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揚 溫偉中 報道 [email protected]
大選點將●專訪黃志明
黃志明表示,許多雇員在疫情發生前忙得喘不過氣來,工作和家庭等壓力也使得他們不會把技能提升視爲首要任務。但疫情暴發後,很多人意識到提升技能的價值,因爲它和個人價值以及工作的相關性起著直接的作用。
如果半年前要求工會領袖上網開視訊會議,大概不會有太多人響應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的號召,但冠病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工作方式和日程,如今工會領袖用電腦或手機開會已經得心應手。
就是因爲親眼目睹這樣的轉變,也是總理公署部長的黃志明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對接下來推動數碼化轉型的工作充滿信心。
他說:“人們的適應能力以及科技的可用性,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工會領袖,讓他們意識到科技是可以依賴的,能夠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工作。”
他指出,雇主在疫情發生前對數碼轉型也有些遲疑。“他們會說,我的生意做得還不錯,爲什麽要急著轉型呢……但資方現在就看到數碼化的好處了。對他們而言,能否轉向數碼化取決于企業的能力。”
黃志明也說,許多雇員在疫情發生前忙得喘不過氣來,工作和家庭等壓力也使得他們不會把技能提升視爲首要任務。然而,疫情暴發後,很多人意識到提升技能的價值,因爲它和個人價值以及工作的相關性起著直接的作用,大家都意識到“提升技能能夠保住自己的飯碗”。
正如許多新加坡人一樣,黃志明在病毒阻斷期間也得適應不同的工作方式。他原本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到各家公司和工會領袖及企業高管磋商,如今他花在路上的時間少了,很多工作在自家書房裏面完成。
“我幾乎是粘在自己的椅子上,會議一個接著一個開,最長的一次是12小時不間斷。”
此外,冠病疫情給自雇人士的生活帶來很大沖擊。黃志明透露,職總今年二三月就從德士師傅那裏了解到他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職總代表德士師傅有10年,彼此都很熟悉,知道他們有問題,我們就和政府探討援助的方案。”
除了德士師傅,由于遊客不允許入境以及現場活動都得取消,導遊、活動主持人和藝人等自雇人士也頓時沒了收入。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于是在今年3月的“堅韌團結”預算案中宣布爲自雇人士提供收入補貼,符合條件的新加坡公民可在九個月內,每月領取1000元現金作爲補助。
政府後來更在4月份的同舟共濟預算案中進一步放寬自雇人士收入補貼計劃的條件,允許住所年值不可超過2萬1000元者以及讓兼職工作的自雇人士領取補貼。
不料,自雇人士收入補貼計劃(SIRS)開放申請,系統因爲太多人登陸不勝負荷,結果許多人無法提交或者無法完成申請,負責處理申請的職總還必須暫時關閉網站,導致黃志明還得在面簿貼文向申請者道歉。
黃志明說:“我們原本沒想到有那麽多人申請,結果人數是原先估計的好幾倍,情況比預料中要嚴重。”
不過這個工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說:“現在很多自雇人士都開始了解有工會代表的價值。”
黃志明也透露,職總幫助自雇人士時也發現,他們不像企業中的雇員一樣,工會和一個雇主進行商討就能幫感到成百上千的雇員,自雇人士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一個進行溝通,因爲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太一樣,這時候,他也會借助藝人公會的協助。
“我和(李)佩芬、王雷、陳建彬、梁志強他們平時都有聯系,他們都是這個領域的大哥(大姐),比較內行……我們就一起找辦法幫助自雇人士,比如怎麽幫比較年輕的活動主持人找培訓課程。”
黃志明:應對疫情政策部分可邊實施邊調整
政府爲了應對冠病疫情推出的一些政策,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提供太多細節,有一部分還是邊實施邊調整,看起來不像從前那樣“安排到美美”才出街。
黃志明認爲,這是因爲新加坡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階段,“我們不像以前那樣可以‘抄別人的作業’,而是得要自己摸索……只要最後能夠達到目標,過程中有點小失誤,不是大問題。”
了解勞資政協作關系就像品嘗肉脞面
勞資政三方協作和肉脞面究竟有什麽關系?
被問及當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的心得,以及對勞資政三方合作的體會,黃志明居然用了食物的比喻。
“我如果告訴你有一家肉脞面很好吃,不論我講到多好多好,仍是百聞不如一見……帶你去吃,你吃一口就會知道它有多好吃了。”
步入冠病解封第二階段,黃志明首次在外頭堂食,吃的正是肉脞面。“那是星期六(20日)的早餐,在盛港的一個咖啡店,吃的是肉脞面,面仔、要辣。”
不過,他至今還沒帶家人出去用餐。“其實也沒什麽特殊原因,就是大家都忙,找不到時間。我們在病毒阻斷期經常在家煮飯,輪流煮不同的美味佳肴,一時也沒想到要出去吃。”
爲了保持親戚間的聯絡,黃志明和兄弟也會互相訂餐送給對方,表達對彼此的關懷。
他的親戚訂了印尼餐送給他,“我也給他們訂過豆沙餅……挺好玩的。”
黃志明自認牛排煎得不錯,阻斷期運動量比平時少,在家裏工作又能有時間和家人一起好好吃飯,因此他“正在努力想甩掉幾公斤”。
中一“沒背書”曆史只考27分 任教育部代部長時主張“要找學習樂趣”
黃志明在華僑中學念中一時,第一次曆史考試居然只考了27分!
原來,他沒有按老師要求,把答案完整地背下來,而是嘗試按自己的文字組織答案,結果老師嚴格按照標准答案評改,最後被扣了很多分數。“老師要求我們每個字都要背對,內容有差別就扣分。我就在想我是在學背書,還是在學曆史呢?然後又要背成語、諺語……”
這起事件給黃志明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他2015年從政後被受委爲教育部代部長(學校)時,就主張一定要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並從中培養終身學習的精神。
他擔任教育部代部長時曾指出,好奇心“可以培養學習的樂趣,我們不應該過度重視成績而忽略它。在健全的學術基礎上,維持好奇心和對學習的樂趣將爲學生面對未來生活做好准備”。
日前受訪時,黃志明也說:“一個人的興趣最好能夠配合他的職業,不過就算是配合不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有人生的樂趣與平衡。”
那黃志明自己的興趣是什麽?他在美國求學時,有一次在冬夜中從圖書館走回宿舍時,仰頭看見夜空中璀璨的銀河,頓時感覺自己很渺小。
“我很想了解宇宙的秘密,如果有機會我想成爲一名太空人,感覺能夠離星星近一點。不過這在新加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退而求其次,當上飛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