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局受詢時指出,這項新技術2016年在克蘭芝新生水廠進行測試,試行一年後證實可行,預計2025年和2026年分別在新的樟宜和大士新生水廠采用。
公用局2015年到以色列考察後,開始與以色列公司ROTEC合作,試用反向滲透回流技術改善薄膜性能,將水流改爲雙向,從而防止薄膜結垢。這樣一來,處理的水量可增加兩成,回收過程中産生的廢鹽水量也減少六成,除了降低營運成本,還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這項與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薄膜科技中心合作開發的薄膜技術,效仿紅樹林等自然界生物的細胞,透過水通道蛋白的仿生薄膜(aquaporin biomimetic membrane)技術,有效阻隔高濃度的鹽分,讓水分子通過。
比起傳統的反向滲透膜,仿生薄膜只須施加一半的壓力,就可達到相同的透水性,能耗因此較低。公用局上個月開始在烏魯班丹的新生水廠試行這項薄膜技術,爲期一年,每天可處理100立方米的水量。
此前,新生水的回收率受限在75%,主要是因爲薄膜水流局限于單一方向。水中的鈣、鐵、磷酸鹽和有機物,容易形成礦物結垢,導致薄膜表面阻塞。
公用局副總裁(營運)佘海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透露,新的樟宜新生水廠原定2024年竣工,因冠病疫情影響工程進度,預計2025年中旬才會啓用。
不過,近年氣候變幻莫測,加上能源價格高漲,難免對新生水的生産成本造成部分影響。佘海利強調,更重要的是善用現有資源。“能源價格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不論能源價格高低,我們都會竭盡所能,降低生産新生水的能耗。”
公用局2015年到以色列考察後,開始與以色列公司ROTEC合作,試用反向滲透回流(Flow Reversal)技術改善薄膜性能,將水流改爲雙向,從而防止薄膜結垢。這樣一來,處理的水量可增加兩成,回收過程中産生的廢鹽水量也減少六成,除了降低營運成本,還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成本方面,反向滲透膜的價格已從1970年代的每片7000美元(約9660新元),降至目前的500美元(約690新元)。薄膜使用期也更持久,原本須每五年更換一次,如今可延長到七至10年。
探討采用仿生薄膜技術 可進一步減少三成能耗
延伸閱讀爲水務事業傾注半生心力 佘海利難忘20年前6萬人“舉瓶同慶”幹旱時爲蓄水池注新生水 水量可達每日8000萬加侖
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和晶圓制造廠,以冷卻冷氣系統,從而減少耗水。天氣幹旱時,公用局也會爲蓄水池注入新生水,混合後處理成飲用水。
佘海利說:“同20年前相比,生産新生水使用的薄膜如今更持久,也更具能源效率。但我們不能視爲理所當然,必須持續與業界緊密合作,尋找成本更低且更有效的方案。”
我國2002年推出新生水,利用薄膜技術將用後水回收淨化成食水,至今已有20年。新生水作爲我國“四大水喉”之一,目前可供應本地約四成的用水需求。五座新生水廠每日可處理的水量達到1億7000萬加侖,足以裝滿約306個奧林匹克標准泳池。
除了回流技術,公用局也探討采用仿生薄膜技術,料可進一步減少三成能耗。
爲進一步降低新生水的生産成本,並增加每日可處理的水量,公用事業局正探討采用新的反向滲透回流技術,將新生水回收率從目前的75%提高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