡業界獎學金(Singapore-Industry Scholarship)下,每年贊助一名本地化學本科生。
獎學金得主也有機會向葛蘭素史克的技術開發團隊學習,該團隊由海內外的頂尖化學專才組成。
引進各國專業知識 建立本地人才儲備
林福興透露,上世紀90年代,葛蘭素史克位于裕廊的制藥廠,曾非常依賴外籍專才擔任關鍵職務。他慶幸的是,前任廠長艾倫·卡特羅爾博士(Alan Catterall)深信,必須建立本地人才儲備來管理業務。
林福興說:“當時的做法是與人力資源部經理合作,從化學、石油或天然氣領域招聘深具潛力的人才,讓他們到英國接受系統的技術轉移課程,隨後在英國籍專才的指導下接受在職培訓。”
時至今日,本地人才已經能勝任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設計和興建新設施、監督新藥的審批程序、研究制藥過程、引進先進制造技術,甚至是將技術轉移到英國。
即便如此,林福興強調:“我們不可能成爲所有領域的專家,因此需要不斷從各國引進專業知識,完善和提升我們的工作隊伍,在競爭與監管下保持領先。”
這意味著,不能將外籍專才視爲對本地員工的威脅,而要持續促進兩者間的交往和學習。
資深操作技術員西瓦拉朱(Selvaraju M,51歲)就曾被派往英國和荷蘭接受技術培訓。他說:“海外培訓有助我掌握有關新設備和流程的知識,回來後傳授給同輩和初級技術員。它也能幫助我們提升現有的操作程序。”
林福興認爲,葛蘭素史克所培養出的員工,協助新加坡拓展其生物制藥領域。公司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貢獻,歸功于管理層與人力資源部的理念一致。
他舉例,人力資源部確保所招聘的員工,擁有公司所珍視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看重技術能力。此外,他們也重視員工是否掌握新興技術,以便與現有的工作團隊形成互補。
在保留人才上,人力資源部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例如制定公平的獎勵和升遷機制、營造親家庭工作環境,以及向全體員工灌輸企業價值觀等等。
(本系列由人力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