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致鴻 北京報道 整體來看,亞洲保險市場的頭部集中效應比較明顯。回顧近幾年亞洲保險公司的競爭力排名,每年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基本都集中在固定的幾個國家/地區,只不過公司的絕對排名會發生一些變動。
《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顯示,單從進入百強榜單的保險公司數量看,亞洲各國/地區壽險公司的競爭力排名爲:中國內地、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台灣、馬來西亞、中國香港、韓國、 印度、新加坡;非壽險公司的競爭力排名爲:中國內地、日本、中國台灣、印度尼西亞、馬 來西亞、泰國、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印度。
而綜合進入 50 強、10 強的數量和比例來看,壽險公司中,中國內地、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的“頭部”險企競爭力更強;非壽險公司中,中國內地、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台灣、韓國、中國香港的“頭部”險企競爭力更強;可以看出,中國內地、日本、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保險業具有更高的市場集中程度,“頭部”競爭力位居亞洲前列。
中國內地的保險公司競爭力在壽險和非壽險、整體和“頭部”都有著非常優秀的業績表現。但無論是保險密度還是保險深度,中國內地保險公司在亞洲同業中,並沒有像其競爭力表現得那樣出色。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內地保險業的人口基數比較大,在總量上占據了優勢,但人均實際保障力度並不高,排名相對靠後。因此,在關注保險公司綜合實力排名的同時,也應該注意聚焦到人均實際保障上,充分發揮保險業作爲保障防線的重要作用。
中國內地、日本占據亞洲壽險前十強
根據《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從亞洲壽險市場的 50 強榜單可以看出,各經濟體壽險公司進入亞洲 50 強分布和進入 100 強分布略有差異。中國內地、日本、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入選 50 強數量占 100 強數量比重基本超過 50%,說明其頭部壽險公司競爭力更強。泰國、印尼、馬 來西亞、印度、韓國的壽險市場則具有較明顯的尾部特征,進入50強比例較低或低于進入100強比例。
比較 2020 和 2019 兩年情況,新冠肺炎疫情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出現明顯分化。其中,中國內地新增4家公司入選50強,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分別新增2家和 1 家;泰國大幅減少4家;日本、印尼、韓國小幅下降,減少 1 家;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印度保持穩定。
從亞洲壽險市場的 10 強榜單可以看到,亞洲壽險市場的10強主要被中國內地和日本兩大經濟體占據,中國香港和印尼各有1家入選,韓國在2018年曾入選 1家,但近兩年沒有公司入選。中國內地、日本、中國香港和印尼的壽險公司 2020 年進入亞洲10強數量和2019年保持穩定,反映出亞洲壽險市場中“頭部”壽險公司的絕對地位,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日本生命保險和友邦保險(中國香港)近三年牢牢占據亞洲壽險競爭力前 4 名的位置。
整體而言,2020年亞洲壽險市場中,中國內地和日本仍然占據絕對優勢,樣本壽險公司中入選100強、50強和10強的數量遠超其他經濟體,入選比例同樣領先,且“頭部”險企相對集中,50 強占比和10強占比較大。
中國香港 2020 年新納入排名,5 家入選100強的壽險公司中 3 家入選 50 強,其中 1 家位列 10 強,壽險業“頭部”競爭力不容小觑。
中國台灣和新加坡雖進入100強數量較少,但 50 強占比排名要高于100強占比排名,新加坡壽險更是位列 50 強比例第一,仍反映出較高的市場集中程度,但並沒有公司進入 10 強。
泰國、 印尼、馬來西亞壽險公司進入亞洲100強的數量、比例僅次于中國內地和日本,但進入50 強數量和比例明顯降低,僅印尼1家公司進入10強,表明其壽險業競爭程度較爲充分。
印度、 韓國進入亞洲壽險 100 強和 50 強的數量均較少,表明其較弱的壽險競爭力,其中也可能疊加了疫情對于壽險業的沖擊。
中國內地在亞洲非壽險市場占絕對優勢
