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俊輝 北京報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包括亞洲在內的全球銀行業都遭受到巨大沖擊。但在某種程度上,這場疫情對銀行業而言猶如一次壓力測試。
在此背景下,基于各家銀行在疫情應對中的表現而推出的《亞洲銀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或可更准確地反映銀行業真實的競爭力水平。
與過去一樣,《報告》繼續將銀行競爭力定義爲“能爲股東創造持續高額的未來收益”的能力,並進一步將競爭力劃分爲收益指標(即盈利能力)和客觀指標等兩大類。其中,收益指標選擇資本回報率,作爲銀行現實盈利能力的反映,單獨列爲一級指標;客觀因素包括銀行規模、市場份額、資産質量、資産流動性、資本充足率、效率、存款基礎及分行網絡七個一級指標,涵蓋了商業銀行監管和評價的常用四大核心指標(資本充足率、資産質量、資産流動性和運營效率),並在每個一級指標下設若幹個二級指標。
“總體的看,上述指標體系比較全面也比較系統,既能反映銀行的現實盈利能力又能反映其潛在的持續爲股東帶來收益的能力。”報告指出。
基于上述評價指標,《報告》從亞洲整體排名、亞洲“頭部”排名、中國內地排名等方面對亞洲銀行業及中國內地銀行業競爭力作出了全面而客觀的評價。
亞洲銀行業整體穩步發展
從曆年的《報告》可以看出,亞洲銀行業整體上發展向好。
與往年一樣,《報告》選擇的樣本銀行來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台灣和泰國等亞洲十個國家/地區,並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設置了不同的入選銀行資産下限標准。在此標准下,本次滿足入選樣本的資産下限標准的銀行爲292家,較上年增加7家。而從曆史數據來看,《報告》入選樣本銀行總數整體上呈增加趨勢。
“過去15年間,本項樣本入選總數增加了169家,增加幅度高達137%。”《報告》認爲,這一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亞洲銀行業過去15年總體上呈現出穩步上升態勢。作爲對比,《銀行家》(The Banker)所列的全球1000家大銀行名單中,亞洲地區入圍數目已超過北美,在全球所有區域中排名首位。
“如果將入選樣本數目比例變化喻爲一個版圖爭奪遊戲,我們會發現與本項研究剛開始時相比,亞洲各經濟體的版圖面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報告》指出,中國內地過去15年入選樣本比例擴大了118%,韓國入選比例則縮小了50.9%,是這項版圖爭奪遊戲的最大“贏家”和最大“輸家”。
從各經濟體銀行業綜合競爭力排名來看,中國內地的銀行競爭力處于中遊水平,且較上年顯著下降。“從進入前 100 名的銀行數目來看,2020 年,中國內地有29家,較上年減少了11家。”《報告》顯示,過去15年,中國內地銀行業競爭力呈現出先增加後下降的趨勢。在 2005- 2011年,其排名從第7位上升至第1位;2012-2020年間,又從第1位下降到了第5位。
菲律賓、中國香港、泰國和新加坡的銀行競爭力繼續處于領先位置,在十個亞洲經濟體中分別排名第一、二、三、四位,而日本、中國台灣和印度則分別繼續排名倒數第一、二、三位。
從細分指標來看,各經濟體銀行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的變現存在明顯的分化和差異:
收益(過去三年實際淨資産收益率平均值記做當年淨資産收益率,藉以減少短期波動的影響):菲律賓、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新加坡盈利能力處于領先位置,平均淨資産收益率均超過10%,收益指標標准化分值排名前四位;日本和印度銀行業盈利能力則處于墊底位置,其中日本平均淨資産收益率僅爲3.76%,不到十個經濟體平均水平的一半,印度銀行業更是整體虧損0.83%,是十個經濟體中唯一虧損的銀行群體。
規模(當年銀行總資産衡量銀行規模):《報告》指出,由于貨幣政策寬松和授信規模擴大,亞洲各經濟體銀行平均資産總額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整體擴張速度與全球銀行業基本同步。數據顯示,2020年底,亞洲銀行平均資産規模達到1465.56億美元,與去年相比上升16.18%。其中,中國內地83家大銀行平均擁有資産4389.96億美元,是十大經濟體292家亞洲銀行平均資産總額的3倍;較上年增加19.0%,增速大幅上升12.17個百分點,比亞洲銀行業整體增速高2.81個百分點。
市場份額(包括所在國家/地區的份額指標以及占整個亞洲地區的份額指標):2020年,入選樣本國內市場份額平均爲3.46%,比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占亞洲市場份額爲0.30%,上升0.01個百分點。其中,新加坡入選銀行資産占國內市場平均份額最大。9家入選銀行的國內市場份額平均爲10.64%,比排名第二的韓國高1.59個百分點。《報告》認爲,這表明新加坡商業銀行數量少,市場集中度非常高。而中國內地最低(0.94%),僅爲入選銀行平均水平的27%。對此,《報告》解釋稱,一方面中國內地商業銀行數量多,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中國內地入選的銀行數目多,高達83家。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入選銀行占亞洲市場的平均份額最高,比第二名日本高0.28個百分點,達到0.6%。而菲律賓平均份額(0.03%)最低,比倒數第二名泰國還低0.04個百分點。《報告》進一步指出,印度、中國的銀行業,相對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經濟體的銀行,資産規模擴大更迅速。
