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蔣介石到台灣時,從大陸帶走了很多珍寶,像大家都熟的玉白菜等等。
但有一件東西,是蔣介石極想帶到台灣,最終卻沒帶成的,這個東西就是後母戊鼎。
對于這個鼎,中國人都知道一點,以前叫司母戊鼎,後來發現以前的人喜歡反著寫字,所以司也可能是後字,而後母更符合它主人的身份。
這個鼎的原始主人叫婦妌,是商王武丁的後妃。這個寶物的發現,充滿了傳奇色彩。
1939年的時候,河南安陽的一個村民吳希增在自己家的祖墳那一塊探寶。安陽這裏曾經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被認爲是殷商舊都,所以文物很多,常年有文物販子到這裏轉悠,看有沒有什麽寶物。
老百姓嘛,當時又窮得很,沒有吃的,也指望著從土裏挖點東西出來。吳希增就打了一根探杆下去,打到13米的時候,打到一個硬東西,拔出來一看,探杆都起卷了,上面帶著一些銅鏽。
吳希增內心一陣狂跳,知道探到寶了。 趕緊從村裏叫人過來挖,挖了一天,因爲太深了都沒挖出來。他們把這個洞都掩蓋起來,第二天叫了四十二個人過來,終于把這個東西挖出來。可是往上拉的時候,因爲太重,繩子都斷了。第三天只好換繩子,把驢子請來拉,終于把這個東西起了出來。一看,那重量,那體積,那盤龍及饕餮紋,無一不說明這是一個國寶。
村民相當激動,趕緊找買家。很快也聯系了一家。不過,這種大家夥並不好賣,因爲太大了,開始量是875公斤,但其實只有832.84公斤,爲什麽變輕了呢?原來以前認爲這個鼎的腳是實芯的銅足,結果不是,裏面是泥,取出來後,就變輕了。但也是一千多斤,怎麽賣?
當時找到北平的一個買家叫肖寅卿,他出二十萬。不過,他提了一個要求,要鋸成數塊,這樣他才可能運出去。很多中國的大型古董都是砸碎了運出國。比如昭陵六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裏的六個馬雕像。其中的兩座就被切割賣到了美國。
美國還不還,博物館是很神聖的地方,但一個館裏擺著盜買甚至搶來的東西,這算什麽?這簡直是玷汙文明!
大家一看,有二十萬,那就割吧,可是這個青銅器太難割了,割了一晚上,都沒效果,最後只砸下來一個鼎耳。農民突然覺得這種祖宗留下的寶貝,割壞了太可惜了。就決定不賣了。埋到了一個叫吳培文的家裏。
可是,支走了商人,日本人來了。
當時河南安陽已經被日本人占領。日本人收到消息之後,派人過來搜查,二戰時,日本從中國搞了很多東西,這裏面也有很多中國人護寶的故事,腦洞老師以後再講。
當時,村民把這個鼎埋了起來,埋到了馬棚,上面堆了馬糞之類的東西。
日本人沒搜到,但還是不死心,常常派兵過來。大家一想,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市面上買了一個假的三足小鼎,故意隱藏到自己的炕洞裏。日本一人搜,大喜過望,拿著這個上周的青器銅當商朝青銅器回去了。
不過,日本人還是覺得不對勁,感覺太容易了,經常回來轉圈,好在村民都發下重誓,四十二個人守口如瓶。這才沒讓日本人搞走。不然又像北京人頭骨一樣,失蹤在人間。其中,村民吳培文爲此還遠走他鄉,躲避日軍。
到了日本人投降,吳培文回到家,才重新把這個鼎挖出來。當時政府也知道了,上門做工作,讓村民把這個鼎上交給了國民政府,就是不知道有多少獎金了。
當時,這個鼎運到南京,做爲蔣介石六十大壽的獻禮,又公開在南京展覽,當時極爲轟動,蔣介石親臨現場,在這個鼎前留念。蔣介石這個人對文物其實不太感興趣,他如此重視,也是極爲少見的。
解放時,蔣介石要去台灣了,當時也想把這個鼎運到台灣去,鼎都已經搬到了南京的機場,可是這個鼎實在太重,大概也是南京被解放的太快,國民黨沒想到解放軍這麽快渡江。人員撤的時候很慌亂,人都管不上了,當然也顧不上這個鼎了,把鼎扔在機場不要了。最後被解放軍戰士發現。
此後,這個鼎被送到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成立時,把這個鼎送到了北京。遺憾的是,當年割下來的鼎耳怎麽也找不到了。不知道遺落在哪裏,現在是後面做上去的。算是殘缺的美的吧。
而當年發現這個鼎還保護它的村民吳培文于2006年去世。前一年的2005年,這個鼎回到河南安陽,他被獲許親手摸一下這個鼎。
半個世紀的久別重逢,那心情一定老激動了吧。
現在這個鼎就在博物館,大家可以隨時去看。
下面再跟大家聊一個撿漏的博物館。
聊他之前,先要聊一個可能是中國曾經擁有文物最多的人,這位仁兄就是溥儀啦。
溥儀是中國末代皇帝,紫禁宮的主人,而紫禁宮裏的文物那就超多啦,有一些是明朝留下來的,還有一些是清朝曆代皇帝收羅的,尤其是乾隆皇帝,喜歡文物,收藏的字畫特別多。
現在故宮的文物有一百八十萬件,字畫十五萬件,字畫占收藏量的四分之一。現在大家去故宮,看到的不過是九牛一毛。
這些東西在大清朝的時候,當然是屬于溥儀一個人的。到了辛亥革命,皇帝也下馬,但因爲清朝皇帝是遜位,所以享有一些優待,仍然可以居住在故宮裏。占有故宮的前半段,就是後宮部分,前朝部分歸國有。當然,寶貝之類的東西,當然是後宮更多。
如果按這個路數走下去,溥儀將可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要說賣文物什麽的,就是後面搞個旅遊景點,一年收門票賣紀念品不得整個四五億啊。
但我們知道,後面溥儀到故宮去,那是必須要買票的。
爲什麽呢?
