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曾經提出:向新加坡學習。因爲鄧小平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赴歐洲留學時途徑新加坡,後來在1978年又訪問新加坡,對過去新加坡的貧窮落後的狀況他記憶猶新,對新加坡的現在這個花園城市感受很深,有比較才有鑒別,所以他提出要向新加坡學習。一時間中國許多黨政官員紛紛到新加坡學習,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還專門爲中國的黨政幹部開辦了“市長班”,超過一萬多名中國官員,來新加坡學習 。
很多人認爲,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是“地利”,這只是一個方面,馬六甲海峽1000多公裏長,兩邊主要都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許多地方都有非常好的條件建設港口,連馬六甲海峽的名稱,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市,現在馬來西亞開發的皇京港也在馬六甲海峽,爲什麽皇京港當年沒有發展起來?還有,世界上以港口爲主的城市很多,也沒有像新加坡這樣快速發展。爲什麽它們都沒有建成著名的港口,國家也沒有成爲“四小龍”?而新加坡這個小紅點成功了。
中國曾經發生“全盤西化”的思潮,有人 誤以爲新加坡的發展是靠“全盤西化”。所以也有人認爲,新加坡的發展是制度優勢,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好,這也是不准確的。新加坡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是和新加坡一樣的制度,如印度、馬來西亞、緬甸等等,原來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實行的也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這些國家發展的都不快。
很多新加坡人說不清自己是什麽制度,說它是資本主義,但是也有社會主義成分,說它是市場經濟,但是也有計劃經濟。如國家投資的淡馬錫集團,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它的投資,新加坡多年來,也是中國外資來源最多的國家,在中國的蘇州、重慶、天津、南京等等地方,都有巨額的投資,以及中國一些大型銀行的投資,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可以說新加坡實行的雖然是資本主義,但是並不排斥“社會主義”,而且能夠充分發揮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制度的優越性,而巧妙地克服了這兩個制度的弊端,所以許多新加坡人說 自己是“實用主義”,也就是“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對新加坡的這些經驗,方方面面都談的很多,見仁見智,筆者近年在新加坡生活感受,覺得新加坡的經驗核心就是一個字“和”!也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和爲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具體說新加坡:一是認祖歸宗;二是化敵爲友。
先說“認祖歸宗”,也就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爲立國之本。新加坡是1965年被馬來西亞趕出來了,不得已“被迫”獨立。獨立不久1966年,中國就開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在批判傳統文化,開展了“批林批孔“、”批儒家”、“批四舊”等等運動,使很多古迹毀之一旦,很多文物付之一炬。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 ,正是新加坡快速發展的時候。
中國因爲批判千年的傳統文化,文革十年倒退十年;新加坡靠發揚傳統文化,建國十年騰飛十年!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新加坡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了,而亞洲其他的“四小龍”–港台和韓國也是同步發展,日本也是基本上在那個時期,快速發展起來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不如上海,韓國不如朝鮮,日本不如中國,但是,中國由于“文革”批判傳統文化而落後了。
人棄我取
新加坡的經驗正是中國“丟棄”的,新加坡有一個包公廟,正是中國文革的時候,一個新加坡人,偷偷地把一尊包公像,從大陸帶到了新加坡,包公像在中國是“四舊垃圾”,新加坡人卻把它當作寶貝,還專門建一座包公廟,把這尊包公像供奉起來。
在新加坡,全國的面積僅僅714平方公裏,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廟宇就有264座,這可以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了,每百平方公裏內中國廟宇最多!
