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以主賓身份在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頒獎典禮上作華語致辭時表示,中學華文新教材《華文伴我行》將更著重使用新聞時事內容來豐富學習,讓學生認識華文華語的實用性,樂學善用,加強華文能力。
新聞時事是學生學習母語的重要素材。教育部將和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等本地媒體機構合作,根據明年啓用中學華文新教材中不同的課文主題,爲學生提供適合的新聞素材。
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下午以主賓身份在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頒獎典禮上作華語致辭時表示,中學華文新教材《華文伴我行》將更著重使用新聞時事內容來豐富學習,讓學生認識華文華語的實用性,樂學善用,加強華文能力。
“除了配合語文學習,這些新聞素材也能讓學生接觸新聞時事,提高媒體素養。我希望學校老師能夠好好利用新聞素材,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多元、更廣闊的華文學習空間。”
利用數碼學習廣受學生歡迎,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在發言中談到,集團旗下學生報和zaobao.sg等平台都在力求加速數碼化,以貼合各方需求。教師可以把這些華文媒體平台帶入校園內,作爲教學輔助。
“媒體報道的是大家生活裏的新聞事件,可以通過數碼、動漫,讓學生比較輕松地接觸華文和文化,讓他們覺得這是生活裏用到,而不只是教室和考試裏用到的語言。”
針對合作細節,學生報主編張立勵受訪時介紹,這些新聞文字素材將放入新加坡學生學習平台(Singapore Student Learning Space)的一個新版塊中,內容從《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和學生報等選取。學生也會根據具體的新聞語料,完成指定任務。
今年的冠病疫情迫使教師們在極短時間內改變教學方式。黃循財提及,許多華文教師克服了挑戰,適應線上教學,懂得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以捉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善于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也樂于與同事分享經驗。
黃循財:線上教學成爲促進師生關系契機
線上教學也成爲促進師生關系的契機。黃循財說:“老師通過線上教學更能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學生也在老師需要協助時成爲老師的‘技術指導’,幫助老師解決線上工具使用的難題。”
步入第23年的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前稱“全國模範華文教師獎”),旨在肯定及褒獎本地華文教師對華文語文及文化教育所作的貢獻。
今年共有10位來自中小學和初級學院的華文教師榮獲這一殊榮,他們昨天在新加坡報業中心禮堂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從黃循財手中接過獎座。因安全距離措施無法到場參與的得獎者親友、同事,以及學生則通過視訊平台Zoom收看直播,並展示親手制作的標語牌,以示支持。
獲獎華文教師有1500元獎金,以及免費12個月的早晚全新數碼配套,通過zaobao.sg網站和應用程序,閱讀《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和《新明日報》內容。
盡管面對冠病疫情帶來的各種挑戰,今年的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收到超過650份提名表格,共有來自91所學校的約170名華文教師獲得提名。
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由聯合早報與早報校園(ZBSchools.sg)聯辦,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新加坡華文教育學會、新加坡華文教師總會、新加坡中學華文教師會協辦,並獲得教育部支持。
開“火”加入“少”油“炒”菜 創意講故事法助學生記單字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記華文字,新晉傑出華文教師創意教學收獲好成績,她認爲用心付出,才能讓學生愛上華文。
目前已成爲高級教師的彭芯榆(33歲)在楊厝港小學教華文超過12年,說起如何幫助抗拒學華文的學生,她認爲創意教學是不二法門。
彭芯榆憶述,她的其中一名學生剛開始上華文課時,總喜歡把頭靠在桌上,對課堂內容絲毫不感興趣。與他溝通後,學生告訴她,華文字猶如一堆亂碼,根本無法記住。這導致這名學生的華文成績差,更讓他厭惡學習。
