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琦 | 北京報道
2019年伊始,影視市場遭遇寒冬的新聞就屢見報端。不過,影視市場雖然遇冷,但並不妨礙資本市場裏“影帝”雲集:從悲劇、喜劇、懸疑劇,甚至到動作劇,A股市場一個沒落,給網民們增添了不知多少笑料,也讓許多投資者落淚。現挑選其中10個關注度較高的案例,大家一起回顧一下。
雛鷹農牧:沒錢買飼料,豬被餓死了
2019年1月30日晚,“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的一則公告,刷新了人們對上市公司的認知。各公司虧損的原因雖說千奇百怪,但起碼還算沒有侮辱大衆智商,而雛鷹農牧的虧損原因可謂是“別具一格”,讓網友笑,股民哭。
雛鷹農牧在公告中稱,公司預計2018年度虧損29億至33億元。其中,由于資金緊張,飼料供應不及時,公司生豬養殖死亡率高于預期,疊加其它因素影響,公司較前次預測相比減少利潤3.91億元。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公司沒錢買飼料,結果豬被活活餓死了,所以要虧大概4個億。
據豬價格網統計顯示,2019年1月31日全國各省外三元豬均價爲11.25元/公斤。若以11.25元/公斤的價格和每頭豬100公斤、虧損3.91億元來估算,大概要“餓死”近35萬頭豬。
此後,因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019年4月26日起雛鷹農牧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披星戴帽。
自2019年7月5日至8月1日,*ST雛鷹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觸發退市機制。10月15日,*ST雛鷹以0.17元/股的價格退市。
獐子島:扇貝又雙叒叕死了
雛鷹農牧的“豬餓死了”,只上演了一季就最終落幕。從這個角度看,雛鷹農牧可能“有點兒虧”。畢竟,跟獐子島扇貝上演的“餓死”“跑路”大型連續劇相比,雛鷹農牧還真是個“雛兒”。
從2014年至2019年,5年的時間裏,獐子島的扇貝變著花樣地消失了4次,而且原因各異:有凍死的,有餓死的,有受災的,還多次出現“活不見貝死不見殼”。
按照獐子島的說法,2014年10月,是前兩年底播海域蝦夷扇貝因冷水團異動,近乎絕收;2018年1月,是因“降水減少導致餌料生物數量下降”扇貝被“餓死”;2019年1季度,是“底播蝦夷扇貝受災”;2019年11月,是“底播扇貝出現大比例死亡”。
總之,獐子島也算是跟隨時代潮流,不斷更新扇貝消失的版本:從扇貝跑路1.0版、扇貝餓死2.0版,到扇貝受災3.0版,再到扇貝死亡4.0版,以及不知道未來是否還會出現的5.0版……
按照股民們的說法,獐子島的扇貝可能還要多一種死法——“冤死”的。
扇貝“跑了”,獐子島卻依然堅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獐子島報收于2.75元/股,相較2010年曆史最高點位34.59元/股,區間跌幅超過92%。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獐子島的股東戶數爲4.39萬。這些股民,跑得了嗎?
*ST海馬:車賣不出去,房也賣不出去
2019年4月,*ST海馬的公告把自己送上了熱搜:4月23日、5月16日、5月23日連發三則公告,披露共出售401套房産。
一口氣賣401套房,*ST海馬這波操作堪比一家中小型地産開發商開盤,以至于一則公告都說不明白,要連發三條才能講清楚。
*ST海馬不去賣車轉去賣房,應該也是無奈之舉。2017年、2018年,*ST海馬的淨利潤分別爲-14.15億元、-22.73億元,如果2019年還不能扭虧爲盈,將被終止上市交易,並很可能因此退市。
此前有媒體預計,*ST海馬的這401套房市場價在6億元左右。即便是在公告中,*ST海馬對這401套房産的估價也達3.34億元。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二手房也不是那麽好賣的。從4月底開始賣房,直到11月23日,這401套房才算是賣得七七八八——賣出318套房,其中大部分是住宅。
賣房的價格也和之前預計的相差不少。公司位于海口市金盤工業開發區的269套閑置住宅,*ST海馬預計銷售金額1.03億元,現在售出246套,只賣了6512萬元;上海估價9981萬元的36套房産,現在售出2套,只賣出567萬元;售出的唯一一套商鋪更慘,155萬元成交。只有海馬花園的房産賣出的價格比預估的高一些。
截至2019年11月23日,*ST海馬已出售的318套房,總共賣出1.47億元。而其基本型乘用車2019年前11月累計銷量1752輛,公司生産的MPV乘用車已經停産,SUV乘用車在2019年前11月累計銷售22474輛,對公司業績的提升作用也是杯水車薪。
賣車賣不出去、賣房也賣不出去的*ST海馬,能否扭虧爲盈,保殼成功?
