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鄧小平應邀訪問新加坡,一向很少親自去機場接機的李光耀罕見出現,在機場與鄧小平親切地握手交談。當時,鄧小平是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出訪的,而新加坡方面則以總理的規格接待,這一破格的待遇足以看出李光耀對此次鄧小平到訪的重視。
此次出訪行程,鄧小平還訪問了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其他六個亞洲國家,周邊國家的發展變化讓鄧小平等一行人對世界的日新月異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當鄧小平坐在日本時速高達210公裏的新幹線時,一番飽含深意的話開始讓外界窺探到了未來中國的發展。
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
中國如果想要趕上世界發展的腳步,就必須打開國門,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道路來。
鄧小平出訪期間,正值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做准備的中央工作會議開始,會議召開後的第四天,鄧小平才結束國外訪問回到北京,一進門,他就一頭紮進了書桌前,開始准備講話稿,也就是後來在12月13日閉幕會上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自此,這篇講話給正處于發展迷茫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方向,吹來了思想解放的春雷,中國開始撥開迷霧,准備投身于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中。
鄧小平實事求是,人格魅力折服李光耀
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是廣東省,他在新加坡具有很高的聲望,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爲“新加坡國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因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而被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可以說,李光耀的政治生涯和中國尤其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有著極爲深厚的淵源。
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李光耀曾問過鄧小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他調侃似地自問自答稱,你肯定是新加坡的領導人,而我走到半路就會被人推開。
在鄧小平訪問新加坡之前,中國在極左時期曾以“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稱呼新加坡,但當鄧小平在親眼看到新加坡的國家發展盛況時,對新加坡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方針十分看好。
在中國的對外政策方面,鄧小平在聽到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要求停止革命輸出的要求時,沒有絲毫架子,只停頓了片刻後,突然問到“你要我怎麽做”,這句話讓李光耀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後來,李光耀在回憶和鄧小平的這次談話時,對他的爲人和思想高度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我從未見過一位共産黨領袖,在現實面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甚至還問我要他怎麽做。盡管鄧小平當時已經74歲,但當他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還是隨時准備改變自己的想法。”
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抵達會談地點後,新加坡代表那邊沒有擺放著煙灰缸,但鄧小平面前卻放著兩個,李光耀很清楚,鄧小平有煙瘾,因此,他在布置會議室前就特地交代說“鄧小平抽煙就讓他抽”。
然而,鄧小平恰巧也從一篇報道中得知了李光耀對煙味很敏感,因此,盡管面前擺著煙灰缸,但鄧小平硬是在兩三個小時的會談期間沒有一根煙都沒有抽,煙灰缸裏也絲毫不見煙蒂,當記者問及抽煙一事時,鄧小平只笑著回應稱,“不能忍也要忍,因爲我知道李光耀先生對煙敏感”。兩人的尊重是互相的,從細微小事上便能感受到這兩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訪問期間,鄧小平還主動提出要去參觀當地的小康之家,在看到這裏的變化後,鄧小平發自肺腑地說道,“同樣是華裔,爲什麽你們這樣富有,我們這樣窮?”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中國地大物博,但物資仍然匮乏,一場巨大的變革迫在眉睫,如何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鄧小平一直放在心上的事情。此次出國訪問,讓他更堅定了要把中國建設好的決心。
當鄧小平稱贊李光耀建設的小康之家成功時,李光耀似諷刺又似激勵的一番話,讓鄧小平回國後就開始著手中國改革開放等事宜。
“這只是一個小國,一個很小的成績而已。凡是我們能做到的,你們都能做得更好。我們是沒有土地的南華農民的後代,而你們有知識分子,有最傑出的人才,有詩人,有藝術家。我們都是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沒辦法和你們比較。”
鄧小平離開新加坡時,李光耀同樣親自前往機場送機,這在日後的新加坡外交活動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李光耀帶妻女訪華,高度評價鄧小平
1980年11月,李光耀第二次訪問中國,這時的中國剛剛邁入了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但中國本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逐漸進入全球舞台,整個世界都出現了變化,這也讓李光耀再次見識到了鄧小平的高瞻遠矚。
李光耀表示,中國現代化的開啓,有利于整個亞洲甚至是世界的發展,對亞洲國家來說,將會多一個貿易夥伴,對世界來說,將沖擊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爲全球格局塑造注入新的力量。
而鄧小平的一番話也讓一些正在觀望與中國交流的國家消除了忌憚,他表示,中國地方這麽大,人口這麽多,根本沒有要別人地盤的想法,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否則,周邊國家與中國不會建立互信。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又再次提到了新加坡,他鼓勵人們走出去看世界,學習新加坡的社會秩序和紀律,提高自己,讓中國做得更好。這番話和14年前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受到的震撼遙相呼應,他始終不曾忘記當時要促進中國繁榮發展的決心。
李光耀在接受媒體采訪談到當時對鄧小平發出的“挑戰”時,他笑著說“那是我靈機一動說出的一句話,但鄧小平卻始終銘記于心,從來沒有忘記過我的挑戰”。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意味著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正式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國開始從封閉半封閉向全面開放轉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國邁出了向現代化社會轉變的關鍵一步。
鄧小平的國家總設計師之路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正式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二代領導集體。
1979年,盡管國內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相比于同期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而言,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鄧小平在借鑒國外發展模式並結合中國自身實際情況的背景下,于7月15日,正式批准了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作爲試點在兩地設置經濟特區,以減免關稅等政策支持,吸引外資企業投資,加快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就這樣,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先後成立,爲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這一發展模式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模範作用。1988年4月,海南經濟特區成立。
