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指出,增加永久居民和新移民數量或許是贍養年長者的方法之一。但他也認爲,需要保持勞動隊伍的受聘能力和靈活度。
隨著大批在“嬰兒潮”出生的國人逐漸步入退休年齡,65歲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從2008年的9.6%升至今年的15.2%,同期的公民年齡中位數也從37.8歲增至41.7歲。
根據總理公署屬下的國家人口及人才署昨天公布的《2018年人口簡報》,隨著我國人均壽命增加,生育率又偏低,65歲及以上的公民人口逐漸增加,而且增加速度會比過去10年來得快。
目前,每一名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需要4.2名介于20歲至64歲的工作人士贍養。這個老年人口贍養比例(old-age support ratio)在2008年是6.7名。這個比例到了2030年可能跌至2.4名。
除了65歲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逐年增長,80歲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也從2008年的1.9%(5萬9000人)增至今年的3%(10萬4000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在某個程度上同意,增加永久居民和新移民數量或許是贍養年長者的方法之一。但他也認爲,需要保持勞動隊伍的受聘能力和靈活度。
陳恩賜說:“我們需要一個有活力的經濟體來確保社會服務和福利領域有充足資金支持運作。我們也需要足夠人口來提供看護服務和支持推動整體經濟。”
研究員:國人過度依賴外籍女傭照顧年長者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國安在談及照顧年長者所需的人力時則指出,本地在這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尤其是長期護理方面。他觀察到,新加坡人目前過度依賴外籍女傭來照顧年長者,而這些女傭大多缺乏照顧年長者所需的技能與訓練。
余國安也建議,從就業和義務工作著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老齡化。
未來的年長者會比現在的年長者更健康、受更高教育,也更懂得如何使用科技。如果善用這些長壽“紅利”,他認爲老齡化的社會情況未必是毫無希望,年長者可做的還很多。
其中兩個可努力的方向是制定更靈活的就業政策,以建立更包容年長員工的就業市場,同時鼓勵年長者當義工,相互分享技能、資源與時間。
余國安說:“我們必須讓大批更年長、更健康,也可能更具生産力的這群國人保持這個狀態,相互扶持,一起有尊嚴地老去。”
新公民與永久居民人數四年來穩健增長
新入籍公民和永久居民人數過去四年來穩健增長。
新公民從2014年的2萬零348人增至去年的2萬2076人,這包括新加坡籍父母在外國生下的孩子。去年,這群孩子約1600名。
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者,則從2014年的2萬9854人上升至去年的3萬1849人。當中,大部分屬于25歲至49歲的黃金工作年齡層。他們大多數具有中學以上的學曆。
去年,超過六成的新公民和新永久居民來自東南亞國家。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新公民和新永久居民分別占28.6%和31.8%。
政府在2009年底收緊了移民政策,導致永久居民的申請門檻提高,新永久居民人數維持在一年3萬人左右。在此之前,2008年有近八萬人成爲永久居民,2009年則有約6萬人。這個數字到了2010年跌至約3萬人。
報告指出,和過去幾年相同,新加坡每年引進1萬5000名至2萬5000名新移民,來減緩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所帶來的影響。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國安受訪時指出,雖然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減緩勞動隊伍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産力下降問題,但是他們也會年華老去。這可能導致我國必須增加新移民和新公民人數,以防止老年人口贍養比例(old-age support ratio)下滑。從政治角度來看,這可能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