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時代改變,企業轉型刻不容緩。而企業在轉型的同時,員工也必須跟上腳步,學習新技能和適應新的營運或商業模式,打造全新競爭力。
“創新轉型·重塑未來”系列邀請五家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員工,分享企業如何協助他們轉型、他們又怎麽克服轉型時遇上的挑戰以及如何從中獲益。
本期介紹華僑銀行如何通過未來智慧計劃,幫助旗下共計2萬9000名員工提升數碼才能。
人生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無止境的改變。當全球掀起勢不可擋的數碼化浪潮,迅速席卷各個領域,帶來顛覆性的挑戰與變數時,不論是個人、企業、機構或國家,無一幸免。若不想被動受“敵”,就得主動出擊。
華僑銀行(OCBC)當仁不讓,在多年來的衆培訓課程以外,于2018年5月新增一項享譽業界的智慧未來計劃(Future Smart Programme)。該計劃爲期三年、耗資2000萬元,旨在提升旗下遍布各國、共計2萬9000名員工的數碼才能,爲將來做足准備。
通過網絡自學金融人工智能
聞風即至、主動報名的資深功臣之一,是在華僑銀行服務了40年,現任渠道及項目兼現金管理和環球交易銀行服務副總裁的黃慧璇(58歲)。她從數千個課程中,選擇了金融人工智能,通過網絡自習自學。
黃慧璇見證了公司無數個“第一次”,對變化並不陌生,也勤于上課。她在接受《聯合早報》的訪問時說:“我喜歡學習新的事物。座右銘是‘要與時並進’。”黃慧璇深信知識越多、技能越好,“市場價值”就會變得越高。即便上完課後,未必能立即學以致用,但有基礎就有再次提升的機會。除此,新的知識還可爲她釋疑解惑,例如:“人工智能非但不會取代人類,反而還需要人類來繼續指導它”。
據悉,基于她的正能量和積極的個性,黃慧璇在公司頗有人氣,舉凡有團隊准備開展新計劃案時,必然點名指定要她加入。
然而,工作之余若還得進修,少不了要減少與家人相伴的時間,周末獨自在房中上課。但要達到目標,必得付出代價。好在有家人支持,線上學習亦省下了外出求學的時間。同時,她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集中力,循序漸進,把持穩定的進度。
這一路上給予黃慧璇最大啓發的人便是她的丈夫。她先生是一名企業家,一生熱衷于創業,更以追逐瞬息萬變的新事物爲樂。有了共同的信念,夫妻兩人即便在不同的領域,彼此仍是相知相守的最佳良伴。
接下來,黃慧璇打算探索網絡風險;面對未知的領域,絲毫沒有畏懼,只有堅定的信心。
與兩所理工學院合作 打造兩道認證途徑
爲擴展智慧未來計劃,有結構地培育能洞悉數據和網絡安全的專業人才,華僑銀行先後與義安理工學院和淡馬錫理工學院合作,分別于2019年7月和同年11月,建構了完整的培訓框架,以及兩條前往認證的途徑,即數據認證通道(Data Certification Pathway)和網絡認證通道(Cyber Certification Pathway)。
數據認證導向的是數據分析師(data analyst)和更精深的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網絡認證培育的則是網絡風險分析師(cyber risk analyst)和網絡安全科學家(cyber security specialist)。
自此的三年內,華僑銀行准備培訓200名數據科學家和數據分析師,以及200網絡風險分析師和網絡安全科學家。
首批數碼分析師認證學員
在報讀數據認證課程之前,加入華僑銀行已有五年,目前39歲的資金與財務監控及咨詢副總裁林志,分內工作本就包括了變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對各式各樣的變化, 他不僅習以爲常,還稱得上是喜聞樂見。
面對數碼轉型,他憧憬著自己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吸收、掌握和駕馭全新的科技。早在該計劃推出的一年前,他已私下報讀不同的課程,還買了不少相關的課本自修。
可是,這種自學方式多有疏漏,難成一套完整的系統。因此,林志在知曉公司出資並推出新的數碼轉型計劃時,立即在2019年底報名爲期一年,共八個單元的數碼課程,成爲第一批通往數據分析師認證的學員。目前,他已順利完成了第一個單元,預計今年底畢業。
在進行業務分析的工作時,林志非常享受通過科技把既枯燥且重複性高的工作轉化爲自動化的程序,以便騰出多些時間帶領他的四人團隊進行具有增值性的項目。他指出,掙脫繁冗細碎的部分,方能從具有挑戰的工作中得到樂趣,不僅提振團隊的士氣,還可提高工作的品質。
有了認證後,即便工作崗位沒變,他說:“有了全新的知識和視角,原來的工作已然化爲重新诠釋和發揮創意解決方案的沃土。”倘若希望再精益求精,林志的下一步便是考取該課程中數據科學家的認證。
林志常激勵自己的一番話,來自被評爲《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16歲瑞典環保少女通貝裏(Greta Thunberg),即“解除氣候危機難題早就有了答案。我們已經掌握所有事實和解決方案。我們要做的唯有喚醒自己和開始改變。”氣候是如此,數碼轉型亦然。
不讓年齡成爲絆腳石
轉型的過程中,若有能夠激勵自己的對象,助益非凡。但如果自己便是激勵同僚的人,他本人的福分是否翻倍?
現年50歲,在華僑銀行擔任環球資金與業務流程轉型助理副總裁的薛胡(Sheihu Abdul Khadar)同樣在上數碼課程,與林志是同學,更是他們當中最年長的一位。
薛胡卻爲此喜不自勝。他表示,與一班年輕人一起上課,連他都覺得年輕了許多。此外,倘若功課碰到難題,他也不愁沒人問。他指出,在求知的道路上,要學會把年齡視爲無物,別讓它成爲絆腳石。另一方面,同學們皆視他爲了不起的好榜樣。
至于上課的動機,他認爲:“世界已經在改變,自己與其做一潭死水,不如做一條清泉。”既然公司已經提供機會與經費,就應該趁著自己還有工作的時候,抓緊進修,成爲他人不可或缺的人才。他指出:“如果你自己的明天你都不願投資(時間和精力),還想指望誰來投資你的未來呢?”
然而,平日裏既要工作又要上課,公司與義安理工學院兩處跑,自然是一樁苦差事。但他每每牢記,那不是一種犧牲,而是對自己的一項投資。同時,由于同學都是華僑銀行的員工,大家志同道合,自動自發,更形成了一個互動、互惠、互相鼓勵與扶持的群體,大幅降低了學習過程中的壓力。
回到家中,他還得繼續閱讀和做功課。他與妻子育有三個兒子,爲了能夠督促孩子認真學習,並且與他們相伴,薛胡會與孩子同坐一桌,四人在各自的課業上拼足全力。
薛胡憑借他的毅力與堅持,最終所獲得的回報,絕不僅僅是一份認證所能涵蓋的。
華僑銀行集團人才資源總監何保華對《聯合早報》說:“我們在征聘時,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才能。”他們同時也是其他人的子女、父母、手足和親友,皆是一生難以分割的緊密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因此,爲了確保員工能在全世界轉型的洪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間接地照顧他們的家人與親友,華僑銀行決定推出智慧未來計劃,以此實踐“一個也不落下”的最初承諾。
五之三
【本系列由未來經濟理事會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