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衛生部和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醫學團隊,是以去年8月1日至10月11日之間結束隔離的3790名密切接觸者爲研究對象。經統計分析排除年齡、性別和血清結果影響後,團隊發現,有症狀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的冠病發病率,是與無症狀病例接觸者的3.85倍。
我國積極透過多元檢測策略排查冠病病例,近來找出的病例絕大多數都沒有症狀。不過,本地一項醫學研究顯示,有症狀病患的傳染力仍比無症狀的病患高出許多,曾密切接觸有症狀病患的人,發病率可比接觸無症狀病患的人高出近三倍。
爲同時找出有症狀和無症狀病患,我國定期爲特定行業的客工群體進行檢測,讓所有密切接觸者接受檢測,從國外入境者也會在居家隔離結束之前接受檢測。多數病患也會接受血清(serology)檢測,判斷他們是否早前已受感染,便于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工作。
來自衛生部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醫學團隊,日前根據冠病病患是否出現症狀,以及當前血清檢測結果是否呈陽這兩個特點,比較不同群體病患的傳染力。
團隊以去年8月1日至10月11日之間結束隔離的3790名密切接觸者爲研究對象,他們曾與確診病例有過兩米以內、超過30分鍾的接觸而被隔離。由于客工宿舍居住情況擁擠,傳染情況複雜,研究並沒有納入住客工宿舍的人。
這3790人分別是628名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說明平均每起確診病例造成了社區中六人被隔離。這628名確診病患當中,僅52人出現症狀,曾與他們接觸並須隔離的有755人,占所有3790人的約兩成。
血清檢測結果不影響染病密切接觸者比例
結果顯示,3790人當中,有89人(2%)在隔離期間發現染病。其中50人是因爲曾與無症狀確診病例接觸而被隔離,其余39人曾接觸的確診病例都出現症狀。
經統計分析排除了年齡、性別和血清結果三大因素的影響後,團隊發現,有症狀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冠病發病率是與無症狀病例接觸者的3.85倍。
此外,病患在發病初期、體內仍未産生抗體時,病毒量比較高,一般認爲這也意味著血清檢測還未轉陽的病患更有傳染力。
不過,此次研究發現病患的血清檢測結果,並不影響密切接觸者的染病比例。團隊認爲,這或許是因爲密切接觸者一般是和確診病例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他們是在經常與對方接觸時受感染,跟病患是在患病初期或後期無關。
這項研究成果上個月18日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
團隊指出,研究結果說明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當局追蹤密切接觸者時,應主動找出具傳染力的無症狀病患,以便盡量減少病例和傳播情況。不過,如果資源有限,專注找出有症狀病患的密切接觸者,或是更能善用資源抑制病毒傳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