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讓默默耕耘的小販及許多每天到小販中心解決三餐的國人振奮不已。
《聯合晚報》先後推出兩個系列的《小販周記》,深入發掘及報道小販中心特色,向讀者介紹超過60檔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販檔口。
由于讀者和小販反應熱烈,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新鮮登場,請小販暢談他們手藝如何傳承創新,以及對創業守業的堅持。
兄弟倆從小以父親的雞飯爲傲,工作後才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兩人決定傳承美食招牌,辭去原本穩定的工作幫忙打理攤位,如今父子三人共同經營雞飯攤,未來兄弟倆打算自食其力,各自經營一攤發揚家族生意。
位于宏茂橋10道第527座的靜山巴刹與熟食中心的“滿福”雞飯攤如今已有二十余載,目前由父子檔三人共同經營。
邱拿登(30歲)受訪時說,原本兄弟兩人畢業後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自己是名遊艇駕駛員,弟弟則成爲一名保險經紀人。
“從小我們就喜歡吃父親攤位的雞飯,但以前從未仔細想過要如何替父親分擔,直到工作後體會到賺錢的不易,回想起父親這些年的辛苦,我們才下定決心做點什麽。”三年前,兄弟兩人討論後,一致決定辭去原本的工作,到父親的攤位幫忙。
弟弟邱拿閣(27歲)說:“剛開始的時候,經營、刀工、售賣,我們一切都從零學起,沒有一天回到家時身上是香的,全是一身汗臭味。”
他也說,起初兩人手藝不到家,便趁著客人少的時候抓緊時間練習,父親也會在晚上收工後再教導他們,苦練了半年後,才逐漸摸透門道。
邱拿閣表示,目前兩人仍在不斷地磨煉與學習中,但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刀工和手藝一定會越來越娴熟。
“我們已有打算,也在考察地點,未來一年內或會再開多一攤,到時我們可能各自分管一攤。”
食材分三批煮 現做現賣保鮮
雞翅膀也剔骨,食材分三批煮,現做現賣。
邱拿登說,每天攤位通常進貨40到50只生雞,爲了讓客人吃到最新鮮的食材,他們會分三時段在早上8點、10點和下午1點分三個時段煮雞肉,“現做現賣,保證食客吃到最新鮮的雞飯。”
攤位助手梁志強說,攤位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堅持將雞翅膀也剔骨,讓食客能夠好好吃到這部分的食材。
對于雞翅膀剔骨的堅持,老攤主邱介福說:“其實很多攤位都會幫忙剔骨,只不過我們一直強調必須剔骨,因此對刀工要求就更嚴格,絲毫不能馬虎。”
老攤主:已學到七八成功夫 還需積累經營經驗
哥擅長溝通待客親切,弟苦練刀工。
攤主邱介福(54歲)談到兩個兒子的表現時表示,目前給他們打80分。
“他們都很努力,跟著我從早忙到晚,如今已經學到七八成,剩下的還得在經營中慢慢積累經驗。”
他提到兩兄弟各有自己的優點,“幾天前,我還剛聽到熟客說,大兒子笑容可掬,讓人覺得親切。”
攤位助手梁志強(42歲)也說,邱拿登擅長與人溝通,待客熱情;而邱拿閣則精進手藝,刀功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