新加坡“被迫”獨立後何以立國?李光耀當時就看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不朽價值。 儒家思想是大中華文化圈的精神支柱。李光耀說,中國和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港澳台新等地,基本上都屬于大中華文化圈,這個地區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最大,他認爲新加坡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
兼容百家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國家,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做到了兼容百家,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 在新加坡, 不但中國的廟宇多,還有印度廟、伊斯蘭廟、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等。不但廟宇多,新加坡可能是世界上公共節日假期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節日放假,馬來西亞的、日本的、伊斯蘭教的節日都放假,西方的聖誕節,在新加坡也是很隆重的節日,大家對此都習以爲常了。
宗教到底是精神鴉片還是“心靈雞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認識是不一樣的。我原來也以爲,廟宇裏天天是燒香拜佛香火缭繞, 這不是“封建迷信”嗎?還有,西方有人天天在禱告上帝,上帝在哪裏呢?但是爲什麽有人相信?
現在看來,這種“封建迷信”和“信奉上帝”,對“淨化“人們的”心靈”是有好處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毫無疑問,信佛教的人肯定不會幹壞事;信仰上帝的人一般也充滿愛心,,,宗教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諧社會是離不開宗教的和諧。
夜不閉戶
在新加坡,每家每戶沒有防盜門窗,許多單位沒有圍牆,組屋的門口沒有保安,超市沒有存包的地方等等。但是,公共廁所裏一般都會有免費的手紙、超市一般備有免費的雨傘。我出門時從來不鎖門,因爲很少有小偷。新加坡的媒體曾經報道過,在新加坡的組屋附近,經常發現人們”丟棄“的LV包和勞力士手表等等物品。
這一方面說明新加坡確實很富裕了,這樣好的東西,在公共場所都能撿到,那還擔心家裏有什麽東西被人偷嗎?另外一方面,說明新加坡人的“心靈美”,因爲新加坡每家每戶都有封閉式的垃圾通道,丟棄的人認爲,這些“垃圾”還有用,所以沒有從封閉式的垃圾通道裏扔掉,特地放在組屋附近,就是讓這些“垃圾”還能“廢物利用”。筆者也曾經有過一次經曆,一次乘飛機回中國,上午在轉地鐵時,發現有一個旅行包丟在公交汽車站了,看時間還來得及,于是又坐公交車返回公交站,旅行包還是在那裏,就是放到晚上,也沒有人會撿的。
對公共廁所裏免費的手紙,對有些國家來說,不是生産能力的問題,不是造不出來,而是“擺不住”,再多的手紙,也禁不住“順手牽羊”的人拿走。中國人去海外旅遊喜歡買奶粉,同樣,中國要造出新西蘭等國家相同質量的奶粉很容易,大不了收購一家新西蘭的奶粉廠就行了,但是,要想做到市場上買不到“假奶粉”就不容易了。
新加坡目前是全世界社會治安和公共設施最好的國家,小女孩深夜沒有回家,家長一般都不會擔心;從組屋到公共車站,基本上都有走廊連接,公共場所裏,基本上都有照明電風扇、以及體育鍛煉等等設施,極少有損壞現象發生,這些社會公德,不是說經濟上去了,人們的素質就會自然而然也上去了 ,經濟發展上去了,人的素質下來了,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對一些國家來說,不是沒有能力造出這些設施,而是保護好不易。
在新加坡,各個民族和諧共處,人人都充滿愛心,在這裏“防人之心不可無”變成了“防人之心可以無”,可能是宗教在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民族矛盾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許多國家內戰不斷、爭吵不休,主要是民族矛盾沒有處理好,有的國家領導人,甚至被民族主義的極端分子暗殺而丟掉性命。在處理民族矛盾上,不但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全世界都應該向新加坡學習。
二是 化敵爲友
1945年二戰勝利後,世界進入“冷戰”階段,形成東西方兩個陣營,一邊是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是資本主義陣營。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東風吹戰鼓擂 ,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筆者不解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爲什麽要問誰怕誰?爲什麽誰要壓倒誰?
