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文巧 每經編輯:楊歡
9月28日,主題爲“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召開。此次論壇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三地同時連線舉行。
當天,來自全球國際大都會的200余名科技翹楚、金融領袖共聚成都,共同探討企業競爭力、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等議題,制定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議程。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席卷全球,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中國之外,新加坡也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放在新經濟領域。
以開放式經濟著稱的新加坡,是如何提升科技創新活力的?論壇上,來自學術、投資、電商等領域的翹楚分享了關于新加坡的經驗。
“三螺旋”合作
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亞洲金融危機後,新加坡意識到知識和技術的生産需要自主創新,政府出台了相關規劃和政策,新加坡進入知識密集型經濟時代。
此後,新加坡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近日,由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美國康納爾大學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排名第八,是亞太地區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之一。
在新加坡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進程中,政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要保持經濟的開放度、繁榮度和創新性,政府需要支持企業的活動。”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說道。
“新加坡之所以吸引創新企業,其中一點就是有支持企業或大學研發的資金,在對企業的立法監管方面更具包容性,政府設立一個監管沙盒,可以保證有秩序、有活力的發展。”
不過,經濟的開放繁榮與創新,並非是由單一的因素成就。江莉莉認爲,新加坡的開放和創新離不開大學、産業和政府的“三螺旋”(Triple Helix)作用。
“産業也可以支持創新,進行創新的投資,建立研究實驗室,並和大學一起設計研究項目。”她談道,“而大學的作用是孵化創新成果,培育創新人才。但是反過來,大學也可以支持由風投支撐的初創企業的誕生。”
在她看來,各個角色並非線性關系,而是此呼彼應、相得益彰,大學可以承擔部分商業化的作用,如企業孵化,而産業也可以像大學一樣培育創新項目。
抓住亞洲機遇
嘉賓對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新經濟的發展,催生了新加坡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衆多科技創新初創企業,給新加坡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也使新加坡嗅到了亞洲機遇。
“上世紀60到80年代,新加坡實現了戰略轉變,主要想要吸引西方投資者,許多歐美企業由此也把新加坡作爲一個區域中心或總部進行輻射發展。”戈壁合夥人有限公司東南亞基金合夥人邱家睦回憶道,“但是,在過去的5年中,獨角獸的崛起給我們帶來了改變。尤其是東南亞的這類公司,往往把總部設立在新加坡。新加坡已經成爲新的東盟經濟中心。”
“東南亞國家在電商、交通、食品科技等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尤其是印度、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四個國家,占到了這個地區80%的人口,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邱家睦說道。
除了東南亞國家外,他認爲,新加坡還應更多地聚焦中國機遇,一些中國産品和技術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如何將中國和歐美的先進技術結合,並很好地運用,應當是新加坡的下一步。
而從産業的角度來看,新加坡初創企業Carousell旋轉拍賣聯合創始人吳承翰表示,抓住亞洲機遇,也需要因地制宜。“鑒于各地文化、語言和基礎設施的差異,我們要進行本地化的研究。從産品來說,我們有本地化的産品和服務,包括不同的支付體系和物流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