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裏蒂巴,這個位于巴西南部巴拉那州的州政府所在地迎來了第十四屆庫裏蒂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拉丁美洲最大的美術館奧斯卡·尼迈尔博物馆(Museu Oscar Niemeyer)成爲此次雙年展的主場空間,此外,該城的城市藝術博物館 、畫廊、藝術工作室,以及城市公共空間也將參與藝術對話。策展人特雷莎·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介紹說,此次雙年展旨在與世界各國藝術家攜手探討當今世界現狀,進一步開放各種“邊界”,創造有利于各國相互交流的空間與窗口。
> 展覽主空間奧斯卡·尼迈尔博物馆(Museu Oscar Niemeyer)
世界的“邊界”
當今世界,“邊界”這個概念無論在藝術層面、地理層面還是政治層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它原本是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往往呈現爲山脈、河流、江海等天然形態,這些地理形態演繹著國家形態的興衰,是地緣政治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20世紀中期以來,“邊界”的概念迅速擴展,被其他學科借用,“邊界”更被全球化時代賦予更多元、更豐富的含義,而藝術更是始終與這個概念發生關系。本次雙年展向公衆展示了不同國家的藝術作品,爲公衆建構另一種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音樂裝置標注了整個雙年展的空間。盧森堡·巴伯(LlorençBarber)與巴西當地表演者合作,利用庫裏蒂巴市主教堂的鍾聲,將聲音景觀的概念清晰地傳達出來。丹尼爾·卡努格(Daniel Canogar)的高科技作品給人感覺非常模糊:是迷人的數字繪畫還是誘人的異形雕塑呢?比如,“Xilem,2016”將世界各地的金融業務産生的數據,利用算法用動態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
>展覽入口和前言
> 展覽現場
雙年展的電影單元(Cine Móvel)是一個獨立的項目,將在巴拉納州的39個城市開展,主要爲推動國家電影業的發展,並在公衆中形成公衆電影院的文化氛圍。這個巡回項目尤其重視公共廣場電影院、學校電影院和基于智能手機的電影工作室。例如在廣場電影院部分,公衆將在公共廣場看到具有當代國家敘事意義的電影和獲獎電影的展演,獲得一種新奇的觀影體驗。
> 展覽現場
由藝術評論家馬西莫·斯卡林杰拉(Massimo Scaringella)策劃的名爲《人類/領土》的展覽,由多個國家的藝術家特別創作的作品組成。當代藝術有時候是在尋求一種對其領域的絕對整合,無論這是被理解爲一種環境或是一種人際關系。藝術家對觀者的反向觀察的興趣日益增長,觀衆們越來越喜歡在作品中沉思,甚至參與其中,這一過程對藝術家創作的自發性,藝術的邊界構成了挑戰性。
“自然而然”的多元邊界
庫裏蒂巴雙年展創始于1993年,如今已成爲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雙年展之一。 本次的主展場中,“金磚國家藝術聯展”是最令人關注的板塊。此次參展庫裏蒂巴雙年展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一共有45件,各個代際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亮相雙年展,讓南美與全球觀衆都感受到一個多元的,不再符號化的中國形象。中國藝術品的一個共同的主題是“自然而然”, 與此次雙年展的 “開放的邊界”相呼應,也是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關系。正如展覽的評論文章所言:“中國的藝術語言不再以統一形象示人,而是以多元化、國際化的姿態呈現。”
> 中國藝術家李洪波帶來的兩組紙雕作品《平安系列——花瓶》和《童話世界》
2017年,中國曾作爲主賓國參加庫裏蒂巴雙年展,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首次在南美集中呈現。今年,通過中國藝術家的繪畫、雕塑、裝置和影像作品,把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中的故事,以當代的藝術語言進行轉述,實際上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講述。藝術家李洪波帶來的兩組紙雕作品《平安系列——花瓶》和《童話世界》,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當成創作媒界,連接起傳統中國對紙張根源的記憶和紙張作爲當代藝術媒介的新視覺形象。李洪波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想用中國的傳統工藝來創造新的藝術語言,讓大家在看到創新的時候會回溯傳統,使我們的藝術語言多元化、國際化。”
即使是源自西方的傳統藝術語言油畫,中國當代藝術家也演繹出了不同的境界。童雁汝南創作的肖像畫意義就在于此,他在當代藝術語境下,活化這種傳統造型語言,用來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他的“造像”基于藝術家的敏感,點出了當代環境由于對傳統缺乏有效傳承已出現文化斷層,也考慮傳承傳統也許會缺乏當代語境的融合。
全世界的藝術家在這裏展示和反思著藝術的邊界。雙年展中的藝術,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象征性、社會性和反思性。雙年展本身在我們審美化的社會中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它不僅是藝術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展櫃,還是反映時代精神的行動場所。
>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