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確比我們做得好。”
在字字如金的回憶錄中,李光耀不惜筆墨,毫不吝啬對自己一位偶像的贊美。
李光耀,享譽全世界的華人政治家,被撒切爾夫人、喬治·布什、布萊爾、奧巴馬等人交口稱贊的亞洲傳奇人物。
在李光耀的治理之下,新加坡從一個簡陋落後、地狹民貧的彈丸小國帶到了經濟富裕、人民安居樂業、比肩歐美發達國家的高度,是熱帶地區唯一一個發達經濟體。
他所創立的“新加坡模式”被不少發展中國家所爭相效仿,他的治國理念被世人所津津樂道。
被很多政治人物當作模仿對象的李光耀,心中卻也有三個他所尊敬的偉大偶像。
他們分別是法國的戴高樂、英國的丘吉爾,以及和他打過許多次交道、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鄧小平。
盡管一個屬于資本主義陣營,一個屬于社會主義大國,曆史上新加坡和中國曾長期處于一種不友好的狀態,但是兩人一見面卻有如相見如故,絲毫未曾因爲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彼此不容。
對這兩位華人政治家,外界常常將二人的政治成就進行對比。
有的人認爲中國資源禀賦更高,所以鄧小平才更容易在一個大舞台上取得成就,李光耀的才能並不遜色于鄧小平。
不過關于兩人誰才是更偉大政治家的比較問題,在一次同鄧小平的長談中,李光耀本人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早早就給出了答案。
(鄧小平與李光耀)
(一)李光耀問鄧小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會怎樣
說起新加坡,鄧小平可不算太陌生,年輕時的鄧小平曾經駐足過這座城市。
在前往法國留學時,鄧小平途徑新加坡休息,在這片英國殖民地裏短暫逗留過。
當時的新加坡還是工業幾乎爲0、産業單一的貿易港口,沒想到幾十年後再度踏上新加坡時,迎接他的卻是被管理得井井有條、産業發達的花園城市。
在改革開放即將拉開帷幕的1978年11月,已經74歲高齡的副總理鄧小平走出國門,應邀訪問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日本等國家。
(1978年,李光耀在機場熱情歡迎鄧小平)
其中在新加坡雖然僅僅停留了2天,卻成爲了他印象幾乎最爲深刻的一次國外訪問。
在以後十多年的時間內,他曾經在不少場合以新加坡爲例子來指導國內改革。
在諸如利用外資、發展旅遊業、法治建設方面,新加坡可以說是中國的主要老師之一,可見這次同李光耀的談話對鄧小平影響有多大。
爲了讓鄧小平能夠賓至如歸,李光耀做了非常充分細致的准備。
原本在會談室規定開冷氣時不能吸煙,但爲了照顧鄧小平這位老煙民,李光耀還是破例准備了藍白色的煙灰缸。
誰知鄧小平竟然在晚上會談期間一口都不抽,讓李光耀非常納悶,後來才得知這是鄧小平事先知道李光耀不喜歡煙味,這才罕見地戒了一會煙。
在一番外交禮儀寒暄之後,一向以務實風格著稱的兩人很快進入了實質性的主題交鋒。
當時東南亞各國最關心的焦點莫過于,越南這個“第三軍事強國”正在蘇聯的背後支持下四處擴張,意圖成爲中南半島霸主,讓周邊國家感到寢食難安。
(鄧小平與李光耀進行會談)
李光耀原本想小平不太可能回應這類敏感話題,誰知鄧小平竟直接了當地發問:你要我怎麽做?
在這之前,李光耀在外交舞台常常因爲新加坡國小民弱而被飽受大國沙文主義者的蔑視,被美國、印尼、馬來西亞給予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沒想到眼前這位資曆遠比自己高的大國領導人竟然沒有一點點高傲的姿態。
李光耀高興地說到:停止一切針對東南亞的電台廣播!不再鼓動東南亞華人華僑。
(李光耀)
回國後不久,鄧小平就履行了自己地諾言,撤銷了一切針對印尼、馬來、泰國等地華人地廣播活動。
可以說,在同鄧小平打交道的過程中,鄧身上那種不卑不亢、求真務實的大國領導人風範給了李光耀很深的印象。
因此使得他由衷地感慨和敬佩,如果把自己和小平互換,自己絕對做不到他這樣的程度。
在那次會談的最後,李光耀對鄧說到,如果鄧小平出生在新加坡,那麽新加坡仍然還會有現如今的成就,可是如果換我出生在中國,那麽絕對到不了一半就失敗了。
(李光耀遊覽長城)
“我們新加坡能夠做的,你們也能做到,並且做得更好。”
該如何理解這番話?