當時的新加坡處于西方的陣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報紙上,經常有打到美英帝國主義的走狗–李光耀;新加坡是美帝國主義的幫凶等文章。那時,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是敵對的,沒有外交關系。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所謂“改革”,就是“糾錯”,沒有錯也就不存在“改”。“錯”就是“錯”批了傳統文化,“革了文化的命”;所謂“開放”,朋友之間是不存在開放的,其實就是對“西方”的開放,也就是對“敵人”的開放,開放的目的就是“化敵爲友” 。如果說改革40多年了,文革還否定不了;開放40多年了,“敵人”還是“一個不少”,那就要考慮考慮改革開放的“成效”了。
化敵爲友
在“化敵爲友”方面,新加坡做的很成功,是全世界極少的沒有一個“敵人”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免簽證最多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是中美的好朋友;也是海峽兩邊的好朋友;同時也是穆斯林阿拉伯伊斯蘭和以色列等等方面的好朋友。
在新加坡,有英國殖民者萊佛士塑像,同時也有新中國領導人之一的鄧小平塑像;有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故居;還有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中學 ;這些看起來“不共戴天”的人,都在新加坡河邊上沐浴同一個太陽、觀賞同一個月亮。
在新加坡,不但有孔子學院, 以英國殖民者萊佛士命名的萊佛士學院、以英國女皇命名的伊麗莎白學校,還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新加坡開辦的學校等等,不同國籍的老師和學生,都在認真地上課。
在新加坡,中國城(牛車水)和“小印度”(印度人居住的地方)親如一家 ;中國人命名的道路,李白道和杜甫路與洋人命名的道路互相交錯;日本文化的“星辰園”和中國文化的“裕華園”睦鄰友好,,,
在新加坡,隨處可見以西方和東方人物,以及中國傳統的名人命名的單位。東風西風在新加坡都化爲“和風”,不需要誰壓倒誰。原來不共戴天的“封資修社”的各個“主義”,在這裏也可以“和平共處”實現“共贏”。都爲了一個目標—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
和平過度
新加坡對殖民地和侵略者的看法與大陸是截然不同的,新加坡曾經是一個“雙料”的殖民地,二戰前100多年裏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中一度是日本的殖民地,按照中國人的理解,新加坡應該對英國和日本恨之入骨,恰恰相反,李光耀多次說過:感謝英國;原諒日本。
幾個值得商榷的觀點:
一是槍杆子裏面出政權。一些小國家都是爲了爭取民族獨立解放,都必須要經過流血戰爭,打敗侵略者推翻殖民統治等等。而新加坡的政權是“和平過度”的,沒有流一滴血,不死一個人。1959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和平移交給新加坡人。新加坡獨立後,英國人想撤軍,新加坡多次挽留英國軍隊,結果英國不得已推遲了幾年以後才撤軍。原英國的殖民地,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等,基本上都是和平過渡獨立的。
二是殖民者殘酷剝削壓迫人民,人民反抗不斷。但是在新加坡殖民者與人民非常和諧。在新加坡的公共場所,你找不到一個李光耀的塑像,在市中心的新加坡河邊上,卻樹立有英國殖民者萊佛士的塑像;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的國父是李光耀;很少人知道新加坡還有一個國父–萊佛士。把侵略者、殖民者當作國父,豈不是認賊作父了,而新加坡許多人認爲這很正常。
在國際上,許多原來的殖民地,現在有的富裕程度遠遠超過了宗主國,新加坡的富裕程度和公共設施都遠遠超過了英國。人民普遍也比宗主國富裕了,如香港的李嘉誠富可敵國,在新加坡也造了很多房子,在英國購買了許多資産,最近還准備在英國再造一個“香港城”。國際上甚至出現個別國家,宗主國給他獨立就是不獨立,情願當殖民地的現象。
三是 落後就要挨打,東德比西德落後,朝鮮比韓國落後,落後者並沒有“挨打”,反而赤腳不怕穿鞋的,韓國怕朝鮮的核武器。