1991年,鄧小平南方視察,就上海發展明確表態支持,要求加快開發浦東。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解開了困擾人們思想束縛的許多重大問題。自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進一個新的階段。
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經濟特區的模式也運用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的開發上,2010年,新疆霍爾果斯和喀什也設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模式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後,發揮了超出預期的積極作用。
除了在推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外,鄧小平還爲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爲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提供了可行性方案,與此同時,他更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爲中國和平發展爭取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爲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不懈努力,鄧小平在國際政壇中也享有很高的聲望。
鄧小平的逝世,震動國際政壇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這位一生坎坷,經曆政治生涯大起大落的偉人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鄧小平逝世的消息震動了整個國際政壇,世界各國媒體的頭條上不約而同出現了一個人的名字:鄧小平。
海外華人華僑也用自己的方式紛紛發文悼念,寄托哀思。
與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有不小淵源的國家——新加坡也整日天氣異常,但無論是陰雨連綿還是陽光燦爛,人們紛紛前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悼念,與鄧小平私交很深的李光耀也發悼文追思。
“鄧小平是世界領袖中的巨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拯救了12億人口。”
據悉,僅22日一天,在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內參加悼念活動的人數就達到了3000多人,這足以窺見鄧小平的國際影響力。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也緊急發聲,對“對中國卓越領導人鄧小平的逝世深表悲痛,對其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21日,聯合國總部大樓前的聯合國國旗降半旗,悼念這位功勳卓著的偉人。
“鄧小平在中國最令人振奮的一段曆史中,打下了自己永不磨滅的烙印,他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自己的國家。不僅他的國家將永遠銘記這位中國現代化和經濟騰飛的設計師,而且國際社會也將緬懷他的偉大業績。”
在美國,時任總統的克林頓稱中國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鄧小平充滿魄力的戰略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歐洲,英法兩國領導人也先後發文悼念,世界各國爲失去了一個偉大的朋友深感惋惜。
日本政要也陸續抵達中國大使館參加吊唁,一位73歲高齡的老人對著鄧小平遺像三鞠躬後,在吊唁薄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人們這才知道,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就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他說自己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朋友。
美國《時代》周刊曾評價鄧小平“改變了世界,功績史無前例”。而關于鄧小平對自己本人的評價似乎並不多,據僅有的一些文字史料顯示,他曾這樣評價過自己。
“我算是比較活潑的人,不走死路的人。我是實事求是派。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鄧小平的偉大在于,一方面延續了毛主席的思想理論,給後人留下豐富的遺産,另一方面在于他切實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和工業化,讓中國“改天換地”,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並給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大體定型。即使是中國在面臨蘇聯施加的巨大威脅面前,他依然頂住壓力,帶領中國穩住陣腳,重塑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競爭力,爲中國找回了自信。在鄧小平的牽頭下,許多國家政策真正落地並發揮明顯作用,成爲人民真正觸得到的幸福感。
人民永遠懷念這位偉人
這位曾經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讓中國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老人,在1997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讓人扼腕痛惜,潸然淚下,鄧小平的離世對中國究竟有何影響呢?
在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支持下,改革開放成爲我國的政策基石,自此,中國和世界經濟開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爲中國人民真正富起來奠定了基礎。
1997年,鄧小平離世時,他對于中國未來發展的很多構想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爲此,他仍然承受著很多壓力,但不可否認,他的離世對中國來說是一大難以挽回的損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還在享受著他的政治遺産。他對中國乃至世界局勢的發展判斷都有著相當毒辣且精准的判斷。
他曾預言,未來30年內,世界不會爆發大的戰爭,中國要著力發展經濟,如今,一切正如他所判斷的那般,即使有部分地區發生過交火沖突事件,但始終未曾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他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看到了全球化趨勢下世界新的競爭點是經濟,這爲我國在未來經濟發展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爭取到了機會。
而在外交方面,鄧小平始終以強硬的態度著稱,但到了具體操作上,他又表現出靈活的一點。如在香港問題上,一方面以強硬姿態堅定表示即使收回香港會帶來“災難性”影響,但中國也絕不放棄。而落實到具體細節問題上時,除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外,鄧小平又指示中國代表團“抓大放小”,因勢利導,最終推動了香港問題的和平解決。
鄧小平的外交風格,使得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展現出了一種獨立自主但又不缺朋友的現實,和平穩定的國家環境中,中國開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現代化的建設中,而中國也在國際事務的談判中占據著主動地位。
因此,鄧小平的去世是中國最大的損失。但人民永遠懷念這位爲國家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偉人。
1997年2月24日,中央領導人全部到場,與鄧小平作最後的告別,並一路護送他的骨灰至八寶山革命公墓。
鄧小平的遺體安臥在鮮花和常青松柏中,身上蓋有一面中國共産黨黨旗,禮堂上方懸挂著“敬愛的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橫幅。
從禮堂到八寶山,短短兩公裏的路上,沿途街上卻站滿了人,人民有秩序地站在道路兩旁,最後送別鄧小平,長時間的靜默替代了往日的喧囂,悲痛的情緒滋生,人民群衆中不斷有啜泣聲傳出,大家久久駐足,眼睛死死注視著靈車離開的方向,不願離去。
第二天,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出席此次追悼會的共計有1萬人。上午十時,追悼正式開始,全場靜默三分鍾,追悼會現場畫面通過電視轉播傳送到千家萬戶,悲痛的氣氛籠罩在中華大地上。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和子女捧著骨灰久久不願松手,舍不得將它撒向大海。
不論生活如意還是困苦,鄧小平始終不曾放棄過自己的信仰,正因爲有他的出現,才使得中國在最重要的轉折點上安穩度過,2022年,我們仍然大踏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上,如今的繁華盛世相信也如他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