康得新:122億元存款“不翼而飛”
上市公司在銀行的上百億存款“不翼而飛”,要查賬卻被銀行拒絕,這樣的事兒不是童話,而是真實發生的笑話。
2019年1月21日,康得新發布公告,因22個銀行賬號被凍結,公司股票戴帽,變成ST康得,隨即“收獲”8個跌停。
然而,這只是開始。
4月30日,ST康得發布的2018年年度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准審計意見,3位獨立董事則在公告中透露,無法判斷康得新122.1億元銀行存款期末余額的真實性、准確性及披露的恰當性。會計師事務所則稱,銀行回函顯示前述存款賬戶余額爲0元。
當日,ST康得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變成了*ST康得。
更大的雷還在後面。5月12日晚,*ST康得實控人鍾玉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外界普遍認爲這與*ST康得“不翼而飛”的122.1億元存款有關。
更關鍵的是,作爲存款方的*ST康得,甚至不知道自己122.1億元存款去了哪裏。按照正常情況,只要在銀行查詢賬戶流水,即可清楚賬戶的資金流向。不過,北京銀行西單支行並不配合,拒絕查賬。
自己把錢存進銀行,現在錢不見了,銀行還理直氣壯地不讓查賬,這種奇葩事兒,震驚了整個資本市場。
直到證監會再三追問,才弄清原委:*ST康得的母公司康得集團和北京銀行簽訂了一個協議,*ST康得的賬戶是子賬戶,只要存錢進去,就會歸集到母公司康得集團的賬戶。
所以,這122.1億元實際上是到了康德集團的賬上。但是康德集團現在也沒錢了,錢又去了哪裏?現在依舊是羅生門。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ST康得實際控制人鍾玉因涉嫌犯罪已被執行逮捕。
“錢沒了”並不是全部,財務造假的迷霧更是讓投資者心寒。
證監會在調查中發現,康得新涉嫌多年財務造假,在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虛增利潤119億元。也就是說,*ST康得用假業績生生造出了個“白馬股”。
深交所則表示,如證監會對*ST康得作出上述最終行政處罰決定,深交所將第一時間啓動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流程。
如今的*ST康得,雖然還未退市,但業內普遍認爲,只是“死緩”而已。
康美藥業:300億貨幣資金不見了
如果說,*ST康得的122億元存款“不翼而飛”,還存在著被大股東“坑害”的可能性,那康美藥業的300億元貨幣資金“消失”,就只能說完全是自己的問題了。
4月30日,康美藥業發布2018年年報並發布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對2017年財務報表進行重述,“由于公司核算賬戶資金時存在錯誤,造成貨幣資金多計299.44億元”。
同樣是壓著最後的時間點公布財報,同樣是“康字輩”公司,同樣是公司賬上的錢不明不白地“消失”,不少網友質疑,這倆公司的財務是不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康美藥業董事會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此次會計差錯更正符合相關規定,真實、客觀、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
有業內人士評論稱,財務造假,分爲“古典造假”和“流氓造假”兩個階段。古典造假始自銀廣夏,屬于有著嚴謹“工匠精神”的財務造假;流氓造假始自獐子島,悍然挑戰投資者的智商,2019年發揚于康得新,于康美藥業達到巅峰。
其實,康美藥業的財務數據存疑,早在2018年末就已有端倪。2018年10月15日,一篇《康美藥業究竟有沒有謊言》的文章刷屏,指出康美藥業存貸雙高,不符合商業邏輯,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貨幣資金余額爲399億元,同時有息負債卻高達347億元。當年12月29日,康美藥業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19年5月17日,證監會通報稱,康美藥業2016年至2018年財務報告存在重大虛假。當晚,康美藥業公告稱,從5月21日起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公司簡稱變成“ST康美”。
2019年5月21日至6月11日,ST康美連吃15個跌停,再加上4月30日至5月9日被ST前的5個跌停,ST康美的股價一路從10.54元/股跌到了3.06元/股。上市公司的300億元去哪兒了咱不知道,股民的錢是實實在在地被坑了個精光。