四是小國就要“受欺負”。小國也不一定就受人欺負,東盟中人口最少的國家是文萊。沒有國家“欺負”它。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是大趨勢,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兵,也沒有人侵略它。歐洲一些小國家,有的是城中國,如梵蒂岡;有的是袖珍國,如安道爾、盧森堡等,也沒有人欺負他們。
在自然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新加坡就是一個“小蝦”,生存下來非常不容易。新加坡雖然不想打戰,但是沒有制止戰爭的主動權,怎麽才能“化幹戈爲玉帛”,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了,一句話也能把人說跳了。從新加坡建國五十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戰爭,可見新加坡非常高超的外交平衡技巧。
記恩不記仇
李光耀說過的“感謝英國;原諒日本。”說到底,還是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記恩不記仇”。化敵爲友得到好處不但是對方,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新加坡的高速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大家都認爲,新加坡的成功主要經驗就是 “英國的制度、中國的文化”,其實這只是一部分。新加坡還有一個主要的經驗就是“日本的管理”,這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的。但是長期以來,對新加坡學習“日本的管理”這一點,宣傳的很少,所以知道的人也很少。
英國人自1819年統治新加坡,到1959年新加坡獨立,時間長達140年(其中三年爲日本人統治時期);日本人自1942-1945年統治新加坡三年時間。一個統治了130多年時間。一個統治了3年多時間,說沒有矛盾,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記仇”的話,新加坡有一萬個理由與英國和日本搞不好關系;但是如果“記恩”的話,同樣,新加坡也有一千個理由與英國和日本搞好關系。新加坡小國“大肚量”,一切向前看。
難道新加坡在英國和日本殖民期間沒有“仇恨”嗎?非也,關鍵還是新加坡對日本“ 記恩不記仇”。
在亞洲甚至全世界來看,日本在亞洲“惡貫滿盈”,是挑起“二次世界大戰”罪魁禍首之一,是“人民公敵”,許多國家與它有著“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當時亞洲許多國家都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 新加坡也不例外成爲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人占領新加坡後,居然把新加坡的名稱都改了,改爲昭南市,時區改爲東京時區“東九區”,教育也全部采用日語教學。新加坡成爲了日本的一個市了。在日本人統治時期,李光耀也差一點丟掉性命, 李光耀也曾經因爲檢查證件時,差一點被逮捕,僥幸脫離。
新加坡樹立“日占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其目的並非是號召人們反對日本,而是告誡大家,不要忘記這一段曆史教訓,防止今後再次發生戰爭。
所以新加坡在二戰獨立後,並沒有多麽人“恨”日本,反過來還向日本“侵略者”學習管理經驗,在中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李光耀不但說過原諒日本,還對日本的嚴格管理還贊賞有加,在他的回憶錄中還明確寫道,
在日本人占領新加坡期間,由于日本人的管理嚴厲,新加坡的小偷很少,社會治安也很安全,管理的也很好,也是新加坡社會治安最好的時期之一。學習日本的嚴格管理,後來成爲新加坡的治國方略之一。
新加坡至今還保留“二戰時期”在新加坡的死亡的日本人墓地,在新加坡西部地區還有專門爲日本文化修建的公園–星辰園。在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還大量引進日本的投資,日本許多大公司都在新加坡有分公司,日本的投資,這也是新加坡經濟騰飛的一個主要因素,加快了新加坡的發展,使新加坡成爲了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 記恩不記仇”的結果必然是:記恩者得恩,記仇者得仇!
