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龍 報道
本地集體出售熱潮掀起,但高檔私宅的集體出售交易似乎還是“冷飕飕”,交易活動比上輪集體出售高峰少了九成以上。
不過,市場人士認爲,隨著高檔私宅價格逐步上揚,預料集體出售熱潮也會延燒至高檔私宅,今年會有更多高檔私宅搭上集體出售的順風車。
《聯合早報》和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整理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核心中央區(CCR)的集體出售交易共八宗,總交易額10億5160萬元。
相比2006至2007年,上一輪集體出售高峰,同一地區的集體出售交易超過100宗,總交易額達到145億元。
高力國際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指出,在10年前的高峰期,集體出售市場主要是由烏節路、東陵和裏峇峇利等地區的高檔私宅交易所帶動,之後再擴大至大衆化私宅領域。
然而,在這輪集體出售熱潮中,市場是由大衆化私宅項目所帶動,包括多個私有化中等入息公寓(HUDC)加入到這一波熱潮中。
對此,宋明蔚認爲,這是因爲我國基礎設施過去十年改善很多,地鐵線路擴大到更多地區,令市區邊緣和市區外地區的私宅項目吸引力大大提升,造成現在大衆化私宅項目更受集體出售市場歡迎。
“對發展商來說,他們也對這些有業主自住需求的項目較有信心,這些自住需求一般來自周圍的成熟住宅區。”
高力國際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集體出售交易共有30宗,總交易額達91億3700萬元,但超過一半或52億4100萬元是來自中等入息公寓的集體出售。第9郵區至第11郵區的高檔私宅集體出售,只占總交易額的11.5%。反觀10年前,高檔私宅占了集體出售總交易額的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