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個可以安置靈魂卻無法安放肉體的城市!但也許,在深圳居有其所在不久的將來要實現了?
昨天“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上了微博熱搜!
現在的新加坡幾乎可以說是全民有房,雖然它的生活成本排名世界前列,但居民們完全不用爲買不起房而操勞一輩子。
有錢可以享受生活,沒錢也有地方能落腳,這種“人人可居其屋”的模式不知道讓世界上多少國家的人都在羨慕。
尤其是在中國,對于普通人來說,靠上班賺錢購買一套房子簡直是癡人說夢。
一套房子往往需要至少上下2代人共同努力才買的起,從交錢買房那一刻到完全擁有房子這整個過程,別提有多難了。
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跟北京、上海一樣,每年有無數的年輕人懷揣著夢想去拼搏,最後卻被房價打回原形。
但房子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剛需,不得不去考慮,房價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去與留,所以房價和改革一樣備受人們關注。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一場發布會上提出,
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爲此,深圳將提出一個大規模建房行動。張學凡表示,大規模建房行動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這兩大塊。其中,有110萬公共租賃住房的發展目標,每年公共租賃住房建設10萬套。
深圳將通過五年甚至八年的補短板,力爭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較好地緩解,以此穩定房地産市場,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此外,深圳還有一個目標,即在“十四五”期間人均住房面積從27.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提高民衆的居住質量。
此消息一出,在網上立刻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網友們喜極而泣,這是終于不用再羨慕新加坡的節奏了嗎?
新加坡“人人有其屋”模式
HDB(組屋)
新加坡政府組屋(HDB)行動始于1960年,是人民行動黨競選活動中承諾給公民的“福利”,最終是由新加坡政府建屋發展局(HDB)設計建造的住宅。
HDB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通常以市鎮爲中心建造,周邊配以相應的地鐵,公交,學校,商場,小販中心等各種生活配套設施。現在有大概80%左右的新加坡公民住在政府組屋裏面。
購買一套新加坡組屋只要100萬-250萬人民幣(約20-50萬新幣)左右,跟中國的二線城市差不多。但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啊,據統計,申請者的平均家庭收入爲31500人民幣/月(6300新幣)。
且整套房子的首付(10%)可以使用CPF(新加坡的公積金系統)支付,工作後存2-3年即可存夠。
剩下的錢可申請貸款,每月月供大概爲1500新幣左右,完全可以用CPF支付,每月不需要額外使用現金付貸款,購買祖屋的居民幾乎沒有任何還貸的壓力,平時該吃的吃,該玩的玩。
這麽好的“福利”當然申請資格也需經過嚴格的審查。
直接同政府申請購買組屋(BTO:built-to-order)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 新加坡公民(至少一方)
2) 申請者以家庭爲單位(夫妻或者父母與孩子)
3) 家庭月收入不超過12000新幣
4) 申請時不能擁有其他房産。(賣出現有私有房産30個月後才可申請政府組屋)
5) 永久公民加永久公民的組合只可以購買2手組屋
申請到組屋之後,最少要居住5年後才可以轉手自由買賣,低于5年只可以由建屋局收回。
通過這樣嚴格的申請條件審查之後,新加坡政府才絕對保證了申請到的組屋只能自住,嚴格杜絕了炒房現象,所以房價這麽多年一直維持在一個很穩定且合理的水平範圍內。
而對于那些家庭月收入超過12000新(6萬人民幣)的“有錢人”,則可以自由購買市場上的私人住宅房産,政府完全不參與管理。
深圳如何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人口和經濟呈爆發式增長,外地人口不斷湧入深圳這個小地方,用地受到很大限制,于是,深圳成爲中國諸多城市中,新房供應和人口增長最爲尖銳的城市之一。
過去20年,深圳住房方面更多的是市場化模式,在大大促進房地産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病,比如,房價不斷高漲、供需結構性失衡等。
爲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深圳在不斷嘗試解決途徑。
加大供應是途徑之一。2019年,深圳房地産投資額達到3059億元,是2014年1069億元的2.86倍。2019年全年深圳房地産增加值達到2285億元,比2014年的1324億元增長73%。
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張學凡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在“十四五”期間,深圳在用地供應上會做一些調整,住宅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從“十四五”開始提高到25%,甚至在“十四五”的前兩三年提高到30%。
大力發展公共住房。用地比例提升之後,接下來就是大力發展公共住房體系,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穩定住房供應體系,讓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使住房回歸民生屬性。
但同時,學習“新加坡模式”並不意味著照搬,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我們導入新加坡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深圳的這個不均衡發展問題。”
但新加坡模式需要試驗,要盡可能解決這個新模式帶來的新問題,減少新問題帶給市場的震動。
未來如何發展,可能還要因具體城市的發展而定。
【相關閱讀】
中新建交30周年!互送口罩、合奏二胡,關系更和諧了!
中新兩國商務部長通話,確保食品等供應鏈!
親別忘了點贊、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