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X-MOLNews
IOP出版社一直視幫助青年研究人員提高科研成果的影響力並增加曝光度爲己任。去年,IOP出版社成功攜手X-MOL科學知識平台舉辦了第一屆“3分鍾學術視頻演講大賽”(點擊此處浏覽獲獎作品)。今年的視頻演講大賽現在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大賽將主要圍繞材料科學領域征集作品,我們誠摯地邀請曾在IOP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學領域期刊合集中發表過文章的作者能夠把他們的作品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大賽還邀請了國內外材料領域的專家評委,對所有視頻進行評分,最終將角逐出12個獎項。
參賽作品:
時長不超過3分鍾的視頻,內容爲曾在IOP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學領域期刊合集中發表過的文章,或在此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的總結,語言爲英語。
學科領域:
材料科學領域,包含期刊有: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IOP SciNotes, 2D Materials, Nano Futures, Nanotechnology, Nano Express, JPhys Materials, Electronic Structure, EC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cis, Flexible and Printed Electronics,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Phys Energy, Functional Composites and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Futures
IOP出版社材料科學領域期刊合集:
https://iopscience.iop.org/page/materials
參賽對象:
國內外在讀或畢業3年內的博士生及碩士生。
作品征集起止時間:2021年9月22日-10月31日
獎項設置:
一等獎兩名,獎金5000元
二等獎三名,獎金3000元
三等獎五名,獎金2000元
優勝獎兩名,獎金1000元
凡通過主辦方規格審核,入圍初選的作品,均能獲得精美禮品一份,和由IOP出版社提供的獲獎證書一份。
評選流程:
規格審核:
作品征集截止後,主辦方將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規格審核,篩選出符合參賽要求的作品。不符合參賽要求的作品包括:視頻清晰度不達標、超時、聲音模糊、內容學術性不夠或有明顯錯誤、含有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法規的不當內容等。參賽者視頻中所展示的內容需已獲得版權或使用許可。
禮品投票:
從11月1日起,每個工作日早上8:30在X-MOL網站、App及IOP出版社微信公衆號上發布若幹個作品,並爲每個作品提供四個價值不同的禮品選項,由用戶投票評選作品對應的禮品。截止到該作品發布當天23:00時,票數最多的選項即爲該作者的參賽禮品。
初賽:
初賽評選包含專家評審和大衆投票兩部分,其中專家評審打分占60%比重,大衆投票占40%。待所有作品禮品投票結束後,X-MOL將于11月9日(星期一)早上8:30發布作品投票鏈接。投票起止時間:11月9日早8:30——11月13日晚23:00。最終綜合得分排名前12名的作品進入決賽。
決賽:
決賽由多名專家評委爲每個決賽作品打分,評委打分的總和爲每個作品的綜合得分,以綜合得分的名次決定獲獎順序。
作品提交:
請在10月31日晚22時前將作品與參賽報名表一起發送到指定郵箱:[email protected]。請將文件名與郵件主題命名爲“視頻大賽-姓名”。
報名表下載網址爲:https://www.x-mol.com/videocontest
視頻時長不超過3分鍾,分辨率不低于1920×720,大小不超過2G,視頻文件格式爲flv/avi/mp4。演講形式不限,參賽者可自行選擇是否出鏡。
收到郵件回複確認,表明報名成功。
溫馨提示:
我們建議您在提交作品之前,仔細閱讀下文的參賽指導:
“3分鍾學術視頻演講大賽”參賽指導 — 如何讓學術演講更吸引人?
另外,第一屆比賽的獲獎作品,或許也能給您帶來一些啓發。
特別說明:
本次大賽收到的作品,均默認著作權所有者同意視頻作品可以被IOP和X-MOL平台在相關推廣、報道中無償使用和用于公益的複制傳播。
如有任何問題,請發送電子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問詢。主辦方IOP出版社及X-MOL科學知識平台對本次“三分鍾視頻演講大賽”活動擁有最終解釋權。感謝您的踴躍參與!
