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境保護部、住建部聯合發出《關于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的有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在特色小鎮的規範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筆者認爲,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就在于對規劃的理念認識不夠。
《通知》指出,各地區要立足以人爲本,科學規劃特色小鎮的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促進“産城人文”融合發展,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衆的獲得感”。《通知》還提到,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間,防止將原住居民整體遷出。增加生活服務功能,構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務圈”、繁榮“商業圈”,並嚴厲強調,要“劃定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發展邊界,避免另起爐竈,大拆大建”。可以說,文件的精神非常明確,規定也十分具體,但怎麽操作?怎麽做規劃?在調研中,筆者發現不少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還不得要領。在這方面,新加坡的城鎮規劃理念和實踐也許能給我們啓示。
全盤調查摸底,制定評分標准
去過新加坡的人都感歎新加坡的城市氣質和內涵讓人流連忘返,集中表現在城市的三大特色中,一是自然,二是老建築,三是城市密度。要展現這些,就需要對城市進行全盤調查了解。
新加坡曾對全國所有50年以上的老建築做過全盤的調查,看什麽需要保留?什麽值得保留?對曆史建築的保護分爲以下幾類:一是重點曆史建築的保護;二是曆史街區老建築的保護;三是曆史街區的保護;四是名人故居、曆史故事遺址的保護。
經過調查,按照不同方面的導則給曆史建築制定評分標准。如在重點建築類型中,建築工程設計藝術價值占31%、曆史意義占27%、稀有性占18%、環境經濟價值占15%。總分在80分以上即爲合格,確定爲重點建築。而在老街區類型中,建築價值僅占25%,雖然曆史建築的遴選比較嚴格,曆史街區稍微寬松,但都是按照嚴格的要求確定保留與否。
新城舊城共存,結合環境改造
新加坡對城市的改造,秉承新舊建築整體性共存,舊城改造與大的環境改造相結合的理念。特別強調老城區保護一定要與保護大環境相結合,單純地保留建築沒有意義。
要保護山水濕地、曆史文化、城市記憶,再在保護區外建設新城市。其理念是,曆史建築是過去的現代建築,現代建築又是未來的曆史建築。現在建築是現代的、地方的、民族的,要致力打造提升民族尊嚴的世界名城,而保護曆史建築則是爲了留存過去的記憶。
因此,在規劃中最重要的認同,首先是審美要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素質;其次是在做規劃時要做到:一要保護老建築;二要保護環境;三要將生態與建築相結合。
城鎮系統規劃,功能組合完善
新加坡政府對城市規劃的定義是裝置零部件的系統,裏面有片區、新鎮、小區、組團;有中央商務區、片區中心、新鎮中心、工業區、地鐵線、綠化帶。
要定好城市結構、發展戰略。要以公交爲主、地鐵線交叉的地方主要建設商業中心,將這些作爲城市的發展基礎。在規劃中明確強調,要把曆史新區保護起來,把獨一無二的山水保護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具體地塊的劃分,這是新加坡規劃的重要理念。
一個城市可以分成片區,每個片區有自己的商業中心,片區下有新鎮,鎮下還有小區,這種規劃布局爲新加坡今天的宜居環境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規劃中還有城市“器官”的概念,這對城市市民生活和環境影響很大,包括商業中心系統、工業區、機場、海港等。這些城市“器官”選址很重要,所以選址要通過政府引導決定,選址定下來後,土地的使用、類別、大小、比例、性質即進入了規劃設計程序。
城市規劃理念,立足市民宜居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是關注城市族群。一個城市就像一個家庭,有不同的成員,做規劃就要考慮不同的家庭成員的需求。如果這個城市有200萬人,假如其中25歲左右的人要成家立業,這就是一個城市族群及其需求。城市裏除了家庭、父母,還有青少年,在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層面的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片區。
新加坡是軌道交通爲主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把所有的商業中心串聯起來,整個城市互聯互通;城市分成片區,把人流車流分散,形成城市中心區。一個城市是一個個小系統形成的大系統,每個小系統只要血脈暢通,大系統就會運轉自如。新加坡城市宜居的奧秘就在這裏。
二是重視規劃文化。現在社會在不斷變化,做規劃時想做一個遠期的大環境規劃基本不可能。因此,規劃的主要任務,是要抓住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是千年不變的主題。然後再把結論變成圖紙,無論社會再怎樣發展,就算到了高科技的時代,也是先有規劃設計,才會有高科技來充實。所以規劃設計最重要。
三是練好規劃功夫。新加坡是先做城市規劃,再按城市規劃的指標來做片區規劃,片區做好再按照片區的指標來行動,完成後再做小區規劃,小區做完再做組團。這一系列的規劃功夫要做到家,首先要求規劃師要有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即做一個城市的規劃有三件東西不可少——“心腦眼”。但一個人在做規劃時很難做到“心腦眼”都配合默契,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團隊來協作配合。
好的城市規劃,不只是看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內在也美;不只是看是否具有藝術價值,更要看是否提升了城市生活的品質,具有舒適性和宜居性;不只是看具有多麽悠久的曆史文化,更要看居住在這裏的市民能否記得住鄉愁,能否頤養天年。這是新加坡規劃師自從業那天起就時刻銘記的格言,相信對我們今天從事特色小鎮建設規劃也很有借鑒意義。
本文源自經濟網-《經濟》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