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香港置地聯合體以驚人的310.5億元拍下了上海徐彙濱江西岸金融港地塊,一時間成爲市場熱議的焦點。
1、310.5億元,刷新了中國內地土地總價的紀錄,也爲中國史上第二高拍價,僅次于2019年新鴻基集團在香港西九龍高鐵上蓋地塊的422.32億港幣(相當于人民幣381.15億元)拍價;
2、香港置地的背後是怡和集團,曾是遠東地區最大的財團,1844年拿下過上海首次拍賣土地,時隔175年,又再次現身上海(2015年有涉足上海,但隨後又退出了);
3、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整個地産市場都處與低迷狀態,突然來了一個世界最頂級的資本。
一連串的偶然,在如今的關鍵時刻,不得不耐人尋味啊!
驚世一拍:中國內地“新地王”
這塊地,早在2019年12月底發布預申請公告,爲無底價挂牌出讓,設立起始價310.2億元,增價幅度爲200萬元,是目前上海最高價的地塊。
出讓土地面積323664.6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約爲1797049平方米,其中包含了徐彙區黃浦江南延伸段WS3單元xh130C、xh130D、xh130E、xh130F、xh130G街坊內xh130C-02等28個地塊,。
面對如此龐大的地塊,如此高價的地塊,對受讓人也有嚴苛的要求:
1、要求預申請人必須繳納的全額保證金金額爲65億元;
2、要求整體一次性的方式出讓;
3、住宅方面的建設要求主要有:
①住宅套數下限:1393套,裝配式建築面積的比例爲100%,建築單體預制率不低于40%,或單體裝配率不低于60%。租賃住宅總計不小于1187套。
②保障性住房建築面積應占規劃商品住宅的5%,計1478平方米,集中配置,並按規定無償移交給徐彙區住房保障機構。
③受讓人須按出讓年限(商業40年,辦公50年)持有地塊內100%商業、文化體育物業,60%辦公物業,以及100%租賃住宅物業。
因此,在1月19日在公布預申請結果中,該地塊預申請人也僅有2名。
該地塊于2月11日起正式挂牌,並于2月20日挂牌截止。最終,上海怡興+重慶優盛達+重慶利嘉華+香港置地聯合體成功奪得標的,成交總價310.5億元,刷新國內土地總價紀錄,溢價率0.1%,樓板價約爲28563.55元/平米,預計總投資逾600億元,建設周期在7-10年左右。
這塊呈高跟鞋形狀的中國內地新地王,未來將是上海集商務、商業、居住、休閑、文化、生態等功能爲一體的中央活動區。
一方面,坐擁上海獨天得厚的地段和位置。整個項目坐北朝南,擁有約1.2公裏的黃浦江岸線,相當于浦西中環內黃浦江20公裏岸線的6%。
另一方面,是助推徐彙濱江建成“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重要一環,主要爲金融産業功能和企業機構量身定制、以商業、高端酒店、租賃住房、會展文旅等一流服務爲配套。
△(徐彙濱江西岸金融港效果示意圖)
對于怡和來說,未來也將會把中國總部怡和大廈、旗艦商業置地廣場、旗艦奢華酒店文華東方帶來上海。
縱橫122年:與中國的“愛恨情仇”
提起怡和,不僅來頭大,還和中國有很大淵源,說白了就是有過一段不光彩的曆史。
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從清朝起就與中國就有貿易往來,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就是靠鴉片起家,將鴉片賣到中國,然後再從中國收購茶葉賣回歐洲。
爲了方便貿易,1832年7月1日在當時廣州成立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聯合創辦。
當年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截斷了怡和的財路,創辦人威廉·渣甸爲此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清朝開戰,亦力主奪取香港作爲貿易據點。後來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有了《南京條約》,香港也與祖國闊別了155年。
也在同年,怡和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從此開啓崛起之路。
以香港爲據點後,怡和進軍內地第一站便是上海: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先後參與了上海的首次拍賣土地,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也相繼在上海設立了棉紡廠、碼頭公司、冷氣堆棧、輪船公司等。
逐漸發展爲一家業務多元化的集團,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到了1912年,怡和幹脆把總部遷至上海。
△上海怡和大樓
到抗日戰爭前,怡和更是發展成爲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口(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怡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爲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的馬路則稱爲渣甸路(就是今天的解放公園路)。
新中國成立以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産及生意被收歸國有,隨後于1954年撤出了中國內地,將公司總部遷回了香港。
