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到了55歲後,可在還沒有獲得每月退休入息的情況下,提前從公積金提取一部分儲蓄。一項本地研究發現,年滿55歲的低收入、低存款者,相較于高收入、高存款者,更依賴這筆可預支款項應付日常開銷。
同時,無論收入高低,人們似乎都甯願先把一部分公積金取出來,也不願留在公積金戶頭裏賺取更高利息。
一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想了解公積金的55歲提款機制如何影響國人儲蓄和消費行爲,以此探究他們是否理性消費,未雨綢缪。這篇名爲《決定的時代:提取退休金以及開銷與欠債反應》的報告今年4月刊登在知名學術期刊《管理科學》。
他們與本地一家有400多萬個存戶的銀行合作,在2010年至2012年間,觀察18萬名存戶55歲前後的存款波動、55歲之後信用卡和轉賬卡(debit card)使用情況,最後利用2654個戶頭做具體分析。
研究發現,調查對象的銀行戶頭在年滿55歲之前的三到六個月沒有太大波動,但在過了55歲的兩個月內,銀行儲蓄平均多出1萬5000元,相當于平均收入的2.5倍,或55歲前銀行存款的32%,相信很多是來自公積金提款。有了這筆新增存款,存戶滿55歲之後的一個月開銷增加了650元,信用卡賬則減少近200元。
研究進一步發現,收入越低、流動資産越少的存戶,在55歲之後花的錢比高收入和高資産者更高。例如,低收入者55歲之後的兩個月存款增加1萬元,占55歲之前存款的35%。但一年後他們的存款跌了5000元,相當于初始增幅的一半。當中,1000元花在提款初期的信用卡和轉賬卡開銷,另有一小部分用來償還卡債。相比之下,高收入存戶55歲之後的兩個月存款增加2萬元,是低收入者的一倍,但增幅只占他們55歲前存款的28%。一年後,他們的存款也只跌了3200元,還是比55歲之前淨增1萬7000元。雖然他們也償還卡債,但消費行爲卻沒什麽改變。
同樣的,如果根據存戶資産來看,低資産者在55歲之後的存款增加了,開銷也增加許多,但高資産者的存款增加卻並未使他們花錢更大手筆。
在這批抽樣調查對象中,底層10%人群每月收入2809元,頂層10%收入1萬零667元。
進一步分析也發現,低資産者在55歲之後主要是把額外增加的收入用來購買非耐用品,如紙巾洗發水等日用品,以及不可見用品(non-visible goods)。可見用品一般指用來“炫富”的服飾珠寶等奢侈品。由于本地車價高,人們通常不用信用卡買車,而數據又不包括現金或支票交易,因此這次的分析無法找出國人55歲提出公積金存款後,是否用來買車。
參與研究的國大金融系院長講席副教授錢文瀾指出:“這顯示年滿55歲的國人手頭的確需要一些現金,他們提款後就能有額外資源應付日常開銷,尤其是低收入、低存款者。他們傾向于把錢花在雜貨、日常用品和醫療開銷,而不是花在奢侈品。他們也把錢用來還卡債。總的來說,公積金55歲提款機制緩解了低收入、低存款者的財務緊張,也帶來更多靈活性。”
點擊閱讀:房價和股市回報率影響提款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