【專家評委】
按拼音字母排序
段純剛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
段純剛,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4年武漢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8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之後在美國從事9年科研研究, 2008年加盟華東師範大學極化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後任實驗室副主任、主任。2016年任華東師大信息學院常務副院長,2019年擔任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
主要從事固體磁性、鐵電、光學、多鐵性和類腦硬件研究,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包括:(1)預言了表面、界面磁電效應,並被實驗證實,提出多種磁電耦合機理,發現半金屬表面磁電系數爲普適物理常數,推動了電控磁性技術的發展;(2)開拓了鐵電及多鐵隧道結的理論研究,預言了納米鐵電性的存在,提出了多鐵性隧道結的概念,首次合作制備出了有機鐵電隧道結;(3)提出了鐵谷體概念,即具有自發谷極化的材料,拓展了鐵性材料範疇,發展了電控谷極化的手段,發現了雙層反鐵磁材料中莫爾拓撲序引起的反常介電效應。在Nature Elec., Nat. Commun.、Phys. Rev. Lett.、Adv. Mater.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被物理學頂級綜述期刊Rev. Mod. Phys.、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等引用逾8000次,其中19篇文章引用上百次,另爲四部中英文專著撰寫章節。擔任教育部創新團隊極化類信息功能材料學術帶頭人,先後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優秀學術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17)。現任npj Comput. Mater.副主編,J. Phys.: Condens. Matter等多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編委。
劉開輝研究員 北京大學
于2004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獲得學士學位,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曾于 2009-201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從事博士後工作,目前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擔任博士生導師 。
研究方向
1. 低維材料結構與物理
2. 原位透射電鏡、納米光譜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3. 低維材料的設計、生長及應用
劉新風研究員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劉新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納米標准與檢測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1年于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獲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超快光譜學研究。2015年入選中科院高層次人才計劃,加入中科院納米標准與檢測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發展空間、時間和能量分辨的激光光譜技術,並應用于微納激光器及諧振腔內激子光學性質調制等領域,爲開發下一代超快、集成的微型納米光子元件提供原型器件和物理機制分析。近年來在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60余篇, 總引用10000多次,H因子51。並應邀在Adv. Mater., Adv. Opt. Mater., Science China Mater.等期刊撰寫綜述。擔任Nat. Nanotech., Science Adv.,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等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擔任Nanotechnology客座編輯, 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 Nano Materials編委會委員。
宋成教授 清華大學
宋成,博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長聘教授。2004年和2009年分別在中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09-2011年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做洪堡博士後。研究方向是自旋電子學材料與器件,主要包括磁性薄膜的多場調控和反鐵磁自旋電子學材料。在Nat. Mater.等發表論文200余篇,總引用>8000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以及基金委優青、青年長江學者和北京市傑青等項目資助。
Judy Wu教授 美國堪薩斯大學
Judy Wu博士是美國勘薩斯大學特聘物理教授。她在美國休士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一名實驗凝聚態物理學家,專門從事薄膜和納米結構的制造、表征和設備應用等研究課題。她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了解超薄金屬-絕緣體-金屬隧道結的界面,包括約瑟夫森隧道結、磁性隧道結、用于量子和神經形態計算的憶阻器,以及基于石墨烯的異質結構納米混合量子傳感器,包括光電探測器,應變/生物/氣體/化學傳感器。她撰寫及合著了300多篇科學出版物和14篇書章/專題綜述。
張俊英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張俊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低維能量轉換與儲存材料物理研究,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Phys. Rev. B, J. Am. Chem. Soc., Nano Energy, ACS Energy Lett.等期刊上合作發表SCI論文180余篇,引用6000余次, H因子40。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圖書獎)二等獎,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十余項,兩項實現專利權轉讓。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航“藍天學者”特聘教授,獲霍英東教育基金資助。擔任《Nanomaterials》、《功能材料》、《陶瓷學報》編委;中國稀土學會光電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理事,北京市室內及車內淨化協會委員專家、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