怡和衆橫中國122年,哪怕是在戰爭年代,依然屹立不倒。雖然此番撤出中國內地,但與中國的故事並沒由此結束。
△香港渣甸大樓
敗退香江:與李嘉誠、包玉剛的驚世大戰
依托早年在香港銅鑼灣附近購買的大幅土地,以及怡和大班長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怡和在香港混得風生水起,甚至續寫新輝煌。
1958年,凱瑟克家族收購了渣甸家族手上所有股份,成爲怡和的大股東。由此,怡和進入凱瑟克家族時代。
△左邊爲怡和集團現任主席亨利·凱瑟克先生
更是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此後開始了以香港爲核心,開始向整個亞洲擴張。
到20世紀70年代,怡和走向了巅峰,旗下的業務也涉獵非常廣泛,包括連鎖酒店、金融保險、零售百貨、建築工程、機械制造、汽車貿易、房地産、藥店等等,還控制著印度尼西亞最大的上市公司阿斯特拉(Astra)。
其中,在香港就擁有九龍倉和香港置地兩家公司,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房地産商。
但“步子大了容易扯著dan”,怡和一連串的海外擴張和收購,也導致公司出現新危機——投資過快,負債高。怡和的這次危機,也引發一次資本的驚世大戰。
△左四爲怡和集團現任主席亨利·凱瑟克先生
首先便引起了李嘉誠的注意,靠地産爆富的他,正是一展雄心的時候,看上了怡和的九龍倉。1978年,李嘉誠悄悄的從散戶手中大量買入九龍倉股票。
到當年9月份拿下了九龍倉18%的股權,與當時的第一大股東怡和集團持股比例非常接近。不過怡和很快就發現了端倪,便還開始反收購。
△右邊爲怡和集團執行主席班哲明•凱瑟克
可幾場資本纏鬥大戰下來,雙方底牌盡出,李嘉誠還是無法吞掉九龍倉,怡和也無法甩掉牛皮糖一樣沾身的李嘉誠。
面對內憂外患,也盡快擺脫困境,怡和只好請求彙豐銀行出面介入,大家都是生意人,萬事都好商量。
估計是做了利益的交換。最終李嘉誠將其手中的九龍倉股票全數賣給了華人船王包玉剛,而包玉剛將手中持有的和記黃埔的股票全部賣給李嘉誠。不僅如此,還在第二年,李嘉誠成爲了彙豐集團的股東,還成爲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有意思的是,也在這一年,李嘉誠和包玉剛都先後回內地與國家領導人會過面。
包玉剛接手後,又是另一場精彩的激鬥。他繼續悄悄地買入九龍倉股票,到了1980年4月,包玉剛已控制了3900萬股九龍倉股票,約占總數的30%。而此時,怡和只掌握著20%的九龍倉股票。
但怡和並沒有放棄,趁著包玉剛度假期間,突然反撲,但被包玉剛及時得知,拉開反收購。最終,在這場曆經了兩年多的股權爭奪戰中,包玉剛贏得了九龍倉的控制權。
此後,怡和開始逐漸淡出香港,華人資本相繼興起,尤其是隨著中英談判進程,怡和更是將公司注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絕無僅有:活了近200年,富過5代
有意思的是,怡和雖然淡出香港,卻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合作且較成功的外商企業之一。
1980年,怡和參與投資了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及第一家工業合資企業“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另外,集團還通過其屬下公司在浙江省投資了紹興水廠的引水工程。
至今,怡和不僅已在中國內地設立了70多家合資企業,60余個辦事處,擁有一萬余名員工,還是世界500強的常客,在30多個國家擁有43萬雇員的多元化企業。
△艾特·凱瑟克現任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
活了差不多200年,依然是世界500強,2017年怡和的排名是277位,年收入達到了394億美元(相當于人民幣2766億)。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711、萬甯、惠康、肯德基、必勝客、美心、宜家等等,都是他家的。
最關鍵的是,這是一家全球頂級的家族企業,已富過5代。
他就是凱瑟克家族,一代又一代的通過股權的代代傳承,掌握著這家龐大的商業帝國。
目前怡和控股公司中總共有其家族三代人,6位家族成員擔任企業高管。
而怡和能頑強的存在近200年,凱瑟克家族富過5代人,依然是世界頂級家族企業,其最重要的能力就在于:
第一,能夠頑強的適應外部的變化。每一次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後,又能夠重生,就在于迅速的調整策略以應對市場和時代的變化,來發展自己的業務和組織。這樣,既能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還能適應市場及時代的變化;
第二,父輩的言傳身教,使得凱瑟克家族的成員從幼年起就耳濡目染了勤奮、努力的生活態度,是保證一個企業持續發展、永續經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三,凱瑟克家族成員一直掌握著怡和的董事會主席職務,但總裁位置卻是開放式遴選出來的。這樣也避免了董事會當中的集權,同時怡和控股便于更好的吸引人才,給予職業經理人很多的尊重。
當然,最最重要的就是家族文化的傳承,他們非常睿智、非常有遠見,甯靜而致遠!
版權聲明:版權歸塔木德富豪會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衆號——塔木德富豪會 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