因爲溥儀被趕走了啊。
1924年,馮玉祥將軍率兵逼宮,限溥儀三小時之內搬離紫禁城。這是爲什麽呢,不是說遜位有優待嘛。
這其實不能說馮將軍不守合同 ,其實馮將軍正是按合同辦事,當年的《舊清室優待條件》裏,規定了溥儀以及清王室要認同共和,這樣,國民政府才允許清王室的存在,還每年拔百萬銀元供養著。但是,清王室一直不死心,老想著複辟,尤其是張勳複辟事件,清室主動參與。那就是違約了嘛。
按違約辦,優待必然要取消,故宮是沒法呆了。這其實已經算輕的了,中國二千年曆史,改朝換代的事情要是流血的。國外法國大革命也是要砍頭的嘛。
且說溥儀離了宮,揮一揮衣袖,帶走不少雲彩,也就是文物。其實他早就在轉移文物了。
《舊清室優待條件》裏,約定他是暫居故宮,後面要搬到頤和園去的。那他想著,要是一搬,這東西不就是別人的嘛,所以就偷偷的運,利用自己兄弟溥傑、溥佳上學進出宮的機會,恩賜給他們東西,他們就將一件件文物用黃绫布帶出來,三個月的時候就帶出了上千幅字畫,放到他父親載沣的醇王府。
所以,溥儀搬出故宮裏前,就帶出了大量的文物。出了宮,溥儀跟日本人接觸,又開始做起了複辟夢,這些字畫就是他的本錢,寶物先是放在天津的日租界,後面又帶到了長春,放在長春的僞皇宮內,有個小白樓,專門存放這些字畫。
再到日本戰敗,溥儀帶著寶貝逃往日本。一路上是能扔就扔,有的扔在了小白樓沒帶出來,被東北那幫僞軍給搶了,有的在路上被人半路截流了。但一些精品還是隨身帶著到了機場。
一去,等待他的是蘇聯紅軍。溥儀就此當了俘虜。這幸虧是被截住了,不然現在要想看那些寶貝,得去東京博物館了。
溥儀當了俘虜,他的字畫被蘇聯紅軍查扣,好在蘇聯人也沒拿走,而是移交給了東北民主聯軍。
到了1949年,東北博物館(遼甯博物館)成立,溥儀的這些文物正式入館,成爲遼甯博物館的基石。
這裏面有哪些寶物呢?
拿出來,個個都是教科書級的。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宋徽摹本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瑞鶴圖
張旭《古詩四帖》墨迹本
歐陽詢《夢奠帖》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某種意義上說,遼甯博物館有了溥儀這位俘虜,才進入了省立八大行列。
大家也別眼紅,這些東西都在博物館裏放著,隨時都可以看。中國的國寶很多,這些國寶蘊藏著中國的文化。 我們總跟孩子說,我們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有五千年的曆史。怎麽去講這個事情,通過文物去講就是一個好的渠道。
現在家長也很重視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出去旅遊,也會帶孩子到博物館參觀,這是很好的。但是,往往孩子覺得沒什麽意思,匆匆看一眼就過去了,頂多是在鎮館之寶前仔細看一眼。
爲什麽呢?
因爲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
博物館裏面隱藏的知識點很多,但如果孩子沒有一點國寶的知識,其實是看不懂,也覺得沒意思的。
北京故宮博物館
比如爲什麽商周青銅器多,這些青銅器式樣不一,到底是幹什麽的?爲什麽到了後面,又變成瓷器爲主流了。爲什麽宋以前的畫很少等等。
孩子要逛博物館,一是需要一個好的講解,一個是必須自己有一定的文物知識,至少知道什麽東西是什麽。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超好的東西:2020年國家寶藏日曆。
這個日曆的每一頁就是一張國寶。
一面文物一面日曆
365天就是365個國寶。
每張圖片下面都有詳細的介紹,以及這個國寶在哪個博物館裏。
兩兄弟鑒定古畫,專家認定假畫以十七萬低價購得,轉手就是八千萬
孩子一天看一張,就能認識我們中國的一個國寶。知識就是這樣慢慢無形的積累了起來。
兩兄弟鑒定古畫,專家認定假畫以十七萬低價購得,轉手就是八千萬
另一面,還有一段摘錄自《菜根譚》的優美文字,對孩子的語文也有幫助。
而且這個日曆也不貴,只要49塊錢,一頓肯德雞的錢,就能讓國寶呆在孩子桌前一整年。當然,成年人也可以用,用來送禮也很大方,送人日曆,余香一年。
大人看也很好啊,多一些文物知識是有好處的。也可以做爲公司的福利。
點下面的橫條購買,今天下單,第二天就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