赫美集團:高管無法保證年報真實性
很多股民都知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大概分四種:無保留意見(年報基本可信)、保留意見(年報部分可信)、否定意見(這年報是假的,舉報!)、無法表示意見(錢我照收,鍋我不背,信不信你們自己看)。
除了“無保留意見”,其他的意見基本就是舉報信:這個年報有造假,大家快來看。
一般而言,會計師事務所作爲第三方,爲了撇掉自己的責任,出具這些意見已見怪不怪;公司高管作爲相關利益方,帶頭說明公司年報有問題,倒是不多見,一旦出現,說明這個上市公司的年報已經假的沒法處理,公司高管不得不“自我舉報”,以便甩鍋。
2019年就有這麽一家上市公司,不僅會計師事務所對年報“無法表示意見”,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也在公告中明確表示無法保證公司2018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准確、完整——這家公司就是赫美集團。
赫美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18億元,同比下降20.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虧損16.15億元,同比下降1221.45%;扣非淨利潤爲虧損19.06億元,同比下降2729.87%。
可謂是慘不忍睹。但即便是這樣的年報,連公司三大高管都不敢保證其真實性,赫美集團的實際情況恐怕難以想象。
市場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年報公布後,赫美集團不僅“披星戴帽”變成*ST赫美,還直接迎來19個跌停,市值蒸發近百億。
更關鍵的是,此前的3月初,赫美集團發布了發行股份吸收合並英雄互娛的公告。在如此“大利好”的加持下,赫美集團股價一路“起飛”,連續10個交易日漲停,股價由月初的7.06元漲至最高點的19.46元,漲幅達到176%。
結果,不僅重組告吹,年報也涉嫌造假,公司股價一路跌到3元以下。
用股民的話說,連造假都造不出花樣的公司,還留著幹啥?
ST圍海:公章失控,高管集體辭職
公司高管辭職的事兒常見,但公司高管集體辭職的事兒不常見,而且還是在股東大會即將召開的前兩個交易日。
2019年12月13日晚,一家原本並不知名的上市公司,火了起來。
當日,ST圍海發布公告稱,公司的財務專用章、所有網銀U盾等及行政部監管的公章被公司控股股東圍海控股方面強行拿走,理由是“爲了公司順利發展,減輕財務總監個人壓力”。
當然,如果事情的發展止步于此,可能也就是小打小鬧而已——畢竟,搶公章這種事兒,在A股市場已經“見怪不怪”了,如果每年沒那麽一兩次,市場可能反而有點兒“不適應”。
一個星期之後,沖突再次升級。ST圍海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所有董事、3名監事(包括監事會主席)以及董事會秘書(兼公司副總經理)集體辭職。
這一席公告,立馬驚動了監管部門。上述公告發出後1個多小時,深交所就發來關注函,要求ST圍海說明這些高管在股東大會召開前兩個交易日內集體辭職的理由。
其實,說到底,這次“內鬥”的根源,就是ST圍海大股東圍海控股與二股東上海千年工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之間的奪權之戰。集體辭職的董事會中,大部分是二股東方面的人,而大股東欲收回董事會的控制權。
值得一提的是,ST圍海是在2019年5月底突然被ST的,原因是圍海股份此前爲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違規擔保6 億元,並在承諾日期到期前未解除擔保。
ST圍海的羅生門還在繼續,大股東、二股東方面各執一詞,好在公司股價並沒有因此受太大影響。至于最終結果如何,吃瓜群衆們就搬著小板凳慢慢看吧。
*ST毅達:公司管理層集體消失,公章、營業執照也沒了
ST圍海公章失控、高管集體辭職,但起碼公司還在,*ST毅達可就不一樣了:公司收入爲0,員工爲0,上交所、公司獨董找不到公司人員和非獨立董事,公章、營業執照等物品失蹤……
2019年1月,*ST毅達突然發布公告,黃皓輝、任一、鄭明、程小蘭4名獨立董事接到了上交所監管部門電話,被告知上交所無法與*ST毅達取得聯系,但4名獨立董事也均未能聯系到*ST毅達管理層。
整個一個上市公司,就這樣不見了。
當年2月26日,這4名獨立董事集體宣布辭職。3月,*ST毅達不得不開始通過臨時股東大會選聘新的董監高。從1月至3月中旬,公司前任非獨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具體工作人員全部失聯,公司治理完全癱瘓。
