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讓默默耕耘的小販及許多每天到小販中心解決三餐的國人振奮不已。
《聯合晚報》先後推出兩個系列的《小販周記》,深入發掘及報道小販中心特色,向讀者介紹超過60檔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販檔口。
由于讀者和小販反應熱烈,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新鮮登場,請小販暢談他們手藝如何傳承創新,以及他們對創業守業的堅持。
從小在牛車水長大,嘗遍街頭巷尾的燒臘美食。陳德祥回憶說,他從小便立志,有朝一日要成爲家喻戶曉的“燒臘王”,不論叉燒還是燒鴨,夢想就是要成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叉燒品牌。
後來,“肥仔祥”燒臘便由此誕生,它坐落于“ABC磚廠巴刹和熟食中心”,如今已變成老字號。老板陳德祥和妻子一起管理兩個檔口,售賣叉燒、烤鴨、雲吞面和飯等傳統燒臘美食。
談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陳德祥不無感慨地說,他雖然有一個成爲“燒臘大王”的夢,但入行實際是生活所迫。因爲,家裏有八個兄弟姐妹,他從10歲起,就爲了給自己賺一些在學校買零食的錢,到茶樓當學徒。從最底層的切菜、洗碗、殺魚等雜事做起,就這樣邊做邊學,在飲食業度過半生。
他笑稱,自己從小沒有書緣,全班44名同學,只有他一人小學都沒能畢業。幸好父母也沒有對此報以希望,而是告誡他,不會讀書的話,就要靠雙手和努力創造未來。
“我發現自己在做食物方面很有天賦,比如我能夠牢牢記住各種複雜的菜譜。”
陳德祥從1992年起自立門戶,在小販中心開設“肥仔祥”燒臘檔口。
做生意就面臨挑戰。陳德祥說,突如其來的天災最讓人無奈。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一場豬瘟,讓市面上的豬肉絕迹,他無奈只能靠賣燒鴨賺錢,收入大受影響。此外,去年遇到冠病疫情暴發,ABC磚廠小販中心生意集體下滑。即便是到了今日,“肥仔祥”燒臘店的生意也較之前縮水約三成。
雖然時常遭遇打擊,陳德祥也沒有爲了多賺錢而做黑心事。他說自己從小學武術,習得洪拳和周家拳,也培訓超過300個學生。武術熏陶他要講武德,而同樣的,做生意也要講職業道德。他說,曾有供貨商賣他豬肉以次充好,他便從此再不合作。
“我的供貨商幾乎都沒有換,大家有了人情,彼此信任。若爲了價格便宜而買到次品,損失了顧客,則得不償失。
除了食材挑選嚴格,陳德祥的燒臘也在醬料上下足功夫,在普通燒臘腌制醬料的基礎上加入了兩樣特殊的醬料,作爲他的“秘密武器”。
陳德祥說,自己如今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讓“肥仔祥”的品牌走向世界,讓外國人看到屬于新加坡的燒臘品牌。
兩個兒子接手生意 本月開第三個檔口
讓兒子接檔生意,但自己卻沒打算閑下來。陳德祥說,做生意是自己的興趣,不會給自己設定一個退休年齡。
陳德祥的兩個兒子從16歲起跟著他學廚,之後雖做過其他工作,但如今已順理成章回來幫父親打理檔口。大兒子陳韋傑(29歲)說,做小販雖然辛苦,但簡單踏實,如今幹了約六年,覺得蠻開心,便決定繼續做。
二兒子陳泳樣(26歲)則說,他入行的初衷是覺得父親年紀大了,忙不過來。同時,從小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讓他並不排斥做小販,反而認爲家族事業的傳承應由他負起責任。
“老爸雖然不服老,但我覺得他老了,他經常腰酸背痛。”
有了得力的幫手,陳德祥卻並不打算退休。他認爲做生意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習慣忙忙碌碌的生活,既然喜歡,就一直做下去。
“我還年輕,很多人像我這個歲數都還在做,我幹嘛要退休。”
他笑稱,兒子幫忙後自己有了更多時間,反而更忙,這個月還要開第三個檔口,售賣古早味私房菜,將蝦球、生面、魚片米粉、蒸魚頭等傳統美食帶進ABC磚廠小販中心。
年輕肥胖 招牌就叫‘肥仔祥’ 顧客提醒:變瘦會自砸招牌
“肥仔祥”名字親切又好記,陳德祥笑稱,自己年輕時比現在還胖,有顧客因此還提醒他不能再瘦,不然會砸了招牌。
說起招牌的名稱,陳德祥指出,自己年輕時很胖,大家都習慣叫他“肥仔”。而他也沒因此自卑,甚至決定以此爲品牌命名,既親切又好記。
他說,除了多年堅持練習武術外,自己還喜歡如劃船等各類運動,閑暇時就會鍛煉身體,還因此越來越瘦。
“客人提醒我不能再瘦了,不然就要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