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今年伊始,美國與中國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利好消息,推動全球股市上漲。然而,冠病疫情的暴發與擴散,導致美國引領的全球股市在3月份暴跌,而美國股市也結束了長達11年的牛市。緊接著,美國聯邦儲備局以及各國政府推出重磅的救市配套,在大量資金漫灌下,股市出現V字型反彈,並與陰霾的經濟前景背道而馳。
資金驅動的股市,深受信息流的左右而劇烈波動。據統計,今年以來,美國股市的標准普爾500指數已有38天的波動是在2%及以上,這是1933年以來波動天數最多的一年。股市暴跌暴漲,加上銀行存款利息低,以及居家辦公,吸引了不少散戶投資者進場從事短線投資,包括在一天內平倉的對敲交易。這也加劇了股市的波動。
邁入下半年,資金驅動的股市,相信還會繼續震蕩。投資者或許應留意冠病疫情的發展、經濟重啓後的公共債務與企業債務問題所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以及美國總統選舉對股市的影響。
供應鏈及需求難以完全恢複
首先,政府的救市配套只能纾緩疫情對企業與個人的沖擊,但只要疫情沒有消退,供應鏈以及需求就難以完全恢複。股市對經濟重啓後的經濟反彈,恐怕過于樂觀。疫情猶如戰場,在硝煙四起過後,留下的是斷瓦殘垣,需要時間重建。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大小企業可能倒閉或進行債務重組,從而波及下半年的股市。
盡管多個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但防疫專家普遍認爲,疫苗最快也要到今年底才可能面世。與此同時,第二波的疫情已在多個國家暴發。受災國尤其是主要經濟體在第二波疫情所采取的病毒阻斷措施,將牽動全球股市。
其次,全球在抗疫推出重磅的救市配套,導致多個國家的公共債務劇增。此外,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長期的寬松貨幣政策推高了企業的債務,尤其是美元債務。疫情加大了信貸風險,並可能削弱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從而對風險資産價格造成下行的壓力。
全球股市在3月份的暴跌反映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一旦轉變,可導致資金市場急速凍結,並引發抛售行爲。與冠病疫情期間人們在超市搶購廁紙及食物一樣,投資者驚慌抛售金融資産以搶購被視爲避險的美元,導致市場出現美元短缺的危機。在一霎那間,依賴美元融資的企業面對融資困難,而大量資金也從新興市場經濟體回流到美國。美元是全球的儲備貨幣與交易貨幣,美元資金市場凍結影響全球風險資産價格,包括股市在內。
孟文能:後冠病時代
須優先關注債務積累問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最近在接受國際金融協會的訪問時指出,在3月份的兩個星期內,企業債券市場所承受的壓力,包括美國在內,遠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來得嚴重。企業債券市場,尤其是美國商業票據市場對新加坡以及本區域的企業非常重要,因爲它們通過這個市場獲得美元融資。
他透露,美元企業債券市場近乎凍結,促使金管局在當時開始部署,應對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幸好,聯儲局及時通過臨時貨幣互換協議爲新加坡等九個國家提供美元,使市場暫時穩定下來。
孟文能指出,後冠病時代必須優先關注的是債務積累的問題。他認爲,當貸款寬限期結束後,信貸風險將攀升。一旦信貸評級機構下調債券以及企業債務的評級,它將加劇金融市場面對的壓力。
第三,今年是美國總統選舉年,原本穩操勝券的特朗普在疫情沖擊下,選情告急。特朗普以股市的表現衡量他的政績,因此他在競選時若落後于對手,或甚至落敗,將會重創美國的股市。
此外,競選期間中美關系的惡化以及美國與歐洲正在醞釀的貿易戰,都可能成爲股市調整的借口。上星期二,美國白宮顧問納瓦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聲稱,中美貿易協議“已經終結”,馬上引發美國股指期貨下跌,美元上漲,而亞洲早盤股市也猛跌。在經過澄清後,股市又回彈。這顯示,資金驅動的股市對信息流的敏感程度。
衡量本地股市的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今年以來下跌19%,還沒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相對上,本地股市的估值偏低,而且股息收益率也偏高。上星期,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指出,新加坡經濟正在“持續複蘇”,建議投資者買進從周期性複蘇中受惠的股票。
另一方面,瑞銀表示,本地股票的市賬率(股價與資産價值的比率)低過1,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股市觸底相似。在本區域中,新加坡股市是它的首選。
然而,本地股市深受美國股市的左右。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高,但美國股市的回彈卻已接近疫情前的水平,而反映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還比疫情前更高。盡管如此,資金驅動的股市,有賴于大量流動性的支撐。一旦救市措施退市或流動性凍結時,全球股市將可能重演3月份驚慌抛售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本地股市今年以來機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總額,持續超過買入的數額,這值得小投資者玩味。小投資者或許也應留意美元的走勢。在經濟基本面疲弱的背景下,美元走強意味著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