3月14日、3月15日,*ST毅達先後發布公告,聘請了公司總經理和財務總監,並委托總經理(法定代表人)全權處理追回公司證照、會計資料以及各類公司財産。由于公司公章失蹤,在這段時間裏,*ST毅達不得不以法定代表人簽字代替公章。
新上任的總經理和財務總監日子也不好過。
6月27日,*ST毅達的2018年年報姗姗來遲。不過,這份年報一發布,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年報顯示,*ST毅達2018年的營收爲0,並且喪失了所有子公司的控制權。*ST毅達還透露,由于報告期公司員工陸續離職,報告期末母公司履職人員爲0人。自聘任新的總經理、財務總監後,母公司員工人數爲2人。
也就是說,除了2019年3月聘請的總經理和財務總監以外,這個上市公司就再沒有員工了。“幸運的是”,這個沒有營收、沒有員工的上市公司,還有新任的7名董事和2名監事……
2019年8月28日*ST毅達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的收入依舊爲0,而獨立董事又少了一個。
這樣的上市公司,已顯然不適合繼續在市場上交易。在公司半年報發布前的2019年7月19日,*ST毅達就已被上交所暫停A股和B股股票上市。
深大通:暴力抗法,打傷證監會稽查人員
前面盤點了那麽多,有公司內讧的,有坑害股民的,但大都屬于“人民群衆內部矛盾”。下面這樁事兒卻是太歲頭上動土,即便是在A股市場,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
2019年5月22日,證監會稽查人員送達《立案調查通知書》時,上市公司深大通人員暴力阻礙證監會稽查人員執法,其中一名女性稽查人遭嚴重抓傷。
據媒體報道,深大通在面對證監會稽查人員時做到了五個拒絕:拒絕簽收通知書、拒絕對方進入辦公場所、拒絕接受詢問、拒絕在詢問筆錄上簽字、拒絕提供相關文件資料……
見過橫的,沒見過這麽橫的。
但碰上這麽個刺兒頭,證監會也很無奈。當晚,深交所發文強烈譴責,證監會也決定對深大通及實際控制人立案調查。
最終,證監會對深大通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主要責任人員采取終身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也算是給了市場一個交代。
敢對證監會稽查人員動手,最後也只是被罰60萬元了事的深大通,是什麽來頭?仔細一查發現,這家公司1994年就已經上市,幹過房地産,也賣過煤炭和鐵精粉,摘星戴帽好多回,可謂十足的老油條。
如今的深大通,表面上看,是集新媒體傳播、金融服務、大數據服務、數字娛樂、物聯網等爲一體的“科技+文化”産業集團,仔細一看,煤炭、鐵精粉方面的營收占比依舊過半。
也難怪深大通敢如此動手,畢竟人家是“老鐵,頭真硬”。
東旭光電:改制時接盤,“爆雷”還回國資
每年年末,天鵝南飛過冬。資本市場也不甘示弱,每到年末,總有幾只黑天鵝,給市場來幾個驚雷,提醒大家年關將至。
2019年11月18日深夜,上海清算所連發兩份公告,稱未收到“16東旭光電MTN001A”以及“16東旭光電MTN001B”中期票據的付息兌付資金和付息資金。
1個多月前,上述中期票據的發行方東旭光電才剛剛公告,說自己的賬上的貨幣資金還有183億元,“公司經營穩健、財務狀況良好”。
這一眨眼的功夫,20億元的票據就還不起了。不少股民不禁打了個問號:康得新、康美藥業的後續又來了?
不得不說,經過上市公司的折騰,貨幣資金余額這個名詞,已經快從會計學轉換成玄學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貨幣資金余額這種事兒,本身可能就存在一定漏洞:快到審計的時候借錢填上坑,審計完了馬上提走,你有脾氣沒?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李兆廷費盡力氣借著國企改制,從石家莊國資委那裏把上市公司收入囊中,經過5次定向增發、3次中期票據和1次公司債融資,合計融資約333億元,結果到現在還不上20億的票據,又要把公司還給石家莊國資委了。
遙想當年,爲了拿下東旭光電(當時名稱爲寶石A),李兆廷還分了三步走:先是股權增資擠進上市公司,之後底價受讓股權,再之後徹底將其收入囊中。
不過,當年李兆廷拿下東旭光電時的石家莊市市長艾文禮,已在2018年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投案自首。
如今,東旭光電已經爆雷,這個燙手山芋,石家莊國資委還敢接回來嗎?
編輯 | 李慧敏
編審 | 張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