資産質量(包括貸款損失准備金對損失貸款余額比率和損失貸款對總貸款余額比率):根據《報告》,2020年底,可得的樣本銀行貸款損失准備金對損失貸款余額比率的平均水平是433.43%,比2019年底 371.19%有所上升;受損貸款對總貸款金額比率平均水平爲1.07%,相比上年平均值1.03%有所下降;不良貸款率平均爲2.51%,較上年上升了0.21個百分點。“除排名倒數的泰國和菲律賓互換位置外,其他經濟體資産質量標准化分值排名與上年完全一致。”《報告》指出。
資産流動性(包括流動資産對存款及短期資金比率和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根據《報告》,兩年均參評銀行,2020年底流動資産對存款及短期資産比率平均爲36.90%,比2019年底的35.41%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同業拆借率2020年底爲328.58%,與2019年的318.13%相比略有上升。具體到排名,日本和菲律賓銀行的資産流動性靠前,排名爲第一和第二,而印度和中國內地排名靠後,爲第九和第十位。
資本充足率(以總資本與按《巴塞爾協議》計算的總體風險資産的百分比,以及權益與總資産之比兩個指標標准化後的均值衡量):《報告》顯示,兩年均參評銀行 2020 年底的平均巴塞爾資本充足率爲 16.68%,較 2019 年底的 16.67%略有上升。兩年均參評銀行權益對總資産比重的平均水平是 9.95%,較 2019 年底的 10.32%略有下降。具體到排名,泰國和馬來西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排名分別爲第一和第二,而中國內地和日本排名靠後,爲第九和第十位。
效率【成本對收入比率、淨利息收入與産生利息資産的比率、業務收入(淨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與員工總數的比率】:在只考慮兩年均參評銀行的基礎上,《報告》顯示,2020年底亞洲銀行業平均成本對收入比爲51.55%,較2019年底的51.55%保持不變;淨利息收入對産生利息資産的比率的亞洲平均水平是2.11%,較2019年的 2.16%有所下降;收入對員工的比率的亞洲平均水平是33.85%,較 2019年增加了了11個基點。具體到排名,泰國和菲律賓銀行的效率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而中國台灣和日本則墊底。
存款基礎及分行網絡(銀行的總存款以及分行數目來衡量存款基數及分行網絡):《報告》顯示,2020年底,亞洲地區銀行業的平均存款爲 1125.8億美元,與2019年底的966.1億美元相比增長16.53%;亞洲地區銀行業的平均分行數目在2020年底爲1234家,與2019年底的1150 家相比,增長了7.30%。其中,中國內地和印度銀行業在存款基礎及分行網絡方面保持著明顯的優勢,分列前兩位。
中國內地銀行競爭力分化加劇
《報告》將排名前20名的亞洲銀行歸爲“頭部銀行”,而這些“頭部”銀行收益、規模、風險、效率等指標存在明顯的分化和差異,體現出各家銀行各不相同的市場定位、經營理念和管理風格。
從測評結果來看,中國內地有10家“頭部”銀行,日本4家,印度3家,中國香港、泰國和新加坡各1家,其它沒有。顯然,中國內地的“頭部”銀行存在明顯的競爭力優勢。
其中,中國內地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綜合競爭力排名位居亞洲銀行前四位,呈現出大型銀行“規模大,質量效率低”的典型特征;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處于“頭部”的中間偏下位置,分別排名第10、15、16位,呈現出“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此外,微衆銀行作爲排行榜“頭部”新貴,得益于疫情期間線上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其綜合競爭力排名由上年的第26位大幅攀升至第18位,具有互聯網銀行“超高收益、超高風險和超小規模”的典型特征。
總覽中國內地銀行業,共有83家中國內地銀行入選本次《報告》樣本,除了6大國行和12家股份行外,還有48家城商行、13家農商行、2家民營銀行,以及2家外資行。“從入選樣本的類型結構分布可以看出,中國內地農商行、外資行和民營行淨資産規模普遍偏小,其中農商行入選樣本的比例不到1%。”《報告》指出。
而根據前述測評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內地銀行業整體競爭力趨于下降。
對此,《報告》分析稱,一方面,在原本具有優勢的領域,優勢在不斷縮小。除資産規模外,收益、資産質量、效率和存款及網點等中國內地銀行業原本保持優勢的指標,2020年盡管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依然爲正,但貢獻度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在原本處于劣勢的領域,劣勢在不斷擴大。除市場份額外,資本流動性、資本充足率等中國銀行業相對落後的指標,2020年不僅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繼續爲負值,而且負面影響不同程度擴大。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中國內地銀行業綜合競爭力得分下降了12.2%。“在中國內地,銀行資産規模優勢更多得益于經濟健康增長,而收益、質量、效率、流動性等其他指標更多與自身內功相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地銀行業出現的上述趨勢令人擔心。”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內地銀行業近年來整體競爭力下降的同時,銀行之間分化趨勢也在加劇。“2021年,中國內地有83家銀行參與測評,是2006年的5倍,2013年的2.5倍。同時,這一變化也可能是中國內地銀行業競爭弱化的迹象,反映了市場權力逐漸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尾部競爭力不斷下降。”《報告》指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