根據《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從亞洲非壽險市場的 50 強榜單可以看出,各經濟體非壽險公司進 入 50 強分布和進入 100 強分布基本一致。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印尼、韓國非壽險入選 50 強數量約爲入選 100 強數量的一半,分布較均勻。
印度、日本、馬來西亞進入 50 強數量占 100 強數量比重超過 50%,表明其領先力量更爲集中;泰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的50強比例則低于 50%。比較 2020 和2019兩年情況,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對不同經濟體領先的非壽險公司産生了差異化影響。
中國內地、中國台灣、泰國入選 50 強數量均增加1家,馬來西亞增加2家。日本入選50強數量增幅最大,達到4家。印尼、新加坡和印度則出現明顯降幅, 均減少3家。中國香港和韓國則保持穩定,但近三年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從亞洲非壽險市場的“頭部”10 強榜單可以看到,各經濟體非壽險公司 10 強分布較爲穩定。2020 年排名中,中國內地共有 4 家公司進入亞洲 10 強,相較前兩年增 加1家。日本較去年持平,同樣有4家進入10強。馬來西亞和韓國各有 1 家公司進入10強,並連續3年保持不變。印尼和新加坡近三年中也有1家公司進入過10強。
整體而言,2020年亞洲非壽險市場中,中國內地占據絕對優勢,入選100強、 50強和10強的公司數量均位列第一,領先的非壽險公司分布相對均勻,100強占比和50強占比接近。
日本的非壽險競爭力同樣不俗,入選百強數量僅次于中國內地,且“頭部”險企相對集中,在總樣本不足中國內地一半的情況下,入選10強的數量和中國內地持平。
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和印尼進入 100 強和 50 強的非壽險數量相近,但僅有馬來西亞1家進入 10 強,反映其“頭部”險企競爭力仍較欠缺。
泰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的非壽險業進入100強和50強數量均不及前述經濟體,且沒有公司進入10強榜單。
韓國和印度雖然進入100強數量較少,但進入50強數量占比高于100強,且韓國有1家公司進入10 強,領先力量較爲集中。
非壽險公司平均排名變動值較大
從險種層面來看,《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指出,亞洲各國/地區壽險業和非壽險業的發展水平並不完全同步,這點和保險險種本身的性質存在關系。
對于壽險而言,其保障的對象主要是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者健康。一方面,壽險的保險期限相對非壽險較長,保費收入比較穩定;另一方面,壽險在保險設計以及提供的保障方面相較于非壽險更加複雜,産品異質化也比較明顯,在保險認知薄弱的情況下,多數投保人偏好購買品牌大、實力排名靠前的公司産品。這就使得壽險公司每年的業務收入波動較小,強者恒強的局面較難打破。
而對于非壽險而言,産品時間期限較短和同質化明顯,可供投保人選擇的品牌相對較多,降低了市場的品牌忠誠度,增強了非壽險市場的競爭性,使得銳意進取的後起之秀更容易脫穎而出。與此同時,非壽險産品期限短的特征,使得公司經營發展情況與短期市場環境息息相關,例如 2021 年年中的極端惡劣天氣導致的財産損失,造成保險公司的賠付增加,利潤減少。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因素,非壽險公司每年競爭力排名變化相對較大。
這一結論得到了《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測算結果的支持。利用 2020 年的指標體系和樣本公司,計算出 2020、2019、2018 三年的亞洲壽險和非壽險公司排名,以及每個公司兩年的平均排名變動值(2020 排名減去 2019 排名的絕對值,與 2019 排名減去 2018 排名的絕對值平均),再分別根據經濟體彙總平均和根據排名段位彙總平均,用于說明各個經濟體壽險和非壽險公司排名變動情況。
根據經濟體彙總平均結果,可以看出,除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三個經濟體外,其他 7 個經濟體的非壽險公司平均排名變動值均大于其壽險公司的平均排名變動值,基本印證了非壽險公司每年排名變動更大的結論。
根據排名段位彙總平均的結果,可以看出,對于整體樣本、100 強和 50 強的公司來說,非壽險公司平均排名變動值均大于其壽險公司的平均排名變動值,這進一步印證了上述結論;對于 10 強公司來說,非壽險公司的平均排名變動要高于壽險公司,並且非壽險和壽險公司的排名變動值均遠小于 50 強、100 強和整體樣本,這說明非壽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均存在“頭部”集 中效應,但非壽險中的“非頭部”公司則存在較大的排名變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