鄧小平並非那類喜歡聽阿谀奉承話的人,李光耀也根本沒必要在這種外交場合故意吹捧,所以李光耀大概率是發自肺腑的、結合兩人幾十年的從政經曆所發出的一道感慨。
與李光耀相比,鄧小平同樣具有實事求是、講究實用主義、漸進保守的政治品格,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鄧小平數十年革命生涯所遭遇到的困難環境是遠遠比李光耀惡劣的,二人所面對政治環境的難易程度截然不同。
把李光耀放到中國20世紀初期那種複雜的環境下,能不能取得鄧小平後來那樣的成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李光耀VS鄧小平 “easy”模式與“hard”模式
平心而論,李光耀的從政生涯在一票領導人當中算得上比較艱辛,但是跟鄧小平一比起來就顯得“順風順水”了。
首先是獨立建國之路的差別。
(1930年的新加坡)
早年李光耀前往英國留學,還沒有打算將新加坡建立爲一個獨立國家,他跟多數華人一樣想的是將新加坡並入到馬來西亞聯邦當中。
而這時二戰已經結束,飽受戰火摧殘的大英帝國實力已然大不如前,再加上自身對于殖民地的控制欲望遠不如其他老牌帝國主義強烈。
所以新加坡和馬來聯邦的獨立之路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就像和平分割家産一樣。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一年後,新加坡從英國手中拿到自治地位,而後不久新馬合並。
(李光耀)
但是馬來西亞出于對華人的懷疑,在新加坡加入後僅僅兩年就將其踢出了聯邦。
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加坡屬于“被迫建國”,李光耀甚至因爲被逐出聯邦而感到十分自責。
與之相比,鄧小平所參與的建國之路就坎坷得更多了。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在軍閥混戰、外敵入侵的半殖民地社會,經曆了北洋軍閥、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鄧小平以及中國共産黨面對的挑戰和危險數不勝數。
鄧小平的前半生參與了包括在上海從事地下革命工作、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裏長征、開辟抗日根據地、千裏挺進大別山、解放大西南等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
好幾次在戰鬥中面對敵人重重的包圍,與子彈擦肩而過。
(百色起義)
從百色起義算起,鄧小平整整耗時20年才迎來了新中國成立,這與新加坡近乎“和平分家”的建國之路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再看獨立後面臨的外交環境。
新加坡獨立之初盡管處在兩個穆斯林國家的重重包圍之中,因爲其華人、主流儒家信仰的身份而受到了印尼、馬來的高度敵視。
但是因爲有英國駐軍的威懾,襁褓中的新加坡得以有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英軍撤離後,李光耀又審時度勢主動和美國搭上關系,主動向美國示好,在越戰期間邀請美軍來新加坡度假休閑,甚至主動喊話“美國發動的越戰是在爲東南亞各國提供機會”。
恰巧這時美國也感到了極其有必要把新加坡打造爲避免“紅色陣營入侵”的東南亞中心樞紐,兩國一拍即合達成了緊密的軍事合作關系。
(李光耀與奧巴馬)
美軍得以經常性使用新加坡的樟宜軍事基地,使得旁邊兩個龐然大物的鄰居不敢對新加坡輕易動武。
國家安全了,李光耀才能遊刃有余地吸引外資、興建工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利用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而一躍而成爲亞洲四小龍。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
而相比之下,新中國建國後不久,家門口就迎來了氣勢洶洶的16國聯合國部隊。
打完這場立國之戰後,又面臨著西方國家全方位的嚴厲封鎖政策,60年代後因爲北方的高壓,舉國在“深挖洞、廣積糧”,積極准備戰事,無法像新加坡那樣可以安心發展經濟。
這就造成了70年代末中國新加坡兩國的發展差距。
所以李光耀這才發出感慨說,把自己放到鄧小平所處的時代背景當中未必會有那樣的一番作爲,而如果鄧小平擁有李光耀這般相對輕松的環境,則必然會取得相同甚至更高的成就。
李光耀沒有判斷錯誤,鄧小平結束行程回國後所拉開的改革開放序幕,成爲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一場罕見的奇迹。
(三)取經新加坡 鄧小平大刀闊斧拉開改革序幕
“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
在鄧小平所推出的諸多改革措施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新加坡模式的影子。
例如在搭建工業園、引進外資技術上,中國與新加坡所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就是師承新加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園區——裕廊工業區。
(蘇州工業園區)
在改革進度方面,鄧小平與李光耀采取了類似的漸進式改革,不追求西方一些好高骛遠的理論口號,而更偏愛腳踏實地、適合國情的改革舉措。
在旅遊業方面,鄧小平從新加坡每年從外國遊客創收的巨額外彙中得到啓發,回國後在黃山發表的一番著名談話掀開了中國旅遊業改革的篇章。
爲了便于吸取新加坡先進經驗,中國方面引進了曾擔任新加坡副總理的吳慶瑞博士來華做經濟顧問,也派出數以千計官員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幹部培訓。
小平將新加坡作爲國內城市的標杆,南巡講話途徑珠海之時,看著高樓林立、頗有現代化風範的珠海,感歎道“珠海終于有點像新加坡了”。
在鄧小平主政之下,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1978年到1986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了兩番。
沿著他的道路,中國登上了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寶座,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數百年的道路,成爲後發追趕型國家的典範。
結語
1997年,鄧小平逝世。李光耀發布悼念,對鄧小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稱,1978年的鄧小平爲中國帶來了繁榮,拯救了中國。當年那句看似恭維的客套話,實際上一點也沒有半分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