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石青川
11月23日發布的《中國碳中和債發展報告2021》與 《中國ESG資管産品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以來被動權益類ESG主題公募基金收益情況幾乎全面優于同期滬深300以及中證500,而主動權益類ESG主題公募基金收益也在大部分時間跑贏了同期滬深300以及中證500。
除了大基金,民間投資機構今年也十分看好節能減排領域,重慶陽光德盛私募基金投資經理杜小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關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基本都已翻倍。深圳梧桐引鳳財富管理公司董事長王翼也對記者說,他今年主要關注了新能源汽車、儲能以及消費電子賽道,並投資了兩個鹽湖提锂項目,目前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優秀的收益情況來源于市場支撐。據統計,2018年至202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累計有38家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上市,IPO融資額合計374億元。而截至目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從事綠色産業的上市公司超過260家,累計股權融資超過7900億元。
低碳環保行業以及綠色資産正在成爲資方追逐的新藍海。
能源行業減排爲現階段重點
中自科技是一家主要以大氣汙染治理爲主營業務的科技公司,對于資本市場追逐綠色産業,其董事長陳啓章特別有感觸。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像是“借到了東風”,感受最明顯的是,不少機構開始比肩接踵地前來調研。
實際上,陳啓章最早感覺到市場變化是在2019年。當時中自科技剛有起色,2018年年營收剛越過3億元門檻。公司在科技研發方面投入較大,此前卻由于環保産業不受青睐,融資一直是個難題。
2019年開始,不少銀行以及擔保等貸款機構開始有了主動尋求合作的苗頭。中自科技對此深感慶幸並不斷獲得融資,由于資金問題得到緩解,2019年中自科技全年營收迅速飙升至10億元。
除了金融機構不斷加碼,資本市場也在多層級介入綠色産業。浙商資本執行董事、深圳市低碳産業投資商會副會長李劍雲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宏觀上看,這屬于國家層面的投資關注和發力,國家相關的投資平台以及相關産業會對資本形成帶動作用。李劍雲還透露,截至目前,環保固廢等綠色技術、資源利用,已成爲市場重點關注的方向。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則表示,碳中和目標提出之後,中國綠色金融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有了這個目標,國內具體行動方案會把減排指標分解到各個行業與各個區域。
他提到,比如地方政府除了會關注GDP,碳排放也會成爲其一個約束目標,有了約束目標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整個經濟生産結構甚至每個人的消費理念都會發生深刻變革。
曾剛介紹,中國目前的碳排放結構大概爲電力行業占40%,工業部門占40%,建築行業占10%,交通占10%,從這個角度來講,意味著未來減排的重點必須在能源領域和工業領域。
因此,曾剛認爲,減排的路徑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減少和控制能源領域的排放,由于40%的碳排放來自電力,加上工業企業的排放也是對能源的消耗,所以能源結構的調整是重要方向,即從傳統能源轉向清潔能源;第二是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做好傳統能源的清潔化以及提高傳統能源能效,讓單位GDP排放量下降。
滄石環保科技執行董事孫小龍也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目前大量減排目標都在能源行業,能源企業每年不得不在減少碳排放上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如果能利用一些技術幫助這些企業減少碳排放,或者說降低其減排成本,那收益會是巨大的。
低融資成本、高市場空間、碳排放權收益成綠色資産三大優勢
除政策牽引外,融資成本的降低也被行業內反複提及。
陳啓章透露,融資成本的下降對其業務增長起著重要作用,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公司的融資利率下降0.5~1個百分點。
11月8日,央行通過公告稱,將采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對金融機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相關企業發放的符合條件的碳減排貸款,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爲1.75%,期限一年,可展期兩次。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楊再平對此表示,目前綠色信貸規劃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約28%,占國內貸款總額的比例超過9%。按照現行市場融資成本算,在央行此政策之下融資最低僅有2%的利率成本。
楊再平還表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領域和碳排放的技術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很多科技成果要轉化,資金將是助推器。
而融資成本的下降也激活了更多市場因素。
孫小龍說,他之前並非從事環保行業,現在加入是看好行業未來。而看好環保的邏輯也不複雜,他向記者舉例:“比如,我們目前的業務包含水處理膜材料,2020年全國水處理膜材料的市場是3400億元,而水處理膜材料只是水處理中很小的一個細分。更有想象空間的是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以及其他更多賽道,比如大氣治理、土地處理、重金屬處理等,這個市場體量是巨大的,而在這麽大的市場體量裏,目前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被稱作‘巨無霸’,行業內稍大一點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也只是5%左右,未來想象力巨大。”
除了市場空間更容易拓展外,節能減排的企業可能還隱藏一筆不小的額外利潤。
根據特斯拉年初公布的財報,特斯拉去年首次實現盈利,而實現盈利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碳彙收益。財報顯示,特斯拉2020年淨利潤中,有15.8億美元是靠賣碳排放信用額度獲得,而2019年特斯拉的這筆收入是5.49億美元。
雖然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越來越活躍,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從市場啓動到12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849萬噸,累計成交額約35.14億元。
重慶大學客座教授黃靜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比國外的交易體量,國內市場空間巨大,碳排放權交易的收益很可能是未來一些綠色資産盈利的重要途徑。”
爲減排共識貢獻金融力量
未來這些綠色産業還有哪些機會?
陳啓章覺得,目前行業處在初期階段,距離“雙碳”目標還十分遙遠,要走的路還很長。不過他和孫小龍都信心十足。孫小龍認爲,現在只需要開拓市場,短時間內幾乎不需要去跟其他同行競爭。
李劍雲同樣看好綠色産業,“國際上金融資本早就向這個領域傾斜,特斯拉就是個不錯的例子”。
國際上已經在減排方面達成共識。據統計,目前約130個國家和地區作出碳中和承諾,其中約50個經濟體實現了碳達峰,對應碳排放規模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6%。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著力發展綠色金融市場,以推動自身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2019年11月,新加坡推出“綠色金融行動計劃”,提出增強金融體系抵禦環境風險的能力、發展綠色金融、創新産品和技術等多項舉措。
2019年12月,歐盟發布《歐洲綠色新政》,明確要求企業和金融機構強化氣候信息披露,並將氣候相關風險納入歐盟審慎監管框架。
美國也在拜登政府上台後提出近2萬億美元的“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計劃”。
而據上交所副理事長管興業透露,目前上交所正在主動參與全球綠色金融治理,積極貢獻上交所力量,包括牽頭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制定《可持續交易所原則》;作爲聯合國可持續交易所倡議顧問組成員,參與制定《全球發行人氣候信息披露指南》;與盧森堡交易所共同打造綠色債券信息通,成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新範例;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綠色企業,在中歐國際交易所和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等參股交易所發行綠色債券等。
而這些舉措也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不謀而合。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在中新金融峰會綠色金融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是“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需要大量的綠色投融資。他認爲,中國企業家經過多年努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優質項目,這些項目投産後就有現金流,而且一大部分屬于綠色概念,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資産證券化的方式,把“一帶一路”綠色項目形成的現金流證券化,向全球投資者發行。這樣一方面有助于爲“一帶一路”提供更好的投融資機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盤活部分已經運行的相關項目。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24期)
2021年第2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