面對如此挑戰,彭芯榆並未退縮,她決定從較簡單的聽寫開始,嘗試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華文字,慢慢進步。“比如‘炒’字,我告訴他,媽媽開‘火’炒了一盤菜,‘少’油‘少’鹽。這樣記憶的效果很好,學生聽寫進步顯著,也因此受到鼓舞。”
此外,彭芯榆也主動聯系家長,傳授這一套創意法。在家長配合下,這名學生漸漸開始認真學華文,上課也變得積極。
這樣的例子,在彭芯榆的教書生涯中不時會遇到。她總會因此受到鼓勵,再接再厲關懷更多學生。“我沒算過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因爲作爲教師,就要敬業樂業,爲學生付出,我享受這個過程。”
受中學華文教師啓發
談到教師夢,彭芯榆說,自己是受到了中學華文教師的啓發。“我很喜歡這位華文老師,也希望可以像她一樣,做一個能夠影響學生,讓學生有更好發展的老師。我想,我的老師也應該會爲我今天的成績感到驕傲。”
如今,彭芯榆經常利用學生學習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設計有趣活動,將科技融入課堂,活躍學習氛圍。在居家學習期間,她也曾利用遊戲的形式將功課設計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家學習也不會枯燥。
教華文三十載最大心得: 欣賞學生優點給予尊重
淡馬錫初級學院華文教師許璇貞(60歲)是本屆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獲獎者中年齡最長、也是教學經驗最久的教育工作者。她說31年教學資曆教給她最寶貴的一課,是要懂得欣賞學生的優點,給予他們尊重。
教學風格“嚴而不厲”
“師生關系一旦不好,學生會提不起學習華文的任何興趣。我希望給予學生安全學習氛圍,多用正向方式鼓勵。我的風格用四個字形容,便是嚴而不厲。”
許璇貞既教H2主修華文與文學,也教程度較弱的華文B,因此帶的是華文程度迥異的兩組學生。針對華文B的學生,她會設計有趣話題抓住學生注意力,循循善誘,讓他們敢于開口講,而話題靈感常來自華文報章和《逗號》。“比如我在課件上寫‘冠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勾起學生興趣。他們踴躍反駁說‘這哪裏是戰爭’!初院學生往往已形成個人觀點,但受限詞彙掌握,有時難以完整表達,我就引導他們慢慢用華語對話,鍛煉語感。”
初院學生的應試時間短,備考任務重,許璇貞說,她會在上華文與文學課時,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她的熱忱,將他們帶入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確保課上就能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適時因應考試綱領傳授應答技巧。
因自小喜愛詩詞而選擇從事華文教育,許璇貞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師。“和很多人一樣,我很有教學熱忱以及傳承華文文化的使命感……科技運用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這時學生就成了我的老師,相互溝通學習,一同進步。和學生交流,也是我教書的動力所在。”
參與校內華文課程改革 讓學生摒棄“追分數”想法
華僑中學華文教師黃嘉慧(38歲)自2015年起參與校內華文課程改革。在她看來,改革不僅限調整教材和教綱,也要改變學生“唯分數論”的想法。
“學生要受老師的影響,如果我每次在班上都跟學生說‘你一定要爭取幾分’,他學華文就是爲了追逐分數,其實是被動的。當他有了興趣、動力和熱忱,就會自動搞好他的華文。”
黃嘉慧負責的三個班級,絕大部分是修讀高級華文的學生,有能力進行深度探索。她說,學華文不能只是看課本和做練習,要讓學生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讓學生扮演人物學三國
她在教中二學生《三國演義》時,先通過相關動畫和電影勾起學生興趣,再利用網絡互動工具Padlet,在類似布告板的網頁發布任務,讓學生組團從《三顧茅廬終得孔明》等經典章回中選擇一個英雄人物,想象人物在面對挑戰時的思緒,並用聲音演繹人物內心戲。學生在Padlet張貼文字、照片、錄音和視頻後,向全班同學發表內容與看法。
“學生發現最大的滿足感是來自這些不算分的任務。像《三國》完全不算分,學生還花時間去錄音,嘗試演出來。”記者聽著處在變聲期的男生認真扮演貂蟬的聲音,著實令人忍俊不禁。
擁有14年教學經驗的黃嘉慧在課上不拘泥于只用華文,偶爾也會借用英文詞彙,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遷移與積累。
“很多學生早在小六就學習了英文的修辭手法與議論文體,我們在幫他們理清華文的這些概念時,很難避而不談。用英文更容易融會貫通,避免學生混淆概念。”
“把華文教好是我的天職”,采訪最後,黃嘉慧笑著指了指華中鍾樓前矗立的創辦人陳嘉庚雕像,“不然他會罵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