動口不動手
“戰場”就是“談判桌”。新加坡長期地處在反華的包圍圈中,周邊的環境及其複雜,一些國家,把新加坡誤以爲是“第三個中國”,一些美國人居然把新加坡當成一個中國的城市。
前越南總理範文同曾經說,越南的華人,我們對他們再好,他們的心都是向著中國的。因爲他們的祖先,已經把他們身上烙上“中國印”。新加坡的一些周邊國家,經常因爲對中國的仇恨而遷怒新加坡,如何處理好與“鄰居”的關系,新加坡的原則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要文鬥不要武鬥,“戰場”就是“談判桌”!世界上沒有談判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沒有必須要經過戰爭才能解決的問題。“談判桌”上解決不了,可以經過國際仲裁或者法院判決,可以說仲裁或者法院是“談判”的最高形式,反正就是不能發生戰爭。好戰必亡、不戰爲勝!說到底,新加坡的這些經驗都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新加坡獨立後,也曾經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如在一些島嶼問題上,與馬來西亞産生沖突。在軍事實力上,有人說新加坡是東方的以色列,面對一些糾紛,新加坡完全有實力用軍事來解決,新加坡的軍費開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裝備一流。武力拿下有爭議的小島如探囊取物,但是新加坡就是“不動武”,堅持用談判解決問題,雙方如果談不攏,就請“國際裁判”,即使判決對新加坡不利,新加坡也完全遵守執行,新馬對于有爭議的小島,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解決的。
還有新馬鐵路,分家後留下許多“後遺症”,談了幾十年,有些問題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那就不著急慢慢談。爲了防止糾紛,雙方談判的協議,有的還報聯合國備案,如新馬雙方的供水協議,就報聯合國備案,如果發生爭議,就請聯合國來仲裁。
新加坡也曾經發生過一件事,一位印度尼西亞公民在新加坡挑起民族矛盾,在新加坡鬧事,新加坡果斷判處該人死刑。印度尼西亞進行“抗議”。並且把軍艦開到新加坡的家門口進行“威脅”,新加坡堅持原則,對該犯執行死刑,事後,李光耀親自去印度尼西亞“訪問”,冰釋前嫌。
對強國美國,也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味討好”,美國雖然在新加坡有駐軍,但是如果美國人違反了新加坡的法律,也要繩之以法。曾經美國一家著名的媒體,報道說新加坡有“家天下”的“嫌疑”,新加坡果斷把美國媒體告上法庭,結果美國媒體敗訴賠款道歉。還有一位美國人,在新加坡的一輛汽車上“塗鴉”,被判處“鞭刑”,美國總統來求情也不行,照樣鞭刑。
不靠金錢買朋友,對東盟中的軍事強國越南,也是“親兄弟、明算賬”,君子之交淡如水。越南總理範文同,曾經“要挾”李光耀說,新加坡在越南與美國的戰爭中發了“橫財”,現在越南搞建設,新加坡責無旁貸要無償援助越南。李光耀明確回答,無償援助不可能,正常的經濟往來可以。因爲友誼不是建立在“給錢”上,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在新越兩國的關系也很好。
朋友的敵人也是朋友。在新加坡,中國投資的企業與美國的駐軍井水不犯河水;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學校和鄧小平的塑像同在;台灣國民黨的領導人和新中國的領導人在這裏握手,海峽兩岸多次會談在新加坡進行。因爲朋友的“敵人”也是朋友。所以新加坡做到了在全世界沒有“敵人”。
讓新加坡充滿愛。新加坡一大部分是中國人,還有小部分的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印度人的皮膚比較黑,可以說介于黃種人和黑人之間。不同的人種之間,基本上沒有民族矛盾,只有友愛。在新加坡的街頭很少看到警察,小區看不到保安,單位沒有門衛,大學基本上沒有圍牆、沒有群體上訪、沒有要飯的人;在公共場所,經常可見國家領導人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住組屋、排隊購物、乘坐公交、遊玩公園,,,
在這裏, 人們分不清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黃種人和黑人、白人都是一家人,全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 。
今天在新加坡,封資社(主義)共建花園城市;黃白黑(人)同享白雲藍天。真正實現了和諧社會這個目標。
在前三十年,新加坡一直被看作“英美帝國主義在亞洲的代言人”、“美英帝國主義的走狗”;在後三十年,新加坡又成爲了“中西文化結合的典範”、“中國學習的楷模”。
其實,不論前三十年後三十年,新加坡都沒有改變,鄧小平當年號召中國向新加坡學習沒有錯,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也沒有“新意”,港台和新加坡都差不多,她們都是四小龍之一。新加坡的經驗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和爲貴!李光耀有句語重心長的話,我們都是從廣東、福建下南洋的中國人,新加坡能夠做到的,中國一定也能做到,肯定會比新加坡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